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对我国细菌耐药现状与特征进行简单分析,以期能够通过细菌耐药性的分析,更好的开展临床用药与研究活动,为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临床用药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瑶 《北京医学》2011,33(3):228-231
自20世纪30~40年代磺胺类药物及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40~60年代,先后研制出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利福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等,使感染性疾病得到一定控制[1]。但在抗感染药物品种不断增加的同时,多重耐药细菌也在不断产生与蔓延,使感染性疾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在抗生素压力协迫下,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了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以染色体和质粒的形式,使其抗药性在子代和菌株之间进行传播,造成抗药菌株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同一菌株的抗药谱进一步增加。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相关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6.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传导,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有关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每种细菌都有其特殊而复杂的耐药发生机制。本文主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按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主动外排耐药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五个方面对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酶对抗菌药物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产生或改变、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等有关。本文就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1 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1.1 β-内酰胺酶 研究发现,约80%病原菌的耐药性与β-内  相似文献   

8.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致细胞壁缺损,水份内渗、细菌肿胀、坏死,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是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后PBP失去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细胞死亡。而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临床多重耐药微生物的不断出现和播散,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是造成细菌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bacteria,MDR)是指同时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临床上常见的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产生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等[1]。细菌多耐药机制复杂,本文对上述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与应对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原敏感的药物产生了抵抗性,即由敏感转为不敏感或耐受。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病例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结核病等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率可从零到几乎100%,有时对二、三线药物的耐药性也已严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佑明  李文桂 《重庆医学》2006,35(13):1224-1226
细菌作为一种古老的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年代远远长于人类,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细菌为了适应环境免遭伤害形成了多种防卫机制,由此产生的耐药菌得以存活和繁殖。目前细菌耐药和多重耐药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掌握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制定出正确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临床细菌的耐药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抗生素一旦问世,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株,产生耐药株的时间周期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目前,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的严重问题,为此WHO专门发表了针对细菌耐药问题的专家建议[1,2]。笔者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过去的数月中,一种新型耐药病菌的出现通过一些小型医疗报告而被透露出来,其中包括6月份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份资料.而8月11日发表在Lancet网站上的一份通告,标志着这一问题已引起更为强烈的关注。针对我国当前的细菌耐药问题及“超级细菌”相关情况,本栏目本期及下期特别邀请了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与复旦大学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科副主任王明贵两位专家进行解析,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重视细菌耐药现状科学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人数的30%左右。2005年5月16日健康报以“全耐药细菌露脸再敲警钟”报道了福建泉洲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从一男性19岁肾结石术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一株致病菌,经国际上细菌鉴定的金标准——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NE鉴定卡鉴定为短稳杆菌,三次重复应用该公司药敏卡检测其体外药敏,结果均为全部耐药。  相似文献   

15.
整合子在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整合子结构、功能及其参与细菌生物膜耐药方面的研究文献分析,发现整合子是细菌耐药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细菌生物膜耐药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整合子的结构、分布、及它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细菌耐药现状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60年来,抗菌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抗菌药物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耐药菌的传播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认识细菌耐药的现状和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细菌致病性、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文姿  周铁丽 《浙江医学》2018,(20):2203-2206,2219
抗菌药物在临床及畜牧业等其他行业广泛应用及不当使用导致的选择性压力致使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及适应性变异,甚至形成高毒力、高耐药的“超级细菌”。目前,感染性疾病占据了死亡危险因素的前列,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细菌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本文就细菌致病性、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细菌L型感染现状与耐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感染性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率及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取了1870例住院患者的血、尿、脑脊液、胸腹水、胆汁等标本,进行常规与高渗同步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高渗同步培养分离出L型细菌427株,而普通培养均为阴性,阳性率提高了228%,分离菌种达11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类标本中感染率占首位,1944%;大肠杆菌占第2位,1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D群肠球菌、酵母菌占第3位,分别为110%、1077%、103%;其它各种菌属均占有一定比例。分离出的细菌L型均对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呈低度耐药。结论:采取同步培养可提高细菌检测阳性率,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细菌L型感染现状与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感染性标本中是性率及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取了1870例住院患者的血,尿,脑脊液,胸腹水,胆汁等标本,进行常规与高渗同步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高渗同步培养分离出L型细菌427株,而普通培养均为阴性,阳性率提高了22.8%,分离菌种达11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类标本中感染率占首位,19.44%,大肠杆菌占第2位,1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D群肠球菌,酵母菌占第3位,分别为11.0  相似文献   

20.
临床工作中,细菌的耐药现象不仅针对于抗生素治疗,消毒剂相关的耐药菌株在国内外也被相继发现,因此,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受到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相较于抗生素,消毒剂耐药性的检测方法及判读尚未建立统一标准,同时针对消毒剂与抗生素的耐药性是否存在关联存在不同观点。因此,本文从消毒剂耐药的定义、判读与检测方法入手,重点综述了细菌对消毒剂耐药及交叉耐药的机制,以期增进人们对消毒剂耐药产生的理解与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标准检测方法的建立,对消毒剂耐药性的判读也将得到完善与统一,其将为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提供更充足的依据与相应措施,从而避免或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