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此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E)。这是极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因此对BE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食管腺癌的主要途径。目前,对BE的诊断依赖于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本文对此两种诊断标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患者常见食管动力异常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E)是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其发展为食管腺癌的机会较正常人群高达30~125倍。GERD的发病机理中,食管的运动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无效食管动力(ineffective esophagus motility,IEM)是GERD的主要食管动力异常。而BE作为GERD的特殊阶段,BE患者的IEM的发生率及IEM在其发病中的临床意义,目前少见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BE患者食管动力异常类型、IEM的发生率及其在BE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发生率为每年1/150。目前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测和病理活检。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院1998年6月~2007年6月行胃镜检查11980例,其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958例,内镜发现并经病理证实Barrett食管患者8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献报道5%~10%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人会发展成Barrett食管(BE)。2%~5%的BE病人可发展成腺癌,这种危险度是正常人群的30~150倍。因此,BE和GERD作为食管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诊疗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疾病谱广,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Barreu食管(BE)。该病症状多,既有消化道症状,又有消化道外症状。GERD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同时诊治GERD所耗费的卫生资源也相当大。目前对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NERD、消化道外症状(也称为食管外症状,EED)、BE以及GERD治疗最佳方案的选择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以及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 分析13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反酸、烧心感等症状,其中同时伴食管裂孔疝者3例,内镜下全周型2例、岛型7例和舌型4例。活组织病理检查均有柱状上皮化生。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随访2年后发现癌变。结论 BE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展的一种结果,可导致食管腺癌,其诊断需内镜和活组织检查,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应定期进行随访,发现恶变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7.
抑酸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BE)属于癌前病变,其腺癌年患病率为0.5%,虽其绝对值看似不高,但该患病率为正常人群的30倍以上。因此,积极诊治BE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防化生的柱状上皮癌变的治疗方法有:①手术或药物抗反流治疗,以期减少或阻断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发生;②内镜下损毁Barrett上皮;③非甾体抗炎药(NSAID)阻断环氧合酶(COX),以期阻断细胞增殖过程;④常规内镜随访。临床上仅有有限的间接证据证实上述方法的有效性,除内镜随访外,其他方法目前均未被推荐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将对抑酸对BE的治疗价值做一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分为内镜检查未发现病理损害但有明显反流症状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在GERD中最多见;内镜检查有病理损害的糜烂性食管炎(EE)或称反流性食管炎(RE)则次之,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还有较少见的Barrett食管(BE),是指在食管粘膜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BE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但很少变为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9.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类型,又称内镜下阴性GERD。GERD还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两种类型。其中RE可见食管远端黏膜破损,BE是指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它们共称为胃食管反流相关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对我院近2年来确诊的BE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其发病率逐渐增高。目的:探讨RE、BE与各种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反流性疾病问卷筛选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检测RE、BE和食管腺癌的检出率,分析吸烟、饮酒、饮食、年龄、性别和民族与RE、BE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34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其中RE患者234例(12.8%);BE患者213例(11.6%),包括特殊肠化生型BE 47例;食管腺癌5例(0.3%)。蒙古族RE、BE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饮酒者中RE和BE的比例明显升高。BE患者中-重度异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的检出率升高。结论:蒙古族人群RE和BE的检出率较高,饮酒与食管反流致损伤的关系密切,BE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食管腺癌(EA)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上升有关.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并发症包括食管狭窄、EA等.  相似文献   

13.
张法灿 《内科》2007,2(2):149-15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一类疾病。GERD在西方国家属常见病,患病率为7%~15%。北京、上海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广东省社区人群中调查发现,每周至少有1次烧心和(或)反酸症状者占6.2%。6%~14%的GERD可能演变为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而0.5%~1.0%的BE又可能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关。GERD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反流;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嗳气、上腹痛、恶心、胸骨后痛;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近年来,GERD的诊断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及其鉴别诊断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EAC的发病率持续迅速增长,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B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尚未得到开展,现总结相关指南、系统评价与 Meta分析及发表的该领域重要的研究以评估不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来指导BE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Barrett食管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中国人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特点。方法以“Barrett食管”为检索词,电脑检索1989年~200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以“Barrett esophagus”和“China”为检索词,电脑在MEDLINE上检索1989年-2007年公开发表有关中国Barrett食管临床研究英文文献,统一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41项研究中的4132例BE患者进入本研究:①BE的内镜检出率为2.39%,男女比为2.08:1,平均发病年龄为53.27岁,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的51.00%;②内镜下形状以岛状居多,为56.81%;特殊肠化生型为36.58%;舌型BE的特殊肠化生检出率较全周型、岛状均显著增高(均P〈0.001);长段Barrett食管的特殊肠化生型检出率高于短段Barrett食管(P〈0.001);③492例BE患者平均2年随访,癌变发生率为0.61%。结论我国人内镜BE检出率低于西方人,平均发病年龄低于西方国家报道,癌变发生率与国外报道接近,男性多发、临床症状、特殊肠化生型检出率等与国外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B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并发症,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随着GERD发病率的增高,BE、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胃食管反流、酸暴露是重要的的发病因素,由于环氧合酶-2(COX-2)在BE、食管腺癌的早期高表达使得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及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BE的化学预防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胃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95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对我院10年间(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内镜诊断的RE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背景:异常酸反流和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密切相关。目的:研究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和酸反流与食管黏膜损害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反酸、烧心、胸痛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72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测压和24hpH监测。根据pH〈4总时间百分比〈4.5%且DeMeester计分〈14.7的标准。将食管炎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pH^-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pH^+组)。结果:内镜下食管炎组24hpH监测各项指标较无食管炎组显著增高(P〈0.05),病理性酸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食管炎组(P〈0.01)。两组食管测压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食管炎组pH^+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较pH^-者显著降低,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减慢,湿咽成功率减少(P〈0.05)。结论:GERD患者食管炎的发生与酸反流密切相关,有病理性酸反流的GERD患者易见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老年人的食管病变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个月后的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60岁及以上行食管ESD术后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量表进行评分。记录患者年龄、病变位置、大小和来源,分析软件SPSS17.0。结果共有14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86例,女性58例,中位年龄65岁(60—80岁)。食管病灶大小0.4-10cm,中位数2cm。病灶下缘距食管胃结合部0—21.5cm,25%和75%位数值分别为4.1cm和12.0cm,中位数值为8.0cm。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40例(27.8%),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者11例(7.6%)。女性较男性患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P=0.028),病灶下缘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0cm者较2.0cm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P=0.011)。结论食管病变的ESD手术3个月后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cm以内的病灶ESD术后患者可能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评分及内镜下表现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评分及内镜下表现的对照研究来预测和评估是否有GERD及其程度。方法对5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按症状频率、病期与程度为评分标准进行症状评分,内镜检查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RE)并分级。比较症状评分与内镜分级的相关性,分析症状评分对GERD的评估价值。200例无症状体检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GERD症状评分与RE内镜分级呈正相关(r=0.560,P〈0.01)。RE组患者的症状评分高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RE组症状评分≥8分者有81.70%,NERD组为59.35%(P〈0.05);RE患者烧心的程度及发作频率、反酸的发作频率与病期重于NERD。GERD组与无反流症状组内镜检查结果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症状评分是诊断GERD的一个良好的筛选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