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远端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增加,且慢性反流与Barrett食管被认为是其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进行可靠的Barrett食管检测,但是要证实尚需内镜和组织学两方面的依据。对镜检疑似但组织学阴性患者、反之或非镜检疑似但在胃食管结合处存在肠化生的患者的适当处理,目前仍未进行过前瞻性研究。患者和方法:在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929例患者(51%男性,平均年龄50岁)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其中59%存在反流症状。Barrett食管的Z线和任何可疑的内镜检查特征被记录,在所有患者的Z线(n=4)、胃贲门(n=2)、胃体(n=2)及胃窦(n=2)处进…  相似文献   

2.
背景和目的: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E)是一种慢性Th2型炎症性疾病,吞咽困难是其常见临床表现。组织学检查为食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高度浸润。遗憾的是,内镜检查结果通常没有特征性或容易引起误诊。本次研究分析了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内镜下的表现,以及常见的白色改变的本质和临床特征。方法:先前确诊为EE的30例成年患者(22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龄40.6岁)均接受结构化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通过上消化道内镜进行食管黏膜的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内镜下,所有患者食管黏膜均表现异常,包括血管形态的非显著缺失(93.3%)和白色渗出物(5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位及药物综合管理对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患者食管狭窄的防控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摸球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药物与体位管理,观察组术后采用体位及药物综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情况,采用Sto...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中,治疗期间发生食管黏膜急性损伤的区别。方法选取98例在我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按放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调强放疗作为治疗组,适形放疗作为对照组。每组49例,定期记录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进食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胃镜)。结果 98例患者全部完成计划设计。治疗完成时,两组患者急性食管黏膜反应发生率均为100%,轻度放射反应(Ⅰ度):治疗组为87.8%(43/49例),对照组为71.4%(35/49例);Ⅱ+Ⅲ度放射反应:治疗组12.2%(6/49例),对照组28.6%(14/49例)。Ⅱ+Ⅲ度急性食管黏膜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5)。同时治疗组食管黏膜反应发生的耐受剂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调强放疗减轻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的食管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 IP)是新近被提出的一种临床病症。其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免疫。尽管已能较好评估A IP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但相关的胃肠道表现却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A IP患者的胃肠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患者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A IP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涉及胃(n=10)、十二指肠(n=18)、十二指肠大乳头(n=18)及结肠(n=5)。将其与这些患者胃黏膜(n=13)、十二指肠黏膜(n=9)、十二指肠大乳头黏膜(n=3)及结肠黏膜(n=3)的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用样本使用抗-IgG4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内镜可见4例患…  相似文献   

6.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eDYS)和贲门腺上皮不典型增生(gDYS)即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cDYS)的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林州地区临床病理诊断为单发贲门癌(n=3 119)、单发下段食管癌(n=516)和食管贲门双源癌(n=115)手术切除标本的癌旁组织,及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内镜黏膜活检组织(n=4315),采用连续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cDYS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ESCC组、GCA组、CC组eDYS检出率分别为75.8% (391/516)、22.4% (700/3119)、63.5%(73/115),gDYS检出率分别为21.9%(113/516)、61.4%(1 915/3 119)、37.4%(43/115).4315例无症状居民内镜普查eDYS、gDYS检出率分别为4.8%(206/4315)和5.3%(229/4315).ESCC组、GCA组cDYS检出率分别为19.6%(101/516)、17.6%(548/3119),2组相似(P<0.05),但均低于CC组的29.6%(34/115)(P<0.05).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中cDYS检出率18.2%(683/3750),高于无症状普查人群cDYS的检出率0.7%(29/4315)(P<0.05).手术切除标本cDYS的高发年龄段均为50-69岁,比无症状人群cDYS高发年龄段40~59岁高10岁(P<0.05).结论: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是常见的病理变化,是食管贲门双源癌发生的重要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7.
钟雄伟  杨轲 《海南医学》2006,17(6):18-19
目的通过内镜观察探讨胃肠黏膜损伤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关系.方法连续观察了200例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病例.根据是否服用NSAIDs药物将患者分为NSAIDs组(Ⅰ组)及非NSAIDs组(Ⅱ组).结果Ⅰ、Ⅱ组患者分别占47.5%及52.5%(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中>60岁者占79.0%(P<0.001),无症状者占54.3%(P<0.05),胃溃疡占57.1%(P<0.05),溃疡并发出血占11.6%(p<0.01).Ⅰ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是Ⅱ组的7.04倍(x2=6.217,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具有较为特异的临床及胃镜下表现,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54例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39例,女性1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1~70岁46例(占85.2%);食管上段3例(5.6%),食管中段35例(64.8%),食管下段16例(29.6%)。内镜分型:隐伏型、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分别为13.0%、53.7%、22.2%和11.1%;病理分型:鳞癌、腺癌分别为83.3%和16.7%,其中黏膜内癌15例(27.8%),黏膜下层癌39例(72.2%)。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于51~70岁男性,食管中段系好发部位,内镜下表现以斑块型多见,鳞癌为主,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检查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特点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2年5月~2007年9月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3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n=134)和对照组(<60岁,n=242).比较两组的胶囊内镜检查情况,包括消化道转运时间、小肠检查完成率和检查中临床问题的发生情况;分析老年组胶囊内镜的检查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小肠转运时间明显延长,为(309.54±99.92)min us(260.21±99.26)min(P=0.0003);小肠检查完成率明显降低,为58.2% us 72.3%(P=0.00596).老年组检查过程中临床问题明显高于对照组(38.1% us 27.7%)(P=0.048),其中以胶囊滞留食管最为常见.老年组纳入诊断率统计的128例中有7l例获阳性诊断(55.5%),其中42例为血管发育异常.结论 老年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好,具有小肠转运时间相对延长、胶囊易滞留于食管、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相对较低以及血管病变是其最常见结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特点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2年5月~2007年9月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3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n=134)和对照组(<60岁,n=242).比较两组的胶囊内镜检查情况,包括消化道转运时间、小肠检查完成率和检查中临床问题的发生情况;分析老年组胶囊内镜的检查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小肠转运时间明显延长,为(309.54±99.92)min us(260.21±99.26)min(P=0.0003);小肠检查完成率明显降低,为58.2% us 72.3%(P=0.00596).老年组检查过程中临床问题明显高于对照组(38.1% us 27.7%)(P=0.048),其中以胶囊滞留食管最为常见.老年组纳入诊断率统计的128例中有7l例获阳性诊断(55.5%),其中42例为血管发育异常.结论 老年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好,具有小肠转运时间相对延长、胶囊易滞留于食管、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相对较低以及血管病变是其最常见结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活检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内镜下切除组织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内镜下病变组织活检诊断为食管LGIN、并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的148例患者,按内镜切除术后是否发生病理升级分为病理升级组(n=77)及病理未升级组(n=71),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59.95±7.75)岁,男性占67.57%(100/148);病变位于食管中段(99例)和下段(38例)居多;内镜下病变呈凹陷为主(72例);病变整块切除率99.32%(147/148);77例(52.03%)发生病理升级,其中33例(22.3%)术后病理升级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16.9%)术后病理升级为原位癌,19例(12.8%)升级为浅表食管鳞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变环周≥1/2周、病变纵经≥3 cm、超声内镜黏膜下层浸润、内镜下表现为凹陷为主型及病变黏膜发红是LGIN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变黏膜发红及病变纵径≥3 cm是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活检诊断为LGIN的食管病灶,若病变黏膜发红、病变纵径≥3 cm,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病灶病变程度被低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患者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0例,按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内镜治疗组(54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内镜治疗组患者给予内镜下套扎治疗和注入人体组织粘合剂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给予生长抑素和普萘洛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和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结果:内镜治疗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为94.44%,药物治疗组患者为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患者再出血率为16.67%,药物治疗组患者为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患者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54.0%,药物治疗组患者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治疗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能提高患者止血成功率,减轻患者静脉曲张程度,降低患者再出血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Barrett食管和糜烂性食管炎在因消化不良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中的发病率。对经计算机处理的消化道内镜检查记录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因消化不良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内镜检查的结果,包括Barrett食管、糜烂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在264例患者中,有16例(6.1%)Barrett食管患者。Barrett食管平均长度为2.0cm,并且大多数(81.3%)为短节段。62例(23%)患者为糜烂性食管炎,25例(9.5%)为消化性溃疡。大约30%因消化不良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有食管损伤。该人群中Barrett食管发病率为6%。根据这一结果,试用抑酸剂将对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依次为腹痛(95.8%)、消化道出血(87.5%)、恶心呕吐(37.5%)和腹泻(8.3%)。14例患者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1~30 d,平均(13.7±9.8)d出现。24例患者中19例行内镜检查,73.7%(14/19)患者见十二指肠受累,其余依次为胃31.6%(6/19)、回肠31.6%(6/19)、空肠26.3%(5/19)、食管10.5%(2/19)、结直肠10.5%(2/19)。内镜下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点;黏膜下出血及血肿;点片状糜烂;多发形状不规则溃疡,沿皱襞环行分布;结节样改变。内镜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见红细胞渗出,并可见溃疡形成。仅1例出现毛细血管炎症性改变,血管壁可见灶性坏死。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出现较为多见,为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对早期诊断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浅表食管鳞癌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92例浅表食管鳞癌患者病例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n=39)、食管切除术组(n=44)和二次治疗组(n=9),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S)、无瘤生存期(DFS)和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入组患者中位OS及DFS均暂未达到,1、3年OS率为94.6%、89.3%,1、3年DFS率分别为93.0%、83.4%。内镜下黏膜剥除术组1、3年OS率均为94.9%,1、3年DFS率分别为94.7%、83.2%。食管切除术组1、3年OS率为92.2%、88.9%,1、3年DFS率分别为90.6%、7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HR=4.228,95%CI为1.135~15.749,Ρ=0.032)、切缘阳性(HR=4.928,95%CI为1.021~23.786,Ρ=0.047)和放疗(HR=14.899,95%CI为3.636~6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内镜治疗食管尖锐异物的经验,探讨食管尖锐异物内镜诊治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8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诊治的358例食管尖锐异物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86岁,平均49.5岁,男176例(49.2%),女182例(50.8%)?结果:经内镜成功取出异物326例,推入胃内21例,手术治疗11例,内镜治疗成功率96.9%?异物最常见滞留于颈段食管(44.7%)?内镜治疗前215例行食管薄层CT检查,检出异物210例,CT检出率达97.7%?18例患者证实食管穿孔,其中CT检出15例,内镜超声检出3例?结论:食管尖锐异物内镜治疗前应常规行食管薄层CT扫描,评估内镜治疗风险?异物滞留时间长合并食管穿孔?纵膈感染等并发症,但未损伤血管,经胸外科会诊后,可在手术室先行全麻下经胃镜试取,试取失败或已损伤血管者需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胰腺转移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患者和方法:回顾了1990~2000年间巴黎地区接受过处理的胰腺转移癌患者的病历记录。结果:对22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10例男性、1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1岁(极差35~76岁)。原发肿瘤包括肾细胞癌(n=10)、结直肠癌(n=4)、肺癌(n=4)、乳癌(n=2)、表皮黑色素瘤(n=1)和回肠类癌(n=1)。初次治疗和出现转移表现之间的平均间隔为73.5个月(极差2~151个月)。诊断建立在临床症状的基础上(n=15)或在监测期间(n=7)。CT(n=19)和超声内镜检查(EUS,n=18)主要显示了孤立的、低密度或低回声肿块。术前通过EUS引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研究的是食管颗粒细胞瘤的内镜表现及内镜治疗。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6-2017年接受了内镜切除手术并进行了病理确诊的20例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观察了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内镜治疗方式,并对其进行了治疗后的系统访问。结果:本次实验选择的20例确诊为食管颗粒细胞瘤的患者中,有11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内镜检测结果均呈现出黄白色隆起且病灶表面光滑的现象,对其中的16例患者进行了内镜黏膜切除手术,对4例患者进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结论:内镜检测是确诊食管颗粒细胞瘤疾病的有效方式,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手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能够实现对食管颗粒细胞瘤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碘染对食管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鳞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镜下碘染对食管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岁以上和/或食管黏膜有异常表现的215例患者,用2.5%的Lugol碘液均匀喷洒于食管黏膜,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在上述215例患者中,有20例存在轻度非典型增生,5例存在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存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两例存在黏膜内癌的患者,经内镜下超声检查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后,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论内镜下碘染可大大提高食管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鳞癌的检出率;内镜下碘染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结合是目前早期食管鳞癌患者最佳的诊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确诊为食管SMT行STER治疗的19例患者分成试验组(n=9)和对照组(n=10).试验组患者术前0.5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替安2 g,对照组不使用.记录术前和术后48.0 h内最高体温;监测术前,术后12、24、48 h血常规及术前、术后12 h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2 h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R手术治疗食管SMT围术期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