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的多能细胞因子,受下丘脑-垂体控制,在调节机体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并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近年来MIF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倍受关注,研究证实MIF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虽然大多数研究承认MIF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更好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只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20只,采用基础饲料喂养;动脉硬化组20只,在正常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促动脉硬化饮食。9周后空腹24 h 抽血并处死,检测两组大鼠血脂,留取动脉行 HE 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 MIF 及血清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动脉硬化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硬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 染色显示:动脉硬化组管壁上有典型粥样斑块,内膜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并呈灶状或片状钙化;免疫组化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膜、中膜可见少量 MIF 表达;动脉硬化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 MIF 表达明显增多,呈褐色;动脉硬化组中大鼠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8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脉硬化病灶内 MIF 的表达增加,MIF 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某些炎症介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一直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对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动脉粥样硬化(AS)已被证明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基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p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具有多种独特的性能和效能,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多效蛋白分子,具有细胞因子、激素和酶等特点。研究发现,MI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F在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炎性因子,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肿瘤的增殖、扩散和肿瘤血管的生成。文中对MIF与肿瘤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长期以来,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MIF)一直是一种功能不明的细胞因子。早在1932年,人们在观察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实验中就提出有一种抑制巨噬细胞移动的物质存在。30年后,才发现这种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抑制巨噬细胞移动的物质是由活化的淋巴细胞分泌的,并将其命名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1993年,重组MIF成功构建,由此掀开了对MIF的结构及功能的一系列研究[2]。 相似文献
1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于1966年分别由Bloom[1]和David[2]两组科学家在用豚鼠进行迟发性超敏反应研究中发现,其结构与功能研究直到1989年其cDNA被克隆后才逐渐深入[3]。MIF除了能够抑制巨噬细胞随机移动外,还具有细胞因子、神经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研究倍加关注,其作用涉及到炎症、免疫、内分泌、肿瘤及血管等多个方面。该文着重阐述了MIF的分子结构、来源及MIF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MIF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以MIF-173(G/C)位点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最密切,MIF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紫癜性肾炎(HSPN)的易患基因;MIF在HSPN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及研究价值,可作为治疗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结构特殊,不属于任何一个细胞因子超家族。MIF在许多实体肿瘤都分泌及表达,在肿瘤的增生、浸润、转移、凋亡抑制、血管形成和肿瘤周围炎性反应等均起着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就MIF在子宫内膜癌中与NF-κB的关系及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是一种重要的前炎性因子,在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有着特殊的关系,它能够调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敏感性。本文综述了MIF在免疫性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并归纳了MIF与皮质类固醇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皮质类固醇激素敏感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参照Al-Abed Y等报道的方法建立盲肠结扎穿孔术诱导的小鼠脓毒症模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大鼠肾组织中MI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MIF水平。数据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必净组大鼠肾组织MIF基因与血清MIF水平24 h、48 h明显下降(P〈0.01),血清肌酐水平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必净可以通过下调MIF的合成与释放,有效地预防和保护肾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2例和健康对照者55例血清中的MIF和GM-CSF,并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MIF和GM-CSF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8,P<0.01;t=6.34,P<0.01),其血清水平高低与肺结核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MIF和GM-CSF参与结核的免疫病理反应和抗结核免疫。免疫功能正常,机体产生适量的MIF和GM-SCF,有利于结核的恢复;过强的免疫,机体产生较多的MIF和GM-SCF,导致肺类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增多,引起肺部损伤;免疫功能过低,细胞分泌的MIF和GM-SCF少,结核迁延不愈。因此,MIF和GM-CSF血清中水平高低可判断结核的严重程度及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者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自然流产者40例(自然流产组),同期选择要求进行人工流产的健康早孕妇女40例(正常妊娠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蜕膜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MIF mRNA相对定量表达为1.19±0.25,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1.33±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P<0.01)。结论 MIF mRNA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表达水平下降,说明其可能在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启动子区-173微卫星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347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229例和冠心病组1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IF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DNA测序技术分析基因。结果 (1)173C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中频率较高。(2)173C等位基因的血清MIF浓度较173G等位基因高,173C/C基因型的血清MIF浓度较173C/G和173G/G基因型高。结论 本研究发现MIF-173G/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