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湿电极单极针射频消融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消融时间、温度、设定功率对RITA UniBlate湿电极单极针形成的消融灶的影响.方法 观察湿电极单极针在离体猪肝射频消融实验时形成的消融灶形态特征,最大有效消融电极长度2.5 cm,分别以时间、温度或功率为变量分A、B、C 3个大组(11个亚组)进行实验,观察消融灶形态学特征,测量消融灶纵轴、横轴、针尖前端消融灶长度,计算消融灶体积,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上述4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用HE染色法对消融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所有消融灶均呈椭球体.消融灶切面由内向外形成3个区:中心区、坏死区、出血水肿区.(2)当消融时间为15 min、温度为103℃时消融灶达到最大,纵轴为(3.49±0.09)cm、横轴为(2.40±0.13)cm、体积为(10.6±1.3)cm3,电极前端消融灶长度(0.79±0.09)cm;功率作为变量引起的消融灶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一定时间、温度范围内,RITA UniBlate湿电极单极针消融灶大小随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功率变化对消融灶大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经皮热消融治疗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监测下经皮穿刺微波、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南京康友Thy-ablation型冷循环微波针及德国Celon-ProBreath单针双极式射频电极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病变104例(共289枚结节),观察治疗后的近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结果 289枚结节均达到完全灭活,部分结节消融后获得了病理诊断结果,光镜下显示消融区为无滤泡结构的坏死物质;消融后第3~6个月随访观察发现结节缩小率达100%,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枚结节需要二次消融。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射频原位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效果确切,创伤微小,操作简便,恢复迅速,可于门诊实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技术(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在超声或CT或MRI等影像的引导下,将射频电极插入肿瘤组织内,通电后交变电流使电极针周围组织发生离子震荡,摩擦产热并传导至邻近组织,产生一个球形或类球形消融区,使电极周围的肿瘤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组织的作用。因RFA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保留所治疗脏器的功能等优势,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08年10月至2014年3月共对15例肾肿瘤患者进行了RFA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桂华  赫军  俞渊  许斌 《微创医学》2012,7(4):356-35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入肝肿瘤内,对其进行原位毁损消融。结果 46例患者共55个病灶,直径<3.5 cm的23个瘤体,20个完全消融毁损,消融毁损率为86.96%;直径为3.5~8 cm的15个瘤体中11个瘤体获得完全消融毁损,消融毁损率为73.33%,直径>8 cm的17个瘤体中(其中8例直径>10 cm)12个瘤体获得完全消融毁损,消融毁损率为70.59%。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于原发性肝癌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局限于肝肿瘤的技术,采用这种方法,将小电极插入肿瘤内部,并发射射频电流,使电极针周围的肿瘤组织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从而杀灭肿瘤。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对于肝脏肿瘤患者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治疗。但由于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治疗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而不是在直视下进行的,由此在围手术期的护理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工作,做好术前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并发症能够早期发现,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对于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HK-3系列适形射频消融电极的适形性及其量化可控性.方法 实验材料采用新鲜离体牛肝,消融电极为北京为尔福电子科技公司生产的WHK-3系列(WHK-3 Ⅰ/Ⅱ)适形射频消融电极,子电极分为A、B两侧,每侧各有6个子电极.Ⅰ型主电极可导电,Ⅱ型主电极涂布绝缘材料,不导电.实验分为3组:(1)实验1:两种电极均采用双侧子电极均以伞长对称形式展开,对离体牛肝进行消融实验,对比消融坏死区域三维切面各径线的异同;(2)实验2:测试WHK-3 Ⅰ型适形射频消融电极的适形性及其量化可控性,在双侧子电极以不同形式展开状况下,对比消融坏死灶平行于消融电极操作手柄的(X)切面A、B两侧子电极分布区域横径大小;(3)实验3:测试WHK-3Ⅱ型适形射频消融电极的适形性及其量化可控性,在双侧子电极以不同形式展开状况下,对比消融坏死灶X切而A、B两侧子电极分布区域横径大小.结果 在离体牛肝上,当双侧子电极以全长对称形式展开时,WHK-3 Ⅰ型及WHK-3Ⅱ消融电极均可以形成以消融主电极为对称轴的大约6 cm×6 cm×3 cm的消融坏死灶,两种电极没有明显差异.WHK-3Ⅰ型消融电极A侧子电极全长展开,B侧子电极半长展开时,可以形成非对称的消融坏死灶,A侧横径均值为(3.24±0.32)cm,B侧横径均值(1.87 ±0.24)cm;当进一步缩短B侧子电极至不展开状态时,A侧横径无明显变化,B侧横径均值为(1.55±0.16)cm.WHK-3Ⅱ消融电极A侧子电极全长展开,B侧子电极半长展开时,可以形成非对称的消融坏死灶,A侧横径均值为(3.27±0.35)cm,B侧横径均值(1.65±0.23)cm;当进一步缩短B侧子电极至不展开状态时,A侧横径无明显变化,B侧横径均值为(0.90±0.18)cm.结论 WHK-3系列适形射频消融电极均可以在离体组织上形成非对称的消融坏死灶,且具有一定的量化可控性,WHK-3Ⅱ更优于WHK-3Ⅰ.  相似文献   

7.
张曦  韩明华 《中外医疗》2010,29(20):192-192
1987年德国的Borggrefe等[1]首先使用射频电流来代替直流电在冠状窦内消融,成功治愈1例预激综合征以来,射频消融术(RFCA)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之一,近年来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本文就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的病理改变、生化指标改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邓咏梅  张金山 《医学综述》2008,14(4):558-559
~(131)Ⅰ-chTNT具有广谱的抗肿瘤功效。射频消融治疗利用高频震荡电流使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将射频消融用于~(131)Ⅰ-chTNT前对肿瘤病灶进行消融治疗,可以增加~(131)Ⅰ-chTNT的作用范围,提高疗效。文章介绍了肺癌射频消融术、~(131)Ⅰ-chTNT放射免疫治疗肺癌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心肌损伤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8 7年德国的Borggrefe等[1 ] 首先使用射频电流来代替直流电在冠状窦内消融 ,成功治愈 1例预激综合征以来 ,短短 10余年 ,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之一。RFCA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对心肌病变部位产生可控性的局部心肌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本文就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及其生化指标评价综述如下。1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原理在物理学上 ,射频是指能够进行相干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10.
心脏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世超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92-792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后,分别在冠静脉窦、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处放置电极导管,行电生理检查并标测定位后,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的靶点,用射频消融导管在该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使局部心肌组织坏死,以达到根治的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心脏射频消融术,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手术放大镜下射频消融祛除睑缘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放大镜下射频消融祛除睑缘疣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变的大小不同,调整射频输出的能量,在手术放大镜下,使用针状射频电极,分层消融祛除睑缘疣。结果所有48例患者的53枚疣体,仅经1次治疗即可痊愈,术后睑缘弧度好、无瘢痕、无睫毛损伤及局部皮肤色素改变。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祛除睑缘疣是一项精准度高、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疗效显著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定位技术在CT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作用和经验。方法:22例脾亢患者在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先用定位细针穿刺脾脏,然后参照细针位置,再以射频电极穿刺脾脏,确认射频电极位置正确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查血常规和增强CT或MR以了解血小板(PLT)的变化和脾脏的消融体积。结果:射频电极穿刺总成功率为100%,其中第1次穿刺成功18例,第2次穿刺成功4例,脾脏消融体积为(40.0±5.6)%,术后1个月PLT(105±11)×109/L,与术前PLT(45.0±9.8)×109/L相比显著增高(P〈0.05)。没有因为穿刺失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细针穿刺定位技术,可以提高脾脏射频消融中穿刺的安全性,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范围的影响因素,为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提供实验依据.②方法 按消融时间不同分为12分钟组、10分钟组、8分钟组和6分钟组,每组均消融5个肌瘤.应用伞径分别2.5cm和2.0cm的多电极射频针,分别对5个肌瘤进行消融.阻断一侧子宫血管后和阻断子宫双侧血运后均消融5个肌瘤.③结果对子宫肌瘤射频消融12分钟和10分钟,所得消融灶平均直径分别为(22.76±7.81)mm和(22.25±8.80)mm,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融8分钟、6分钟的凝固性坏死灶直径分别为(18.43±3.75)mm和(16.81±4.92)mm,同10分钟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伞径为2.5cm、2.0cm、1.5cm的射频消融针,对子宫肌瘤消融所得的消融灶平均直径分别是(31.30±8.92)mm、(27.41±4.8.16)mm、(22.25±8.80)mm.三者之间比较,结果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融前不同程度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循环,所得消融灶大小不同.④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其消融范围与消融时间、多电扳射频针伞径以及肌瘤本身血运有密切关系.消融时间以10分钟为宜,不同大小的肌瘤需选择伞径不同的多电极针,以达根治子宫肌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 from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T), and to evaluate its valu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cessful targets.Methods Fifte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focal AT were referred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Both unipolar (from the tip electrode of ablating catheter) and bipolar (from the distal pair of electrode of ablating catheter) electrogram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ablation targets of focal AT.Results Successful ablation was echieved in 14 patients. Radiofrequency energy was delivered at a total of 27 sites. The bipolar electrogram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showed earlier atrial deflection relative to P wave onset (36 ms±15 ms vs 30 ms±11 ms, P&lt;0.05) than the electrograms associated with failed ablation sites. At the 14 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s displayed a completely negative atrial wave (“QS” morphology ) beginning with intrinsic deflection. However, at the 13 un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a “rS” morphology of atrial wave was shown on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Conclusion The “QS” morphology of the atrial wave on unipolar electrograms appears to represent a reliable marker for identifying the successful ablation targets of focal AT, with a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  相似文献   

15.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消融术进针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消融术的进针方法。方法腰交感神经节试验性阻滞有效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退针法"和"进针法"两组。前者在X线下定位治疗侧L2-4椎体旁靶点,局麻下射频穿刺针向靶点进针触及椎体至椎体前缘5mm处,给予造影、电刺激测试和局麻药试验性阻滞,成功后行第一次射频消融,等针温度下降后,穿刺针后退5mm再次电刺激测试和射频消融;"进针法"的定位、进针点和角度同"退针法",穿刺针触及靶点至椎体前缘处,行第一次射频消融,等针温度下降后,穿刺针向前推进5mm,再次射频消融。比较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电刺激测试出现腹股沟异感发生率:"退针法"组比"进针法"组高;术后并发症:"退针法"组比"进针法"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7日后VAS评分及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退针法"射频消融腰交感神经节操作较"进针法"合理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经导管心内电消蚀治疗20例顽固性心律失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7例,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1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电极导管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及股动脉插入,放至心脏病变处,发放射频电流或直流电使病灶凝固性坏死。心律失常治愈与好转率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消融区组织内细胞活性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消融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评估的患者20例24个消融区。使用切割式活检针分别对消融区中央域及边缘域进行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取得标本条置入液氮制成冰冻切片。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的活性,并与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对比。结果 微波消融术后6个月24个消融区的中央域及边缘域均成功取材。消融区中央域SDH及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一致性好,阴性率均为95.83%(23/24)。消融区边缘域SDH及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一致性好,阴性率均为91.67%(22/24)。23个中央域及22个边缘域的H-E染色切片均显示为红染无结构的大片坏死组织;1个中央域、2个边缘域H-E染色切片显示部分为坏死结构、部分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处与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区域位置一致。结论 微波消融术后6个月甲状腺结节消融区组织符合凝固性坏死改变,仍处于失活状态,酶组织化学染色结合H-E染色能够对陈旧消融区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微波消融改善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过程与结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对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标本质量、出血风险和病理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251例甲状腺单发结节在微波消融前、消融后进行双重粗针穿刺活检,比较2次取材标本质量满意度、穿刺后甲状腺出血程度、病理切片可判读性及病理诊断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结果 甲状腺结节消融前、消融后组织学标本质量满意度分别为92.03%(231/251)、100%(251/251),消融后标本质量满意度较消融前提高(P=0.000).消融前、消融后活检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14%(38/251)、0%,消融后出血发生率较消融前降低(P=0.000).251例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184例,乳头状癌结节67例,除4例因微波消融前穿刺活检标本质量差而无法制片外,其余结节消融前和消融后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总体一致性为100%.结论 微波消融术后即刻粗针穿刺活检不影响甲状腺结节病理诊断准确性,并且具有减少出血风险、改善标本质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