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钧 《医学综述》2012,18(3):324-326
免疫细胞存在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3通过其体内代谢活性产物1,25-(OH)2D3与VDR结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1,25-(OH)2D3除了直接作用于T细胞外,还通过多种机制调节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对12,5-(OH)2D3免疫调节机制的认识提示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可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2,5-(OH)2D3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受体(VDR)是维生素D作用于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表明VDR或者其天然配基1,25-(OH)2D3可以调节肿瘤的生长。本文着重关注VDR在肺癌、结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调节控制的差异,评价其选择性预防和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er,VDR)是一种属于配体依赖的类固醇激素超家族的受体,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维生素D3(Vitamin D3)即1,25(OH)2D3,就是与VDR结合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配体。自从发现1,25(OH)2D3抑制IL-2、IFN-C、GM-CSF和IL-12的转录以及上调细胞因子IL-4以来,VDR在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受体(VDR)是维生素D作用于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表明VDR或者其天然配基1,25-(OH)2D3可以调节肿瘤的生长。本文着重关注VDR在肺癌、结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调节控制的差异,评价其选择性预防和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 D3]对人白血病6T-CEM细胞株凋亡及维生素D受体(VD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1,25(OH)2 D3作用于6T-CEM。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染色法(TUNEL)检测细胞晚期凋亡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DR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1,25(OH)2 D3作用后可促进6T-CEM 细胞的凋亡,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 <0.05)。1,25(OH)2 D3作用前后6T-CEM细胞均表达VDR蛋白,药物作用后VDR蛋白表达上调。结论1,25(OH)2 D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诱导6T-CEM细胞凋亡,使VDR蛋白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而且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能在NOD鼠和人类1型糖尿病(T1DM)的发生中起抑制作用。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使T1DM的发病率上升,补充维生素D通过调节免疫,可预防T1DM的发生和延缓胰岛炎的进展。因此,在婴幼儿时期防治维生素D缺乏是减少T1DM发生的简单和安全的方法。维生素D缺乏也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有关。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3,在体内需要激活维生素D受体(VDR)来发挥其效应。研究显示,VDR基因多态性存在着较大的种族差异,VD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以为不同人群糖尿病易感性的差异,提供基因水平依据。  相似文献   

7.
许笑雷  赵琳 《医学综述》2014,(16):2958-2960
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只有在体内转变成1,25-(OH)2D3后,才成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个靶器官发挥作用。维生素D受体(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学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物质,VDR是由VDR基因编码,VDR基因是研究骨代谢性疾病遗传基础的候选基因之一。该文就VDR基因与钙吸收、骨量、VDR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基因、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玲  马路一 《吉林医学》1992,13(1):55-58
<正> 近二十年来随着内分泌领域的进展,人们对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已公认1,25(OH)_2D_3是一种活性类固醇激素。并认为1,25(OH)_2D_3的受体(VDR)不仅存于经典的靶组织(小肠、骨、甲状旁腺、肾脏),而且还存在于视网膜、胰腺、垂体、肌肉、睾丸、卵巢、脑、骨髓等许多组织;人的单核细胞,激活的T细胞,B细胞和许多肿瘤细胞也有VDR。1,25(OH)_2D_3不仅作为调解钙磷代谢的中心环节在防治佝偻病、骨软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调节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5例正常者的VDR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水平,并检测相关临床及生化指标,比较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及不同基因型血清1,25(OH)2D3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明显(P<0.01)。糖尿病组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因型AA组及Aa组血清1,25(OH)2D3高于基因型aa组,而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低于基因型aa组,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 Apa I位点的VD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血清1,25(OH)2D3水平、空腹血糖及血压与VDR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张晔  朱晓燕  刘宇健  卢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0):1076-1080
目的:构建由载体介导的抑制人维生素D3受体(VDR)表达的RNA干扰载体,并在人骨肉瘤细胞中初步研究其对VDR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线筛选设计了两段针对人VDR的RNAi序列,并与载体pSilencer-2.1-U6连接,获得了表达载体pSilencer-2.1-U6-VDR1与pSilencer-2.1-U6-VDR2.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入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细胞中,通过Western 印迹法检测其对内源性VDR蛋白表达、对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激活PKC作用的影响,利用细胞计数和MTT的方法检测其对1,25(OH)2D3抑制HOS-8603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分别转染pSilencer-2.1-U6-VDR1/2的HOS-8603细胞中,与对照细胞比较,内源性VDR蛋白的表达、1,25(OH)2D3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1,25(OH)2D3快速诱导PKC磷酸化的作用均有显著降低.结论:构建的表达载体pSilencer 2.1-U6-VDR1与pSilencer 2.1-U6-VDR2均能在细胞水平显著抑制内源性VDR基因的表达,并能有效阻断一些由VDR介导的1,25(OH)2D3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研究VDR与维生素D3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1,25-(OH)2D3在2型糖尿病(T2DM)大鼠发病过程中对血清脂联素及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维生素D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5-(OH)2D3干预组(VD干预组)、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饲普通饲料,VD干预组和糖尿病组饲高脂高糖饲料.6周后VD干预组和糖尿病组大鼠予以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建立T2DM动物模型,测定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用RT-PCR法检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3.36±1.28)ng/ml]、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0.24±0.15)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维生素D干预后得到有效改善[VD干预组血清脂联素(5.27±1.37)ng/ml,脂联素mRNA(0.50±0.29),P<0.05];糖尿病组和VD干预组空腹胰岛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VD干预组空腹胰岛素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与血清空腹胰岛素呈负相关(r=-0.417,P<0.05).结论 1,25-(OH)2D3可以明显改善T2DM大鼠在发病过程中血清脂联素及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因表达的下降,从而从分子水平对T2DM大鼠的发病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25-(OH)2维生素D3对稽留流产患者蜕膜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25-(OH)2维生素D3干预前后稽留流产患者及对照组蜕膜基质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IL-8、TGF-β的差异。结果 1,25-(OH)2维生素D3能够下调稽留流产患者和对照组蜕膜细胞产生IL-6、IL-8及对照组产生TGF-β,且促进稽留流产患者TGF-β的产生。结论 1,25-(OH)2维生素D3能够对稽留流产患者蜕膜产生的细胞因子进行免疫调节,考虑母胎界面免疫调节网络系统的复杂性,维生素D3对稽留流产的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本研究将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和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中VDR FokⅠ多态性对CYP24A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12名供体的hGF和hPDLC,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包含多态性位点的267 bp的片段。根据FokⅠ对片段酶切的结果判断VDR-FokⅠ基因型。确定基因型后,给各基因型hGF和hPDLC以10 nmol/L 1α,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或1 000 nmol/L 25羟维生素D3(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其中10 nmol/L 1,25OH2D3刺激48 h后还提取蛋白。之后给予hGF和hPDLC VDR拮抗剂ZK159222,再以10 nmol/L 1,25OH2D3或1 000 nmol/L 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维生素D24羟化酶CYP24A1和VD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2名供体中,FF、ff和Ff型分别为4例、3例和5例。1,25OH2D3刺激hGF和h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31.147,P<0.01;hPDLC:F=23.347,P<0.01);FF型细胞CYP24A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12.368,P<0.01;hPDLC:F=15.749,P<0.01)。25OHD3刺激hGF和h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32.061,P<0.01;hPDLC:F=32.569,P<0.01)。如1,25OH2D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F=0.246,P=0.787;hPDLC:F=0.574,P=0.583)。如25OHD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GF:F=1.636,P=0.248;hPDLC:F=0.582,P=0.578)。不同刺激条件下,hGF和hPDLC两种细胞比较CYP24A1或VDR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GF和hPDLC中,FF型VDR可介导比其他基因型VDR更为显著的CYP24A1上调,提示FF型VDR可能具有更强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肠炎模型小鼠红细胞、脾脏免疫机制的作用.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25(OH)2D3组,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结肠病理变化,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CIC)和红细胞表面C3b受体(RC3bR)花环变化,测量脾脏质量、长度,流式细胞术测脾脏免疫细胞阳性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25(OH)2D3组、空白对照组血中RBC-C3bR明显增高,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CD45R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经1,25(OH)2D3干预后,1,25(OH)2D3组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CD45R细胞阳性率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 1,25(OH)2D3对慢性肠炎的红细胞及外周脾脏淋巴细胞均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薛秀丽  池红井  冀楠  薛涵 《河北医学》2016,(12):2068-2070
目的::探讨维生素D( VitD)在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96例随机分为VitD治疗组及非VitD治疗组,各48例;单纯支气管炎患儿40例设为单纯支气管炎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4组儿童入院后治疗前或体检时血液1,25-( OH)2-D3、ALT、免疫球蛋白水平;观察治疗后VitD治疗组及非VitD治疗组上述指标,以及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情况,随访半年,记录咳嗽或哮喘再发次数。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平均1,25-( OH)2-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单纯支气管炎组,ALP、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后2组( P<0.01)。治疗1个月后VitD治疗组1,25-(OH)2-D3、ALP、IgE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非VitD治疗组(P<0.01)。 VitD治疗组哮喘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咳嗽或哮喘再发次数均显著低于非VitD 治疗组( P<0.01)。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体内VitD缺乏。补充VitD可调节患儿免疫系统功能,改善肺功能,减少患儿咳嗽或哮喘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6.
对维生素D的免疫功能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