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8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之前服用辛伐他汀的情况分为四组:A组15例,服用时间超过6个月;B组19例,服用时间1~6个月;C组17例,服用时间少于1个月;D组30例,未服用.比较各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和1 h内ST段回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CTFC较D组较小(P<0.01),且术后1 h ST段回落较D组明显(P<0.01).结论 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影响的价值。方法287例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依据病史以及入院前是否接受药物和非药物降糖治疗的情况分为糖尿病组(n=95例)和非糖尿病组(n=192例)。所有患者分析心电图STR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年龄较大[(65±12)岁比(57±11)岁,P〈0.05]。两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的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非糖尿病组(MBG 0/156.0%比41.1%,P=0.019),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非糖尿病组(43.2%比30.7%,P=0.038)。糖尿病组患者在随诊期间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27.4%比16.1%,P=0.02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R=1.83,95%CI:1.04~3.36,P=0.01)。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时间(RR=3.63,95%CI:1.27~10.42,P=0.03)、ST段回落不全(RR=11.71,95%CI:1.53~38.70,P=0.03)以及MBG0/1(RR=1.16,95%CI:1.03~1.38,P=0.01)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糖尿病是AMI患者在成功接受介入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后即刻和补救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初次发病、发病6 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63例随机给予直接PCI(直接PCI组,32例)或小剂量rt-PA溶栓加即刻和补救PCI(溶栓加补救PCI组,31例)治疗,于术后3 d、30 d、90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3 d、30 d、90d两组间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SI)、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SI)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内30 d、90d与3 d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依据首次造影血流是否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将所有患者再分为两组.首次造影达TIMI血流3级者与未达TIMI3级者30d、90d各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直接PCI与小剂量rt-PA溶栓后即刻和补救PCI同样安全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TMP ,CTFC ,maxSTE及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 5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即刻采用TMP、CTFC及心电图(maxSTE ,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检验每种评价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maxSTE敏感性80 % ,特异性85. 7% ,准确性83 .1 % ;TMP敏感性73 3% ,特异性80 % ,准确性76 . 9% ;而CTFC( 4 0 ) ,CTFC( 30 ) ,sumSTR30 %和sum STR( 50 )预测价值较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MP 0. 1级、maxSTE高危为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MP ,maxSTE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心肌灌注程度,并对6个月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灌注状况。方法109例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治疗。各例于PCI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IRA)前向血流,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无复流组(no-reflow,NR)22例患者,占所有直接PCI患者的20.2%,既往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前壁梗死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多于非NR组。NR组MBG2和3级和ST段抬高下降≥50%者显著少于非NR组,根据心肌酶估测的心肌梗死范围扩大(磷酸肌酸激酶为43.45±5.34g比27.48±4.47g,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0.39±0.11比0.62±0.13,P<0.01);NR组总死亡率较非NR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致死性心力衰竭(22.7%比5.7%,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35.0%比13.8%,P<0.05)的发生率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6个月均明显增加,而两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现NR者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梗死范围大,心功能降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评价国产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发病12h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L-CN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TMP分级、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N治疗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提前;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的比例明显减少;术后1h 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时LVEDD仅轻度增大,LVEF显著升高。结论左旋卡尼汀对A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具有抑制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等多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 LVEDVI [(64±6)ml/m2 vs (67±6)ml/m2,P<0.05],LVESVI[(30±4)ml/m2 vs (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 vs 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例,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4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择期PCI的时间为6±2(3~12)周,于PCI前选择性冠脉内注射声诺维(Sonovue),利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PS)进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冠脉开通后30 min再次行MCE检查,采用CUSQ软件进行脱机图像分析,计算心肌微血管血流量、最大造影剂充盈缺损面积和缺血心肌改善指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效果。随访患者心脏功能及PCI术后30 d的主要心脏事件(MACE)。结果(1)24例患者的“罪犯”血管完全开通,TIMI血流3级;(2)冠脉内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所有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24例于PCI术前“罪犯”左前降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节段性充盈减低或无造影剂充盈,PCI术后30 min 92%(22/24)的患者心脏节段充盈较术前显著改善,局部血流量值较术前提高;(3)24例患者PCI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增加(52%±10%比62%±6%,P<0.05),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本研究中2例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1例术后2周出现劳累性心绞痛,均经药物治疗稳定。结论选择性MCE技术是一项简便、安全的评价冠脉介入术心肌组织灌注的有效方法;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择期PCI术,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1.
易化PCI和常规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易化PCI和常规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AMI患者分别行易化PCI术(42例)和常规PCI术(39例),对比两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开通率、左心室功能、不良反应。结果易化PCI组开通率为97.6%41/42),常规PCI组开通率为79.5%31/39),出院时两组射血分数值为(53.8±6.7)%((和(50.2±5.2)%;易化PCI组无死亡,常规PCI组死亡6例,两组出血、再梗死、脑卒中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易化PCI治疗AMI可以尽快开通罪犯血管,改善心功能,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其治疗目的是使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最小化以减少早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和心功能。随着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广泛开展,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病死率已显著下降,由1986年的13%下降至2000年的约4%。  相似文献   

13.
延迟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 (12 1± 4 5 )个月时 ,直接PCI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9 3%vs 32 9% ,P <0 0 1)、非致死性心衰 (4 0 %vs14 3% ,P <0 0 5 )、死亡 (0vs 7 1% ,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12 %vs 4 0 % ,P <0 0 1)方面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在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近期内LVEF值延迟PCI组较直接PCI组显著降低 (0 5 8± 0 14vs 0 6 3± 0 10 ,P <0 0 5 )。结论 与直接PCI相比 ,延迟PCI治疗AMI近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1年死亡率无显著降低 ,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能否在入院时筛选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获益更大的高危患者。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对26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TIMI评分0-4分)及高危组(TIMI评分≥5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急诊PCI与溶栓治疗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TIMI评分高危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14.4%:2.8%,P=0.001),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的(9.2%:26.3%,P=0.012)。而低危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与溶栓治疗则死亡率无显著差异(2.2%:3.9%,P=0.618)。结论:TIMI危险评分可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估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血流再灌注水平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名AMI成功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别进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发病24h即刻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评价其相互关系。结果TMPG方法评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中,TMPG0/1级组12例,TMPG2级组29例,TMPG3级组26例,其对应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1026±1119)ng/L,(346±192)ng/L和(219±95)ng/L。各组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TMPG0/1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高于TMPG2级组和TMPG3级组(P<0·01,P<0·001);TMPG2级组高于TMPG3级组(P<0·01)。MBG方法评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中,MBG0/1级组22例,MBG2级组25例,MGG3级组20例,其对应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735±886)ng/L,(343±137)ng/L和(148±65)ng/L。各组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MBG0/1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高于MBG2级组和MBG3级组(P<0·05,P<0·001);MBG2级组高于MBG3级组(P<0·001)。CTFC方法评定的冠脉血流中CTFC>40帧组20例,CTFC≤40帧组47例,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453±265)ng/L和(397±650)ng/L,CTFC>40帧组血浆BNP水平高于CTFC≤40帧组(P=0·0036)。结论AMI患者心肌血流再灌注水平与血浆BNP水平负相关,再灌注水平越低组血浆BNP水平越高。心肌缺血损伤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年龄≥7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以内行梗死相关动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21例(51.2%),回旋支7例(17.1%),右冠状动脉13例(31.7%)。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29例,1级7例,2级5例。结果:41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支架48个,术中死亡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手术成功率97.6%(40/41)。术后TIMI血流3级为37例(90.2%)。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临床总成功率为95.1%(39/41)。随访36例,1例出现心绞痛,心血管造影证实为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1例出院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其余34例未再发心绞痛。结论:老年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TCA加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再流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预测因子.结果 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随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闭塞处影象学为Ⅰ型病变、Ⅱ型病变、Tapered病变、Cut-off病变以及Tapered-cutoff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0.84、0.65、0.23与0.75,Fade-out病变、Floating-thrombus病变、Dye-stasis病变以及Big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正相关,OR值分别为4.78、1.19、1.16与1.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预测因素有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以上、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fade-out病变等.结论 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有大量血栓并向近段延伸的病变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发生的造影影像独立预测因素.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等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发生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具备以上临床与造影影像特征的患者为发生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死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156例,对其中78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心电图STR情况。结果抽吸血栓组与同期入选未抽吸组相比,TIMI血流3级分别为89%和78%;TMP灌注3级分别为88%和45%,STR〉50%者分别为68%和50%。结论经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