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临床荟萃》2010,(10):906-906
9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内科刘梅林教授就“老年冠心病的特殊性与优化治疗”发言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心血管系统生理改变,老年人冠心病具有以下特点:5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在65岁以上和女性患者,3/4的冠心病相关死亡年龄≥65岁,出现心脏事件的老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几周内死亡。心电图(ECG)表现为约〉50%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ECG正常;高龄老年人中心肌梗死的诊断率仅57%,非老年人可达67%;老年患者常见ST—T改变:多表现为非特异度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于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收治入院的46例急性胸痛病人,采静脉血动态测定cTnI、Myo和CK—MB含量,并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变化综合分析。结果:对AMI诊断的敏感性:0-3h cTnI与CK—MB均为29.4%,低于Myo的47.1%,4-6hcTnI为80.0%,其余均为100.0%;对AMI诊断的特异性:cTnI、CK—MB各时间段均为100.0%,Myo0-3h为58.8%、4~6h为40.0%、12h以上为33.3%:三项联合检测0-3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35.3%和86.3%,4~6h为93.3%、80.0%、12h以上为100.0%、77.8%。结论:床边快速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有助于对AMI床边快速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为AMI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苏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73-2474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263例.分为无痛性组(A组)114例,疼痛组(B组)149例,将其临床资料与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生率在本组中为43.3%(114/263)。A组114例中有80例(70.2%)ST-T改变,部分有病理性Q波,34例(29.8%)ST段抬高,呈非Q波型。B组149例,有135例(90.6%)ST-T改变,非Q波型有11例,ST段改变占7.4%.3例(2.2%)ST段下移。A组首发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者最常见,约占24.5%,其心电图显示以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约占42.9%。结论: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临床疫状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有关,以消化系统症状者最常见。心电图以ST—T改变无痛组低于疼痛组,以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9MI)136例,其中NQMI组45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67%、8.89%、6.67%)显著低于QMI组(14.3%、20.9%、18.7%),P<0.05。(2)NQMI组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7.8%和15.6%高于QMI组(18.7%和8.79%),P<0.05。(3)NQMI组心绞痛(91.1%)高于QMI组(71.4%),P<0.05。(4)NQMI住院病死率为6.69%,低于QMI组(16.5%),P<0.05);而1a内心脏事件发生率NQMI组为33.3%,高于QMI组15.4%,P<0.05。(5)NQMI组并发糖尿病占24.4%,高于QMI组(12.1%),P<0.05。(6)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虽然NQMI的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与QMI相似,但是发病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者较QMI者多,其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QMI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QMI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支架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急诊收治65例老年AMI患者,年龄60-81岁,平均70.5岁。男50例,女1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8例。梗死相关血管(IRA)A型病变11例,B型病变20例,C型病变34例。共植入72枚支架,术后随访并定期做超声心动图及核素灌注显像。结果 成功63例,成功率97.2%。支架植入后近期死亡2例,远期无死亡。无再梗死发生,病死率3.3%,再狭窄率6.3%,术后3个月以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4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可降低AMI及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改善心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70岁以上老年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70岁以上老年人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适应性。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128例70岁以上老年人采用EBS-40富士能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活检、刷检、穿刺抽吸、防污毛刷采样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胞学和细菌学检查。结果:128例患者确诊为肺癌56例(43.75%),其中鳞癌30例(53.57%),腺癌22例(39.29%),小细胞癌4例(7.14%);支气管肺部炎症病变37例(28.91%),其中30例经防污毛刷采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菌学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0%(15例)和40%(12例);肺结核12例(9.38%),其中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25%),刷检涂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找到结核杆菌分别为11例(91.67%)和5例(41.67%),病理确诊为结核性干酪样肉芽肿2例(16.67%);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例(1.56%),肺淋巴瘤1例(0.78oA)。术中患者血压升高16例(12.5%),心动过速14例(10.94%),术后发热10例(7.81%),小量咯血6例(4.69%),中量咯血1例(0.78%),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肺结核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气管肺部炎症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安全可靠,患者易于耐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的检测项目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进行同步比较,为AMI的诊断提供更好的指标。[方法]对临床可疑的81例AMI患者测定全血eTnI、MYO、CK—MB质量,并同时对血清中H—FABP进行定性分析,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入院后24h内CKMB、cTnI、和H—FABP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0.5%、77.8%、91.6%、83.3%;特异性分别为:77.8%、77.8%、66.7%、100%。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6小时内MYO诊断敏感性较高(95.45%),其次H—FABP(77.27%),CKMB(72.73%),cTnI(68.18%)。[结论]H—FABP较cTnI,CKMB,MYO对早期AMI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新的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占颅脑外伤1%,占颅内血肿10%,好发于老年人[1,2]。我们曾收治经CT及手术证实CSDH108例,其中60岁以上占32例。现就老年CSDH的某些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8例患者中男104例(96.3%),女4例(3.7%)。年龄5.5个月~84岁,以60岁以上最多32例(29.6%)。76例有明确外伤史(70.4%)。车祸或硬物致伤15例,轻微头部损伤93例。1.2临床表现。头痛79例(73.1%),其平均年龄30.57岁。智能精神障碍32例(29.6%),平均年龄67.88岁。肢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即刻PTCA对防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发生机率进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AMI患者6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PTCA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室壁瘤发生率与70例择期PTCA进行对比分析,入选病例均为PTCA术成功者。结果:室壁瘤发生率即刻组远低于择期组(4.3%对34.3%,P<0.005)。结论:AMI发生后6h内即刻PTCA有明显防止室壁瘤形成的作用,且远优于择期PTCA。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但死亡者以老年人为主。国内SARS部分死亡病例的分析发现,70%~100%伴有肺外器官改变,70.9%伴发其他基础疾病,30%为65岁以上老年人。我院自2003年4月22日至2003年6月6日共收治SARS确诊病人104例,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3.8%,为加深对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的认识,现就此4例死亡病例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40岁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危险因素,起病特点和预后。方法对55例40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140例60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发病男、女比例为12.75:1,青年组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占77.1%,与老年组50.7%相比差别显著(P〈0.01),青年组吸烟为73.7%与老年组53.6%比较差异显著(P〈0.01),青年组酗酒为50.9%与老年组26.4%相比差异显著(P〈0.01),青年组家族史为43.6%与老年组34.2%比差异显著(P〈0.01),青年组高血脂为42.6%与老年组27.3%相比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病死率青年组与老年组分别为6.6%和26.7%,差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40岁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吸烟、酗酒、家族史、高血脂是其首要危险因素,起病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1例肺心病伴发AMI患者(A组)和同期51例单纯AMI患者(B组)进行对比了分析。结果:A组疼痛发生率为37.3%,显著低于B组的70.6%。A组急性左心衰发病率为、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依次为66.7%、43.1%、62.7%、39.2%;均显著高于B组的19.6%、5.9%、17.6%、9.8%(P〈0.01)。结论: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应预防突然发生的急性左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的可能,警惕伴发AM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8年9月2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合并AMI多见于老年人,22例中延误诊断14例(63.6%),误诊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死亡9例(40.9%)。结论肺心病可合并AMI,及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可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来本院的AMI疑似患者156例,按就诊时发病时间分为2组,分别在发病后0~3、3~6h内同时检测H—FABP、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70.7%,特异性为97.0%,准确度为82.4%,显著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3~6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100.0%,显著高于cT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为92.6%,准确度为97.6%。结论H—FABP是AMI早期诊断最敏感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病区自2001-04~2005-04为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12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发生率6.74%,无1例死亡,观察及护理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70~79岁7例,80岁以上1例。贲门癌5例,食管癌3例。发生在早期(4内)1例,中期(4~14)4例,后期(14后)3例。进食前2例,进食后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国内19年来47例急性心肌梗死(枷)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资料,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检索1989~2005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收录的有关AMI并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的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并总结47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经手术成功救治44例(93.6%),手术死亡3例(6.38%),分别为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肾功能衰竭。术后随访2个月~8a,死亡3例(6.38%),其中2例为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后2个月又发现心脏杂音并反复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术后3个月发生肺部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死亡。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穿孔常常合并室壁瘤,由于病情较危重,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穿孔2周以上修补穿孔者比较容易。合并室壁瘤和冠状动脉病变应积极处理,加强心肌保护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应用能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心肌肌钙蛋白I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不良后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19例轻度可疑的AM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检测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结果:(1)在发病后6h、12h和24h内cTnI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37.8%、84.4%和95.2%,特异性为100.0%;(2)在发病后6h和24h内,CK-MB(活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0.0%和76.7%。结论:cTnI快速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能预测患者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测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临床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5例胸痛患者采用快速检测患者发病0~3h,3~6h和6h后血清H—FABP,并与常规静脉血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比较,分析3种心肌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0~3h和3~6h时段诊断AMI的敏感性H—FABP(66.7%、92.3%)明显高于cTnI(33.3%、6125%)CK—MB(0%、61.5%);特异性方面与CK—MB相当但明显优于cTnI。结论:H—FABP在AMI发生3h内较cTnI和cKMB更具有早期诊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1例疑似AMI的CTnT及其心肌酶谱的测定数据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在发病后6h的各项指标阳性率分别为:CTnI 91.4%、肌酸磷酸激酶(CK)(70.3%)、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66.6%、谷草酸氨转移酶(GOT)50.6%、乳酸脱氢酶(LDH)23.4%、α-羟丁酸脱氢酶(HBDH)12.3%。发病后3~6h血清中CTnT即出现阳性且阿1性敏感性很高,与“金标准”的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持续时间大部分在.5~12d;CTnT的特异性也旺著高于各心肌酶谱。结论CTnT的检测对AMI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40岁以下的青年,无论何种病因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发生率约占AMI患者的3%~6%。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逐渐受到临床的普遍关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28例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213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