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小儿上肢手术患儿65例纳入到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分别为臂丛阻滞组33例和静脉组32例。静脉组采用传统静脉全身麻醉;臂丛阻滞组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就2组患儿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和麻醉效果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臂丛阻滞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跟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臂丛阻滞组有23例优,9例良,优良率为96.96%;静脉组有21例优,9例良,优良率为93.75%。臂丛阻滞组患儿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于静脉组(P<0.05),其中,臂丛阻滞组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0.31)min、(45.12±5.32)mg、0.00%,静脉组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2.42)min、(67.63±5.14)mg、15.63%。结论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满足小儿上肢手术需求,减少氯胺酮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小儿上肢手术通常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阻滞,术中辅以氯胺酮或静脉复合完成手术。我院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同时辅以力蒙欣镇静,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ASAⅠ级,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切皮前、术中最大刺激时、缝皮时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手术时间及麻醉后苏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结果 A组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切皮前平均动脉压增高、心率增快、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术中最大刺激时平均动脉压增高、心率增快,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较B组短,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发生率较B组低(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安全性高,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苏醒快,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上肢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术中,对照组给予氯胺酮麻醉,观察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苏醒期躁动程度、术后24 h内疼痛程度及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4 h内镇静状态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和麻醉诱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苏醒期躁动程度、术后镇静状态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及补救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缩短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增强镇痛和镇静效果,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30例,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15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15例)。根据围麻醉期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苏醒状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B组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护理难度大。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30例,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15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15例)。根据围麻醉期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苏醒状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B组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护理难度大。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夏黎  孙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5963-5964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臂丛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上肢手术患者45例,以0.2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结果:术中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生命体征平稳,安静,无痛,术后清醒完全,无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0.25%罗哌卡因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操作简单,镇痛完善,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生命体征平稳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组(Ⅰ组,25例)和左布比卡因组(Ⅱ组,25例).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部位均为肌间沟间隙,分别给予Ⅰ组0.375%左布比卡因加氯胺酮0.25 mg/kg(共25 mL),Ⅱ组为0.375%左布比卡因25 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C6、C8及最终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达C6、C8及最终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可以增强上肢手术时左布比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徐慧 《临床医学》2008,28(3):77-78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对小儿短小手术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与单纯用氯胺酮作比较.方法 选择2~6岁择期下腹部会阴手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Ⅱ组:咪唑安定0.1 mg/kg 氯胺酮2 mg/kg,肌肉注射,入睡后行骶管阻滞麻醉,观察其苏醒时间和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Ⅰ组明显多于Ⅱ组(P<0.05).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于短小手术术后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宁都县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33例。参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术后苏醒时间、术中疼痛程度、躁动情况、呼吸抑制/呛咳发生率、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躁动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呼吸抑制/呛咳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开始后(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手术结束时(T3)与手术结束后10 min(T4)时的HR、MAP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不安、恶心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呕吐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丙泊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臂丛复合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全麻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肢、肩或锁骨手术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臂丛复合静脉全麻组 (实验组 ) :先行术侧肌间沟经路臂丛神经阻滞 ,效果确切后 ,再以异丙酚、氯胺酮合剂 (异氯合剂 )复合静脉全麻 ,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全麻药 ;单纯静脉全麻组 (对照组 ) :不行臂丛神经阻滞 ,直接以异氯合剂静脉全麻。记录两组全麻药的诱导剂量、全麻药总量、麻醉时间、清醒时间 ,并计算单位时间全麻药平均用量 ,比较两组诱导剂量、平均用量、清醒时间。结果 :臂丛复合静脉全麻组的诱导剂量和平均用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静脉全麻组 (P <0 0 1)。两组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臂丛复合异氯合剂静脉全麻具有充分的镇静、镇痛效果 ,清醒时间可控性好、安全性好、副作用少 ,是一种可行性的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下髂腹部神经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小儿斜疝手术,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用氯胺酮+髂腹部神经阻滞,对照分两组,一组单用氯胺酮,另一组用氯胺酮+骶管阻滞。结果:实验组在切皮时及术中与单用氯胺酮组比较患儿MAP、HR升高更不明显(P<0.01),SPO2下降也更小(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也明显低于单用氯胺酮组,与用氯胺酮+骶管阻滞组比较患儿MAP、H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是骶管阻滞操作难度大。可致阻滞失败,也可致阻滞平面过宽引起并发症增多。结论:基础麻醉下髂腹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斜疝手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 1%利多卡因对 32例患儿在基础麻醉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2例患儿中30例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结论:在基础麻醉状态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80例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分为复合骶管阻滞组(1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2组)。1组咪哒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后行骶管阻滞,2组单纯咪哒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术中视情况间断推注氯胺酮维持麻醉效果。分别记录两组在麻醉前(T0)、手术后20分钟(T1)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麻醉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SpO2、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2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2组(P〈0.05),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后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在尿道下裂患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94例尿道下裂患儿,依照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观察组接受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后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情况、血流动力学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丙泊酚用量较少,术后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较低(P<0.05)。T1、T2、T3时两组MAP、HR均低于T0时,而观察组T1、T2、T3时MAP、HR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后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用于尿道下裂患儿,能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术后苏醒时间,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减少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小儿唇腭裂修补术不同全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小儿唇腭裂修补术不同全麻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唇腭裂思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入室前以5%氯胺酮4~6mg/kg行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入睡后抱入手术间再行静脉诱导插管。观察组直接抱入手术间建立静脉通道后以1%氯胺酮1~2mg/kg行静脉诱导插管。两组唇裂手术开始前均以2%利多卡因6~8mg/kg行双侧眶下神经阻滞,两组术中均吸入安氟醚,间断静注氯胺酮或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唾液分泌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明显短于对照组,苏醒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唾液分泌少,术后精神良好,再嗜睡少。结论:小儿唇腭裂修补术全身麻醉不行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优于行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需行上肢手术的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选用传统穿刺方法,依靠患儿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初醒时间、术中氯胺酮追加剂量和例数、并发症、镇静程度和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及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A组发生2例的霍纳氏综合征外,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患儿氯胺酮用量较B组少,麻醉初醒时间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中切皮和缝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使麻醉更加安全,可减少儿童痛苦,不良反应少,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9.
我院从2005年开始应用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用于小臂丛神经探查术,上肢骨折内固定术,血管瘤切除等手术,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骨折患者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90例采用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结论: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