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对比传统开放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失稳(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DL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DLI患者87例,分别采用传统开放TLIF(A组,45例)和微创TLIF(B组,42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分布、腰椎合并疾病和单双侧症状的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全身炎性反应、临床疗效及椎旁肌损伤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平均2.9年,B组平均2.8年。与A组相比,B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和肌型肌酸激酶以及术后6 d 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及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无腰背痛8例,腰背痛轻度25例,中度9例,重度3例;B组无腰背痛18例,腰背痛轻度18例,中度6例;B组腰背痛程度较A组轻(Z=—2.574,P=0.010)。A、B组多裂肌萎缩比率分别为37%±1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4,P=0.000)。A组多裂肌萎缩Ⅰ度18侧,Ⅱ度42侧,Ⅲ度30侧;B组Ⅰ度44侧,Ⅱ度32侧,Ⅲ度8侧;两组多裂肌萎缩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47,P=0.000)。结论与传统开放TLIF相比,微创T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椎旁肌损伤小及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PELD治疗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以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出血1例,类脊髓高压综合征2例。术后发生1例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未发生截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降低(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6、12个月均较术后1个月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均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37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4%。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探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鄄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6月,共有46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24例采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MI-TLIF,男15例,女9例;年龄60~79岁,平均66.3岁;病程6~60个月,平均18.5个月,设为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conventional open TLIF,CO-TLIF),男10例,女12例;年龄62~75岁,平均67.0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6个月,设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对椎间融合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2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的ODI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87.5%(21/23例),对照组为82.8%(18/2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能获得与传统开放TLIF手术相似的早期临床疗效,而出血量和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分析及手术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21例,分析对比术前,术后患者VAS及ODI评分,采用MacNab评分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所有2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85min,平均65min:出血量10-50ml,平均20ml,住院时间5-7天,其中197例患者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有显著性改善(P<0.01),术后12个月评分相比术后3个月,评分亦有改善,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1年时MacNab评分优155例,良33例,差9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低的优点,易得到患者接受,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今后脊柱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6.
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后入路腰椎间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采用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与椎弓根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7例,74个节段,其中腰椎退行性滑脱10例,节段不稳伴椎管狭窄7例,节段不稳伴椎间盘突出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2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经15~33个月,平均26.8个月的随访,2~3个月融合节段可见模糊骨痂生长,4~6个月达骨性愈合,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良4例,中2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94.8%.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问高度及复位丢失,无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无硬脊膜破裂.[结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应用,可使腰椎获得即刻稳定,恢复脊柱序列及椎间高度,维持腰椎牛理弧度,促进植骨融合,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退变性腰椎疾病87例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及1年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3-85岁,平均53.7岁,随访时间12-20个月,突出节段:L_(1-2)2例,L_(2-3)6例,L_(3-4)8例;评估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疼痛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18-115 min,平均66.2 min;术前VAS评分为(6.06±0.93)分,术后改善至(1.69±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指数为(53.19±6.17)%,术后改善至(23.0±3.18)%,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TED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40 min,术中出血量25~130 ml。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3例1周内复发,2例行PTED返修,1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9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1.4%。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7.8±3.4)个月。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 d和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1.93%(57/6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PETD并钙化物取出,其中L_5/S_1节段4例,L_4/L_5节段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和MRI检查,根据钙化物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分型,对突出物与行走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Mac 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个月。术后复查腰椎CT示症状侧旁中央及神经根管部位的钙化物被完全切除,中央部及无症状侧仍残留部分钙化物。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的VAS评分为0~1分,术后Mac Nab标准评价为优。结论 PETD避免过度牵拉神经根,可降低术中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可切除神经根管处的钙化物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治疗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01-2014-04接受PTED治疗的122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_(3-4)19例,L_(4-5)68例,L_5-S_1 35例。A组97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B组25例采用YESS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A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疼痛VAS评分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术后3个月内下肢疼痛明显,其中A组4例,B组3例,在术后半年内再次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两组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7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椎间孔入路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都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但TESSYS技术适应证更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传统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中央型LDH患者78例,接受BEIS技术PETD治疗40例(A组),接受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8例(B组)。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22个月。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各有3例出现并发症,各有1例于术后随访时复发。结论 2种术式治疗旁中央型LDH效果相当,与传统的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比,BEIS技术行PETD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新桥医院骨科采用椎间孔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45例,并与同期采用椎间盘镜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进行对比研究。观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部功能恢复的情况,阅卷方式评估患者术后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例术前VAS评分分别为(7.6±2.2)、(7.3±1.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8±1.3)、(2.4±1.7),两者病例术后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后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分别为(54.8±10.4)min、(60.5±15.8)min,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1.5±20.7)ml、(9.5±4.7)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8 cm、0.8 cm,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Macnab评分分别为97%、9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经椎间孔镜入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切口更小、术后疼痛轻,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ETD治疗的28例TLIF术后相邻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74.0±8.8)min,手术出血量为(32.6±6.8)m L,住院天数为(2.68±1.06)d,随访时间为(25.1±3.4)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 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3%。结论 PETD治疗TLIF术后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脱出型和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9月,对被诊断为脱出型和游离型LDH的48例患者采用PETD治疗。所有患者根据髓核脱出(NPP)的方向和远近分4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26例,Ⅳ型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9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5~20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2~30 d,平均3.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肢体麻木加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术后总体满意度为87.5%;各型分别为Ⅰ型67.7%,Ⅱ型90.9%,Ⅲ型92.3%,Ⅳ型75.0%。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5~45 d(平均30 d)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PETD治疗脱出型和游离型LDH安全且有效,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