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其中的许多医学思想与《内经》相通。对其中的医学思想进行发掘,对其中饮食致病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乃汉末太平道之经典,其内容繁杂,包罗万象。重视"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消灾治疾"。同时代的《黄帝内经》中五脏分证思想对中医影响深远,这一思想对《太平经》认识、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经》在辨七窍病、辨气色病及不同脏腑病的治疗中都运用了五脏分证的思想。对这一思想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学中五脏与神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也是道教符录派的主要著作。原名叫《太平青领书》共170卷。书成于东汉,书中论述了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等,现只就灸刺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其书对针灸学的贡献,供大家参考。一、灸刺的作用“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是《太平经》卷五十《灸刺诀第七十四》原文第一句。其“除害””指解除病害。指出了灸刺的作用是调合经脉,疏通气血,平调阴阳而治疗疾病。这与近代针灸学的理论相同。但其脉与近代的经络约有不同。现代针灸学的经脉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而《太平经》论述有三百六十脉。比  相似文献   

4.
《太平经》道德观刍议浙江中医学院胡立加《太平经》成书于后汉,是我国道教初期的经典著作,也是道家气功实践经验总结的专书,书中贯串着“道德”两宇。现就其道德观简述如下。一、广义邀田(即自然界道德)所谓广义的道德,是指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它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使人体罹患疾病。《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谓:“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反之,优美而又合乎韵律的音乐则能使人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太平经·某诀》云:“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上得其意者,可以乐神灵也。”指出,只有洞悉韵律的精微之旨才能与神祗相沟通,进而使人彻悟真道而得度俗世。《太平经》一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道教音乐理论,认为音乐具有养生除病等功能,如谓…  相似文献   

6.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物质本原,也是中医理论中关乎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先秦两汉医家从"气本论"出发,将中医学理论与对天地万物的朴素认识相结合,同时吸收道家道教的练气理论与人们日常养生的实践方法,提炼总结出"食气"的养生方式。从"食气"入手,将简帛医书与中国古代经典结合对比,指出早期医家的"食气"理论,其源流自先秦时期老庄的"气"的概念,"气"从宇宙天地的本原逐渐发展为构成人身体生命的重要组成,并由道家引申至道教,形成"食气"说,并具体记载于早期简帛文献《却谷食气》与《十问》当中,并被后世医家所吸收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食气"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周易》《内经》及八卦等古代医理的探究,从阴阳、气血、水火三方面探讨了"医"《易》间的联系,揭示了"医"《易》同源,理无二致的道理,并可据此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教经典《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结合《本草纲目》所论,李时珍有着明确的道教医学思想。如《本草纲目》中引据了大量的道教著作和道教服食法等。《奇经八脉考》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包括引据了《八脉经》《天元入药镜》《大道三章直指》《黄庭经》等道教著作,对所引用的打通经脉以获长寿理论的高度认可,以及相较之于《本草纲目》中对道教论药及服食法扬弃的态度,《奇经八脉考》对所引道教著作言论采取了全然认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道教医药学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医药学述要胡孚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关键词道教医学,理论研究道教医药学是在宗教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如今《道藏》和各类丹经、道书中记载了大量医药学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医基础医学不可忽略的一大分叉。道教医学继承了古代巫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中脘穴的古今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脘穴在《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并且因其临床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通过查阅古今医籍、参阅现代实验研究、结合临床报道,本文介绍了其解剖、功能、主治、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等,并列举了典型病例的治疗。进一步论证出,中脘穴尤其适宜于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心神被扰所致病症。  相似文献   

12.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话语体系和传统话语体系之间的冲突成为传统医学与替代医学在今日备受争议的根源。辟谷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道教养生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逐渐成为大众流行的养生方式之一。作为道教医学的传承,辟谷在改变着人们的身体观和疾病观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话语体系下各种解释模式的挑战。文章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辟谷过程进行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总结神圣与世俗、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等不同话语体系下对于辟谷中各种概念的地方性解释,分析这些解释背后的文化渊源,并对现代辟谷的不同话语体系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其对于辟谷者身体观、饮食观、疾病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统道藏·洞真部》共收道书326部,其中有35种道书涉及方剂和药物,独具特色。经统计,《洞真部》载有方剂16首,药物142种,方剂可分为治病类和养生类,药物可分为草木类、金石类、动物类和其他类。本文通过对《洞真部》方药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了该部的方药文献特点,并阐述了这些文献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驻景丸是2023年《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的第40首,出自北宋《太平圣惠方》,由菟丝子、车前子、熟地黄3味药组成,功用补益肝肾、清热明目,主治肝肾亏虚之眼病,为中医眼科临床常用名方。采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搜集分析驻景丸的古今文献,共筛选有效古籍数据63条,涉及47部中医古籍。从驻景丸的方源方名、组成剂量、药物基原与炮制、制法用法、主治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方证关键信息。研究发现,驻景丸中菟丝子、车前子、熟地黄的配比为5∶3∶3是采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剂量;《黎居士简易方论》首载加减驻景丸,该方的主治范围与原方相仿,但药效更全面有力,历代应用更加频繁;现代医家继续对驻景丸进行化裁,提出驻景丸加减方、通络驻景丸等衍生方,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取得良好效果。驻景诸方以滋补肝肾为本,或兼宁心安神,或兼清热利湿,或兼化瘀通络,然其对应的病机根本在于肝肾虚损,导致目力不足、障翳昏花。驻景诸方在老年性眼病、其他老年退行性改变及青少年近视防治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后续可开展相关药理研究和制剂研发。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有许多养生的观念仍对现代有很多指导意义。顺应自然、畅情志、调阴阳、适劳逸等观念被历代医家推崇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诊断抑郁症的唯一必备症状——心境低落(抑郁情绪)为基本线索,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梳理古代中医认识抑郁症的脉络。结果: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医家对抑郁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观察,但处于萌芽状态,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尚存在很大区别;魏晋至金元时期的大部分医家主要把抑郁症归于"虚劳"病范畴,认为其病机以"五脏亏虚"为主,用药以益气助阳药居首位;明清时期的部分医家所描述的"忧郁"、"解亻亦"和"癫病"与抑郁症的临床特点符合,也与金元之前从"虚(劳)"认识抑郁症一脉相承,所提出的病机理论和治法方药对指导抑郁症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梳理中药调剂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中药调剂学的发展。搜集历代中医、本草文献以及律法中有关“合药分剂”、“合和”、“合剂”的内容,分别按照中药调剂理论、技术操作和法律规范整理归纳。《汤液经法》是最早记载中药调剂的文献,标志着中药调剂的萌芽;中药调剂理论形成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详细地记载了中药调剂的技术操作,而《唐律》对调剂的规定是中药调剂发展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本草图经》为宋代本草学家苏颂所著。本文从纲目分类、载药全面、图文并茂、医药结合、博采众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对中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归纳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色,评价了苏颂及其《本草图经》在世界药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认为研究其特色与方法、挖掘其中医药学精华,对中医药学的深入研究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