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0例(胎龄≤32周,体重≤2 000 g)随机分成3组各30例,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结果:各组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大剂量组与中剂量、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各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可以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指导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治疗。方法选择我院NICU病室收治的19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对象,按照患儿出生后生长速率是否≥15 g·kg-1·d-1,将患儿分为正常生长组和缓慢生长组。其中:正常组患儿76例,缓慢生长组122例。统计患儿出生胎龄、出生时体重、氨基酸开始日龄、氨基酸总量、脂肪乳开始日龄、脂肪乳总量、开始喂养日龄、总热卡达120 kcal·kg-1·d-1日龄和奶量达150 mL·kg-1·d-1日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的因子。结果患儿在出生第1周体重下降,从第2周开始体重一直增长。单因素结果表明:出生时体重、氨基酸总量、脂肪乳总量、开始喂养时间、奶量达标时间、总热卡达标时间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的显著性因素(P<0.05)。至于出生时胎龄、氨基酸开始日龄、脂肪乳开始日龄则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取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患儿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情况.方法 收集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新生儿科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在生后第一天给予脂肪乳剂1g·kg-1·d-1,并按0.5g·kg-1·d-1速度增加,总量不超过3g·kg-1·d-1;在生后12~24小时内给予专用氨基酸,除氨基酸剂量不同外,每组其他对症治疗相同,同时进行常规的其他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40例,第一天给予复方氨基酸1.0g·kg-1·d-1,以后每天增加0.5g·kg-1·d-1,持续增加至3.5g·kg-1·d-1;观察组40例,从2.0g·kg-1·d-1开始,第二天增加1.0g·kg-1·d-1,第三天时再次增加0.5g·kg-1·d-1,持续增加至4g·kg-1·d-1.监测两组患儿入院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相关生化和血气分析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2.839,P<0.05).两组患儿出生两周内体质量增长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体质量增长随氨基酸剂量增加而增快;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应用静脉营养前测得的血清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生后第七天,再次复测血清生化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791,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应用大剂量氨基酸有一过性肌酐升高,这种升高在可耐受范围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使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早期营养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静脉营养的146例早产儿(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1 150~2 250 g)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氨基酸2.0 g/(kg·d),每日递增1.0 g/(kg·d);中剂量组给予氨基酸1.0 g/(kg·d),每日递增0.5 g/(kg·d);小剂量组给予氨基酸0.5 g/(kg·d),每日递增0.5 g/(kg·d);三组最大剂量均为3.5 g/(kg·d)。对三组患儿进行有效性评估和生化、血气指标检测比较。结果 三组结果比较,其中大剂量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最短;出生2周内大剂量组每天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大剂量组肠道营养达到100 kCal/kg天数较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第14天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pH值、剩余碱、血清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并且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症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更积极和规范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的益处。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塘沽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1例早产儿的综合营养支持情况。结果:2007年1月以前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3例),2007年1月以后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氨基酸起始剂量大、达氨基酸最大量时间短、喂养不耐受者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和第7天热卡摄入高、体重下降百分比低、恢复出生体重人数占本组总人数的比例高、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应用静脉营养的起始剂量要较以往增大,可以达到1~1.5 g.kg-1.d-1,每天增长速度可达1 g.kg-1.d-1,以尽快达到最大量,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可以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静脉营养中不同起始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中收治的81例早产儿据氨基酸不同起始剂量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于生后24小时内静脉给予氨基酸1.0、1.5、2.0g· kg-1· d-1,3组均按0.5~1.0g· kg-1· d-1递增,1周内达到目标剂量3.5g· kg-1· d-1。收集早产儿生后第1、7、14、21、28天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比较各组的最大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稳定生长期体重增长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等临床有效性指标、临床治疗和早产儿并发症。结果最大体重下降C组小于B、A组(F=0.590,P>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C组短于B、A组(F=2.115,P>0.05),稳定生长期体重增长率C组大于B、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0.590、2.115、1.064,均P>0.05);宫外迟缓发生率C组低于B、A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4.485,P>0.05);A与B组合并为AB组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C组短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8,P<0.05);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4,P<0.05);临床治疗及早产儿并发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后24小时内输注1.0~2.0g· kg-1· d-1的静脉营养氨基酸并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生理需要和促进生长发育,在液体量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氨基酸起始剂量及速度,当外周静脉液体量及浓度限制氨基酸起始剂量时,可考虑至少从2.0g· kg-1· d-1开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早期微量胃肠营养支持,了解其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住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早期微量胃肠营养)54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微量胃肠营养)49例,治疗组患儿出生后4~6 h,如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胃肠喂养禁忌证,开始0.1~4ml·kg-1·d-1缓慢加奶,对吸吮能力欠佳者,经口胃管喂养。对照组生后仅给予静脉营养,待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后则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每次5~10 ml,每天每次增加奶量2.5~5 ml/kg。观察两组间生长速率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2.12±5.23)、(11.84±3.76)、(15.93±4.15)、(21.34±4.21)g·kg-1·d-1。对照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3.6±5.23)、(9.43±4.27)、(14.23±3.64)、(18.14±4.49)g·kg-1·d-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营养对早产儿生长速率影响显著,且减少出现喂养不耐受,应积极开展早产儿微量喂养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不同起始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低重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早产低出生低重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B组: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C组:生后24 h内给予3.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检测各组患儿入院后的最大体重下降、头围增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及生化血气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各组早产儿体重下降百分比、头围增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早产儿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C组较A、B组有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4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C组较A、B组有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即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是安全的,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出生后早期氨基酸摄入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体格、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早期组28例(EAA组),生后24 h内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晚期组25例(LAA组)生后48 h后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对比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时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在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EAA组和LAA组身长、头围、体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AA组比LAA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要高(P0.05)。早产儿第3天的蛋白质、能量摄入量、第1周平均蛋白摄入量分别与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MDI、PDI均呈正相关。同等胎龄的早产儿,第1周平均每1 g/kg·d蛋白质会增加MDI 13.7分,会增加PDI12.8分。结论在生后早期给予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足够的热卡和蛋白质摄入对于以后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发育很重要。因此保证早产儿早期营养对减少神经发育不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对早产儿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方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出生体重1000~1800g、出生24h内人住本院的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氨基酸起始剂量均为1.5g/(kg·d),研究组每天增加1g/,kg,对照组每天增加0.5g/kg,终点目标达到3.5g/(kg·d)。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的应用均按本院静脉营养方案执行。研究遵循双盲原则。结果共纳入早产儿37例,研究组18例,对照组19例。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头国等人口学特征相似,宫内感染、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静脉营养5d内两组早产儿氮平衡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5,P=0.652),但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7.23±2.48)d显著早于对照组(9.42±2.03)d(t=-2.090、P=0.044)。其他指标包括完全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机械通气、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剂量氨基酸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早产儿每天的热量摄入无影响(F=1.893,P=0.218)。结论早产儿需尽早供给氨基酸,起始剂量宜高于1.5g/(kg·d),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未影响早产儿早期的氮平衡状态,但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且不增加并发症和住院负担。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了新疆军区驻乌鲁木齐市部队在用血压计、血压表的使用状况。依据《JJG270—2008血压计和血压表检定规程》对该部队的605台血压计、血压表进行检定,结果表明示值误差超差、气密性不符合要求以及袖带破损是造成血压计、血压表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为血压计、血压表的正确使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野生山葡多酚对小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野生山葡萄多酚类物质 (PVA)对小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TBA法、NBT法和荧光法 ,分别测定小鼠心、肝、肾、脑组织中MDA含量、SOD活性及脂褐质含量。结果 PVA( 2 0 0、40 0mg/kg·d× 30d)显著降低 ,以上各组织MDA及脂褐质的含量 (P <0 0 5 ) ,PVA( 40 0mg/kg·d× 30d)极显著提高心、脑组织SOD活性和降低心、脑组织脂褐质及MDA含量 (P <0 0 1)。结论 PVA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组织抗氧化能力 ,防止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对112例腹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按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并在腹腔镜下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分离粘连、异位病灶电凝,Ⅲ、Ⅳ期患者术后加用孕三烯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112例均在腹腔镜下手术,随访1~2年,近期有效率100%,复发8例,复发率7.14%(8/112),38例合并不孕者妊娠21例,妊娠率55.3%(21/38)。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用于检查、治疗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铅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提高,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被报道,且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基于这些研究进展,2012年1月,美国CDC儿童铅中毒预防咨询委员会决定对儿童铅中毒预防指南中血铅临界值做出修订。本文就近几年铅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高氟对软骨造成损伤,如软骨细胞坏死、软骨基质合成异常、酶活性降低等。本文从信号通路、氧自由基、细胞凋亡等方面,阐述氟对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氟中毒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法教育模式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糖尿病自我管理不同教育方式在城乡社区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小组集中授课(分为专业人员授课组、非专业人员授课组、社区教育组3种模式)和专业人员随访相结合对教育对象进行2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结果(1)在城市社区专业人员授课组和非专业人员授课组的教育效果好于社区宣传组,专业人员授课组与非专业人员授课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农村社区专业人员授课组与非专业人员授课组、专业人员授课组与社区宣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专业人员授课组与社区宣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城市社区以小组授课(专业、非专业人员授课)的模式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效果较好。糖尿病自我管理的3种教育模式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应控制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缓解焦虑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益生菌缓解焦虑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5篇文献,患者共13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有助于缓解焦虑[SMD=-0.29,95%CI(-0.52,0.06),P=0.012];同时亚组分析发现,在干预周期<8周、健康人群组、非健康人群组、发达国家组及非发达国家组中,益生菌对其焦虑的减轻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能够显著缓解焦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密度消长规律,为舰艇科学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方法采用宿主体表采集法与粘蚤纸法,在东海及南海2个区域设调查点,每单月监测其密度动态。结果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为蚤与革螨。东海区蚤密度呈单峰型,3月最高,革螨呈双峰型,分别在3月与7月;南海区1蚤密度呈单峰型,5月最高,革螨呈双峰型,分别在3月与11月;南海区2蚤与革螨的季节波动不显著,蚤密度高峰在3-5月,革螨1-5月偏高。结论舰艇鼠类体表寄生虫侵害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中影响结核发病的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302名结核病患者和325名对照者的生活方式信息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值。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性别、每周工作时间、熬夜情况和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1.592、1.700、1.670和3.515。多因素分析中每周工作时间、熬夜情况和吸烟进入了最终模型,OR值分别为1.682、1.811和4.179。结论不良生活方式,如每周工作时间(〉40h)、经常熬夜和吸烟是结核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红细胞压积对环孢霉素浓度的影响。方法用六个不同压积的全血,将环孢霉素标准液加入上述血液中,使每个压积的血液含有高低两种不同浓度的环孢霉素,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酶联免疫分析比色法(EMIA)两种方法测定不同红细胞压积中环孢霉素的血药浓度。结果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大,环孢霉素的回收率逐渐增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在100ng/ml环孢霉素检测的最高平均回收率为110.6%,最低平均回收率为77.2%;在400ng/ml环孢霉素检测的最高平均回收率为114.9%,最低为82.0%;酶联免疫分析比色法在100ng/ml环孢霉素检测的最高平均回收率为115.1%,最低为80.4%;在400ng/ml环孢霉素检测的最高平均回收率为119.1%,最低为85.4%。且高效液相色谱法比免疫学方法测得的环孢霉素浓度低。结论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高效液相色谱法低于免疫分析法;红细胞压积对环孢霉素浓度影响因素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