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带锁髓内针、钢板螺钉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根据血管损伤情况选择血管直接修补术、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术等方法治疗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20例.结果 本组6例术后截肢,14例肢体成活,伤口愈合好(70%),截肢原因为:缺血时间长、组织严重损伤.结论 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要早期诊断、及时和正确处理,才可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在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5-12救治的70例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早期全面治疗原则(ETC)救治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DCO理念救治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生存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19%(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1%(P0.05)。结论将DCO理论应用于胸腰椎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较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生存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其骨折早日恢复,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急诊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带锁髓内针、钢板螺钉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根据血管损伤情况选择血管直接修补术、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术等方法治疗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45例。结果本组45例,肢体全部成活,伤口愈合好。随访6个月~3年。有6例骨不连,其余骨折愈合好;有7例因神经损伤恢复不理想,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障碍。结论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要早期诊断、及时和正确处理,才可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早期手术固定骨折对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57例,对合并骨折进行早期手术固定。结果 57例四肢骨折中2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3例重残,5例中残,余获痊愈,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骨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有利于颅脑损伤治疗及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08采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进行分阶段治疗的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采取分阶段治疗,第一阶段在控制大出血后行骨折临时固定,第二阶段进行创伤复苏,第三阶段进行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10例均抢救成功,无患者死亡。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1例骨盆骨折术后切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1年骨盆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GMSI量表评分平均8.4分。结论损伤控制理念能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骨折确定性手术能减少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干扰,可获得更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临床特点,了解此类患者最佳手术时机及颅脑损伤和四肢骨折的处理顺序,为临床上此类骨折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2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7例,女25例;年龄14~70岁,平均(38.8±1.38)岁。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受伤原因、骨折部位、治疗方法、并发症、预后等资料。结果男性75.5%,女性24.5%,男女比为3︰1。高发于31~40岁年龄段,农民工占最多50.0%(51/102),夏季是发生率最高的季节42.2%(43/102),交通伤为最常见的受伤原因79.4%(81/102)。骨折部位多为胫腓骨43.4%(62/143)。早期手术组50例,其中正常愈合47例,切口感染3例;延期手术组24例,其中正常愈合12例,死亡1例,并发症11例;非手术组28例,其中正常愈合4例,死亡14例,并发症10例。结论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多见于31~40岁;多见于农民工,夏季多发;交通伤为主要的致伤原因;胫腓骨骨折多见;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病情严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对四肢骨折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手术治疗合并脊柱损伤的多发伤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4年5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脊柱损伤的多发伤12例共39处损伤(骨折)。其中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四肢骨折4例,颈椎过伸伤合并四肢骨折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四肢骨折6例。手术体位优先考虑脊柱或骨盆损伤的处理,并尽量兼顾四肢损伤。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评价以Frankel标准判定。结果本组平均每例患者手术时间(210±50)min,平均输血量(600±200)mL,平均每部位手术时间65min,输血量200mL。术前Frankel评分平均为2.3分,术后3月平均为3.1分。8例获得1年随访时各部位骨折全部愈(融)合,无内固定松脱断裂。结论部分合并脊柱损伤的多发伤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一期手术治疗。一期手术有利于全身情况改善及术后早期活动;并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合并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伴随合并损伤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折进行分类,统计患者发生合并损伤的情况。结果胫骨平台骨折伴有的合并损伤包括:血管损伤(5.8%),骨筋膜室综合征(7.58%),内侧半月板损伤(10.26%),外侧半月板损伤(4.91%),内侧副韧带损伤(5.8%),前交叉韧带损伤(10.2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合并损伤,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并在早期做出全面诊断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Morel-Lavallée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深部软组织脱套伤,常发生于四肢骨性凸起部位并多合并骨折,临床误诊、漏诊率高,给患者治疗效果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当Morel-Lavallée损伤合并骨折时,由于软组织损伤的特殊性,决定了处理骨折不同于常规处理方式,需兼顾软组织损伤带来的并发症,特别是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以及手术切口的限制。本文结合既往的治疗经验,报道了一例典型的Morel-Lavallée损伤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资料,总结其诊治过程,并回顾相关文献。目前临床诊断隐匿性较高,临床医师缺乏足够重视,治疗时需根据病变类型、病变阶段、病变范围选择不同方案。本文因此对此种类型的损伤进行报道,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股骨干骨折合并股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的病例在创伤骨科中呈上升趋势,尽管对血管损伤的修复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是威胁患者肢体及生命安全的危重症。早期诊断,迅速重建骨架,尽快恢复肢体的血液循环,是避免造成伤残、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999年1月至2005年8月,本院共收治股骨干骨折病人473例,其中16例合并股血管损伤,占所有病例的3.38%。经积极有效的治疗,16例病人均未出现生命危险,15例保全了肢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颅脑、胸腹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的急诊手术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报道86例颅脑、胸腹外伤合并四肢骨折急诊手术处理的体会。方法:对86例颅脑、胸腹外伤合并四肢骨折行急诊手术内固定。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82例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死亡4例源于重型颅脑损伤。结论:颅脑、胸腹外伤合并四肢骨折行急诊手术的固定,术后有利于颅脑、胸腹等外伤的后续治疗护理。正确的评估伤员的全身状况,系统的术前准备,把握手术时机,骨折内固定治疗手术过程是安全的。术后骨折并发症少,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死亡率低,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a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应用外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方法并评价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作者应用外支架对2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进行早期临时固定,心肺复苏、ICU监护和Ⅱ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患者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5~61岁,平均40.5岁。骨折部位:骨盆骨折5例,骨盆合并四肢骨折3例,四肢骨折15例,脊柱骨折3例,脊柱合并四肢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12例。28例患者均合并其他多部位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平均35分。结果本组患者治愈26例(92%),死亡2例(8%),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颅脑外伤,ICU治疗平均5.6d。发生各种并发症共7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6个月。22例骨折正常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4周。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经二期手术并植骨后愈合。结论外支架可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早期损伤控制,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分别采用自体髂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500例,对两种植骨方法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 在术后Palev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上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明确,但需要重视术后并发症,排斥反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平台骨折的腘窝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收治的13例继发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腘窝血管损伤。对胫骨平台骨折类型,受伤时间,治疗方法及过程等因素与患者发生腘窝血管损伤的风险及预后做出分析,总结出致伤的原因及对策。结果本组病例中血管损伤均继发于IV~VI型胫骨平台骨折,确诊时间平均3天左右,5例截肢。结论胫骨平台的高能量损伤易合并血管损伤,不适当的治疗手段可能是损伤的原因,早起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艳超  刘勇  黄波 《中国骨伤》2017,30(3):198-20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治疗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00±4.12)岁;ISS评分(25.36±10.81)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未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治疗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常规组)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常规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8.00±3.24)岁;ISS评分(26.56±11.44)分。术后按照Matta评价标准对复位进行评价,采用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手术后7 d凝血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治疗后应用Matta评价标准对复位进行评价,治疗组(7.38±5.09)mm;常规组(10.11±6.53)mm(P0.05)。Majeed功能评分:治疗组(86.12±6.84)分;常规组(77.53±8.30)分(P0.05)。手术后第7天,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四肢血管损伤治疗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端端吻合38例45条血管,血管修补7例12条血管,静脉移植修复7例7条血管,同时处理合并伤。 结果 术后肢体存活51例,患肢血运及感觉和功能恢复良好,因缺血时间过长肢体远端坏死截肢1例。 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及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损伤血管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中下段胫腓骨骨折合并胫后血管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58例中下段胫腓骨骨折合并胫后血管损伤患者的术前诊断、术中探查结果、治疗方法选择及治疗结果进行经验总结。结果血管损伤类型:血管卡压16例,血管挫伤7例,其中血栓形成5例,血管完全断裂35例。术后58例患肢均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2年,55例出现不同程度足踝及(或)足趾屈曲挛缩畸形。发生踝关节屈曲挛缩19例,行手术矫形16例;足趾屈曲畸形35例,手术矫形13例,均为小腿中段骨折病例。结论较严重的胫骨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胫后血管损伤,及时手术探察修复是避免漏诊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下肢主要血管损伤合并有骨折或关节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病情复杂、治疗困难,往往需要早期截肢或后期因并发症而截肢,甚至导致死亡[1-4].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骨科内、外固定材料的发展,下肢严重创伤得到了合理治疗,患者肢体截肢率降低,功能得到了改善.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65例合并有下肢骨折或脱位的主要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钢板和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血管修复治疗浮膝合并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17例该类患者,采用钢板固定股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骨折、血管修复术治疗动脉损伤,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1个月(8~24个月)。本组病例骨折均获解剖复位,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手术切口及减张切口无感染发生,无固定材料松动断裂等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9例,良4例,中3例,差1例。结论钢板和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浮膝合并动脉损伤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固定牢固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浮膝合并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8 6年 8月~ 2 0 0 0年 3月接诊治疗儿童四肢动脉损伤2 9例 ,回顾治疗过程及预后观察 ,就儿童四肢动脉损伤的临床治疗特点分析于后。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男性 2 1例 ,女性 8例 ,年龄 3~ 14岁 ,平均10岁。闭合伤 8例 ,开放伤 19例 ,医源性损伤 2例。计锁骨下动脉 1例 ,肱动脉 8例 ,前臂中远端尺桡动脉 6例 ,股动脉 7例 ,动脉 6例 ,胫后动脉 (小腿下段 ) 1例。 12例伴有同名静脉损伤 ,14例合并邻位神经损伤。 3例合并肱骨粉碎骨折。二、治疗方法 血管断端整齐 ,清创后张力不大者行动脉端端吻合术 ,计 2 1例 ,2 6条血管。血管挫伤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