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腭裂术后患儿出院后语音功能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4例腭裂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由延续护理小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腭裂患儿语音功能训练依从性以及语音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语音功能训练依从性和训练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腭裂术后出院患儿实施延续性护理,能提高患儿语音训练依从性及发音效果。  相似文献   

2.
腭裂患者的术后语音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先天性唇腭裂在我国的发生率在千分之一以上,它不仅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也影响发音,国内外的口腔外科医生都认为治疗腭裂首先是手术治疗恢复其解剖形态,恢复其腭咽闭合功能,其次要进行语音训练,恢复其语音功能,提高发音的清晰度。我院口腔外科于1998年7月~2002年10月20日对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兰氏和双反Z法腭裂修复术后患儿的语音清晰度,寻找重建腭咽闭合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3年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先天性软腭裂患儿69例,其中行双反Z法腭裂修复术35例(双反Z法组),行兰氏法腭裂修复术34例(兰氏法组)。患儿3.5岁后随访,由3名语音师进行单盲性审听,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语音清晰度。结果语音测评结果显示,双反Z法组患儿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平均达到88.72%±6.05%,明显高于兰氏法组的71.31%±3.46%,语音改善明显。结论双反Z法能够充分缩小咽腔、延长软腭,重建软腭肌肉结构,更有利于恢复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全麻一次性修复术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唇、腭裂患儿在新生儿、要儿时期语言肌肉尚未废用性萎缩,不正确的语音习惯亦未形成,此时实施唇、腭裂一次性修复术既能早期恢复患儿的正常面貌与语言功能,又可减少其家属分次手术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因此,唇、腭裂修复术宜在1岁前完成为佳,以防止肺功能进一步受损,现将42例新生儿和要儿唇、腭裂全麻一次性修复术的呼吸道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腭裂腭咽闭合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索手术年龄等因素对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计算机语音评价系统结合腭咽侧位X线片的测量, 对82例手术后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应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找出对于腭咽闭合功能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 结果手术年龄与腭咽闭合不全(A1/A2)存在正相关,P值<0.001;且呈线形回归,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P值<0.001,其回归方程:腭咽闭合不全(A1/A2)=0.005 852×手术年龄 0.961. 结论手术年龄对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手术年龄越小,腭咽闭合功能越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6.
兰氏法修复60例不完全性腭裂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06年3月~2008年3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60例行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回访,评估该法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做鼻咽内窥镜检查,统计腭咽闭合完全(Velopharyngeal competence,VPC)和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VPI)分别所占的比率。结果:在60例行语音清晰度检查的患者中,有78.3%手术后的患儿达到70分以上;在行鼻咽镜检查的46例患儿中,84.8%的术后患儿恢复了腭咽闭合功能。结论:改良兰氏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腭咽闭合(Velopharyngeal,VP)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7.
腭裂术后语音训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岚 《护理学杂志》2000,15(6):372-373
腭裂患儿一旦养成不良发音习惯,即使腭裂修复术效果十分理想,语音清晰度仍令人失望,欲获得理想的语音效果,不能失去针对性的语音训练和治疗[1]。美国腭裂“颅面协会”于1993年明确指出了护理学在包括语音训练和治疗这个重要步骤在内的腭裂序列治疗中的地位、意义和工作内容[2]。因此,在整个语音治疗过程中,为了能与医师共同指导患儿进行有效的语音训练,护士必须掌握相应的训练策略。1 语音训练的基础及时机1.1 语音训练的基础正常的腭咽闭合是获得正常语音的首要条件[2]。腭裂患儿由于其软腭肌肉的附着异常,影响发音过程中的腭咽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早期与延迟腭帆形成术的语音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期对腭裂术后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8例早期腭帆形成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2个月)及43例延迟腭帆形成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5个月)的两组术后患儿,由2名有经验的专职语音师进行包括语音音色、音素、过高鼻音与过低鼻音的评估,观察其不良的语音习惯,如唇习惯、舌习惯及发音时的脸部异常表情动作等,从而作出语音效果评估。结果:两组术后患儿的语音评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早时期接受腭帆修复手术者,语音效果好。结论:腭帆形态术实施时间早,可为良好的语音发育创造正常的解剖生理条件,因而语音效果好;早期实施腭帆形态术,对腭裂患儿的语音功能正常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以医学美学的理念指导先天性唇腭裂患儿临床护理的经验。方法:本组患儿309例,男169例,女140例;年龄:1月~18岁,体重1.5~66Kg;单纯唇裂79例,唇裂伴腭裂181例,单纯腭裂4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整复。主要的护理内容有:从医学美学的角度进行唇腭裂相关知识的宣教;帮助患儿及父母的心理达到平衡状态;以医学美学的理念指导常规护理操作和舒适护理;美化病房环境;出院的美学指导。结果:309例唇腭裂患儿的护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唇裂患儿术后容貌明显美观;仅8例腭裂患儿发生腭瘘或复裂,其余患儿创口愈合良好,悬雍垂成形,语音明显改善。结论:以医学美学的理念指导临床护理,有助于提高唇腭裂患儿的医护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美学修养。  相似文献   

10.
改良腭咽松弛切口修复低龄婴幼儿不完全性腭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和开辟一条不影响颌骨发育而早期修复婴幼儿不完全腭裂、恢复腭咽功能的新途径。方法:笔者从2000—2003年选择性地对1-1.5岁的不完全腭裂患儿,采用改良腭咽松弛切口施行腭裂修复术18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情况下进行。结果:术中出血少,无手术意外及腭瘘等并发症。结论:改良腭咽松弛切口修复婴儿期不完全性腭裂,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一种不影响颌骨发育,早期修复腭裂、恢复腭咽功能、简便易行、易于推广使用的理想修复方法,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537医院口腔科的40例行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回访,评估该法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行频谱分析,测出前3个共振峰F1、F2、F3的数据,与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在40例行语音清晰度检查的患者中,有82.5%手术后的患儿达到70分以上;在行频谱分析检查中,F1值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F2、F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兰氏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语音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537医院口腔科的40例行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回访,评估该法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行频谱分析,测出前3个共振峰F1、F2、F3的数据,与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在40例行语音清晰度检查的患者中,有82.5%手术后的患儿达到70分以上;在行频谱分析检查中,F1值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F2、F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兰氏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语音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兰氏+反向双Z法腭裂手术对患儿发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月行改良兰氏法+软腭双层"Z"形三角瓣修复法的30例腭裂患儿为观察组,选取既往予以兰氏两瓣法进行治疗的30例腭裂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腭咽闭合不全率、元音[i]的第二共振峰(F2)、第三共振峰(F3)、F1振幅能量值(A1)、辅音样本冲直条、擦音乱纹出现率以及语音清晰度。结果:两组患儿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率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儿术后F2、F3高于术前,A1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F2、F3高于对照组,A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辅音样本冲直条、擦音乱纹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语音清晰度均高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语音清晰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手术软腭延长能有效改善腭裂患儿腭咽闭合功能,改善发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对腭裂患儿语音清晰度的影响。方法:对23例6-12岁腭裂患儿实施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术后4周开始接受语音训练,训练周期三个月。测试并记录训练前后的语音清晰度。结果:患儿的语音清晰度从术前的30%提高到92%,提高了62%,经t检验,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01)。结论: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只要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方法得当,术后配合适当的语音训练,最终可使患儿的语音达到或接近正常效果,是成功治疗腭裂的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 ,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 1998年收治 2 0例 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 ,采用在患侧 (单侧腭裂 )或一侧 (双侧腭裂 )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 ,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 ,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腭裂的手术修复及其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余波  罗锐  张萍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3):349-350
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手术方法及技巧对腭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97例先天性腭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腭裂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术式,对手术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探讨腭裂修复术式的选择和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结果:97例先天性腭裂患者,92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软腭穿孔,3例悬雍垂不全裂开。术后复诊的68位患者,语音恢复效果满意者26例,明显改善14例,语音不良28例。结论:手术方法以两瓣法为首选,软硬腭交界处鼻腔粘膜均应切断,手术操做应轻柔,不仅要关闭裂隙,还应使软腭达到足够的长度和动度,重建良好”腭咽闭合”,术中止血应彻底,术后应预防伤口感染和加强护理。出院后应积极进行语音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腭裂整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我科2007年12月至2008年7月住院的32例2.5~6.0岁腭裂患者施行腭裂整复手术;观察该方法术中出血、伤口愈合并进行语音评价.结果 手术效果好,该手术方法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3 ml、伤口一期愈合率98%,语音清晰度评定86%达1级或2级.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方法使腭裂整复中肌肉得到充分解剖分离,减少损伤,并保证肌束的良好对位,因而更好地恢复腭部的解剖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0.
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先天性腭裂作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先天性畸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语音功能,给患儿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患者手术年龄不断提前,大大改善了患者术后语音状况,但仍然有很多患者的语音障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唇腭裂序列治疗虽然早已为国内外临床医生所认可,但是在我国,研究腭裂患者术后汉语语音的治疗方法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