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A、B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年时A组Harris评分优于B组。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AO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4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进行AO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其中AO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年,分别比较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和Harris评分。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优良率76.5%显著高于内固定术组65.0%(P<0.05),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内固定组麻醉时间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术式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全身状况等综合考虑,7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0例分别采用内固定(A组,2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27例)及全髋关节置换(C组,28例)手术治疗的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比较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总分及分类评分等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C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B、C组高;随访结果B组Harris评分最低,C组最高;分类评分中C组的疼痛评分较B组高;功能评分C组最高,B组最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住院时间差异及三组患者间的行走评分、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适于相对年轻,骨质条件好,伤前活动能力较好且术后能耐受晚期负重的中年患者,全髋置换适于外伤前身体状况良好、术前活动量多、预期寿命较长或已有髋关节疾病的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适于一般情况较差、有较严重内科合并症但术前评估能耐受一般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枚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85例采用多枚空心钉内固定41例(A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4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Harri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较B组低;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颈骨折均有效,应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全身情况及对生活质量要求来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共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和术后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与全髋关节置换组相比,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总引流量较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有1例出现关节脱位,两组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创伤严重、手术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推荐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93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60例,27例行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行THA.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肢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进行比较. 结果 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2.5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2%,THA组为93.9%.空心钉内固定组患者中股骨头坏死3例(11.1%),骨折不愈合1例(3.7%).THA组患者中因假体松动行二次手术者2例(6.1%),另有髋关节脱位1例(3.0%). 结论对于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均采取内固定治疗;年龄小于70岁、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或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术,保留股骨头是首选;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年龄大于70岁的移位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者、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的患者首选THA.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钛板(LCP)内固定和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182例,LCP内固定20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1例。结果 DHS、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DHS、LCP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DHS组明显低于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适用于75岁以上不稳定且合并重度骨质疏松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价值。方法随机将8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发现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虽手术及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12—2021-01于河南濮阳县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置换组)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螺钉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术后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共纳入46例患者,每组23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多)于螺钉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短于螺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螺钉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置换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螺钉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近期效果确切,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多,但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短,而且远期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可根据患者病情、自身条件,以及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末次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38~62 min,术中出血量50~110 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术后1周发生脑梗死,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其中单骨髋70例,双髋3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m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个月能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并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股骨颈股骨老年患者共120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全身麻醉或者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健侧卧位,后侧入路,采用关节置换常规技术,观察组植入人工半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对照组植入人工全髋关节生物型假体。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情况;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根据Harris评分法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未发现感染、髋内翻、假体松动下沉、关节脱位者。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优17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86.67%。结论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风险小、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提高了生活质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总结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经验。 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了l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患者,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观察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纳入标准:年龄≥70岁;外伤引起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影像学证实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者。排除标准: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原骨折为肿瘤等病理性骨折;阿尔茨海默症或沟通障碍。Harris评分用于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等为随访内容,评分数据行t检验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4)个月,髋部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功能改善,均可辅助下步行活动,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0.563,P <0.05)。 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满意,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明确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对1996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FHR)56例,平均随访4年1个月,全髋关节置换(THR)31例,平均随访4年3个月。结果 FHR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H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THR组,且两组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疗效满意,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辅助关节囊(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年2016年11月期间,在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共纳入患者21例,其中男5例,女16例;左髋6例,右髋15例;平均年龄为(74±9)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患髋功能。计量资料用W检验观察数据是否成正态分布;髋关节Harri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21例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0±1.5)cm,住院平均时间(9.6±1.8)d,手术平均时间(64±1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8.7±30.5)ml,下床负重活动平均时间(2.4±0.8)d。患者随访期限内均未发生皮肤坏死、感染、骨折、深静脉血栓(DVT)、关节脱位及下肢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67.3±6.3)分,与术前(12.1±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2,P<0.05);术后3个月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4.7±4.5)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 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早期疗效有明显优势,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患者满意度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8.
司枫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6-107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帕金森病(PD)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并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近年来在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骨科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合并了PD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单侧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排除PD发病前已有姿势不稳、步态异常,股骨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覃文杰  尹东  黄宇  莫冰峰 《骨科》2015,6(3):140-144
目的 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对比两者在疗效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FHR组22例,DHS组25例.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以及术后第6、12个月髋关节功能的Harris 评分.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股骨假体及钢板周围骨质的变化情况.结果 AFHR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老年患者,AFHR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较DHS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