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屈曲强直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 、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_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 结果 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同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 结论 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7):623-62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效果的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假体选择等。[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对14例强直性脊柱炎导致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23髋,女2例3髋;年龄18~4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8分。[结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等情况,活动度良好。[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应用生物型假体及精确的手术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2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踝关节及足趾屈伸等功能锻练。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11例均获随访,时间2-6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9-58(36±9.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4-94(81.2±10.6)分,优13髋,良6髋,中3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坚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3):211-2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患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双髋均需全髋置换病例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国内报道亦不多见。自1998年6月~2001年10月共开展6例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31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并对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 98例 (112侧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1.5~ 8年 (平均 4.2年 )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术后除 32侧髋关节轻度疼痛, 4侧髋关节明显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 37.5°改善为 69.5°。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 38.2°改善为 5.7°。术后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骨假体穿破股骨上端皮质 4例,坐骨神经损伤 3例,早期脱位 2例,髋臼假体脱位 2例,股骨假体下沉 23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的髋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采用髋关节前外及外侧联合切口可有效地松解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矫正髋关节屈曲畸形。多关节受累应首选受累最严重的关节施术,第二次手术宜在第一次术后 3~ 6个月内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效果。方法对16例(20髋)AS患者行THA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3~8年,至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屈伸、内外旋、收展总活动度由术前的0°~95°提高到89°~215°。根据Harris评分:术前为7~63(30±3.5)分,术后为63~94(85±2.8)分,优13例,良5例,差2例。结论采用THA治疗AS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3例(1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岁(22~51岁)。术后平均随访3.8年(2~5年),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分,根据Gruen股骨分区法和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对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作影像学分析。结果 13例(18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4.3分(0~3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7.3分(54~94分),疗效优6髋,良10髋,可2髋,优良率为88.9%。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5.4°(0°~105°)提高至术后平均192.6°(78°~225°)。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或折断,异位骨化发生率11.1%(2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0年9月因AS合并单侧或双侧髋关节受累而行THA的431例(627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判定是否存在髋关节骨性融合,并将患者分成骨性融合组137例(218髋)和非骨性融合组294例(409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手术相关数据。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03(61,146)个月随访。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骨性融合组包括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0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脱位2例及术后关节弹响2例,非骨性融合组包括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2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假体周围感染2例、术后关节弹响3例,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临床随访结果显示,骨性融合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从术前33.0(17.5,44.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6.0(78.0,94.0)分(P<0.001),但显著低于非骨性融合组(P<0.001)。骨性融合组的巴氏AS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和巴氏AS功能指数(BASFI)均显著高于非骨性融合组(P均<0.001);术后穿鞋袜困难程度显著高于非骨性融合组(P=0.035)。结论:AS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进行THA重建股骨近端存在多种并发症风险,总体临床疗效逊于非骨性融合患者,但整体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总结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992年至2005年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畸形33例共计45个髋关节,比较手术前后疼痛指数、畸形角度、关节活动范围、单腿负重能力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7个髋关节术后无疼痛,疼痛指数平均下降1.0级;术髋屈曲畸形角度平均改善44.17°;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改善58.4°;31个手术关节可单腿负重。有22个关节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假体下陷,1例患者于假体安装后因暴力复位导致坐骨神经挫伤,术后8个月恢复。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效果。方法自1987年8月~1998年2月,36例(38髋)行转换THA,平均术前融合时间20年1个月;平均随访8年1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68·7±7·2)分提高到(87±6·1)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增加180·7°±14·5°。关节疼痛缓解率为93·3%;平均肢体短缩由4·1cm降到1·6cm;人工关节存活率为86·8%。X线片示髋臼骨溶解6例,髋臼杯松动2例,股骨骨溶解4例,股骨柄松动1例。结论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THA,可以缓解周围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双下肢不等长和矫正髋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与臀中肌力量的恢复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骨性强直髋关节的全髋置换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股外侧U形切口入路 (改良Ollier手术 ) ,切断宽筋膜、髂胫束和大转子 ,自肌肉间隙分离暴露髋关节 ,不需要横断肌肉 ,损伤小、恢复快。截断骨性融合的髋关节、挖髋臼和镶入假体都能在直视下进行 ,较方便。只需要将大转子复位钢丝固定 ,并将切断的宽筋膜用 8字形缝合 ,防止缝线撕裂 ,即可达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结果 :本组 2 5例采用此方法的患者 ,术后恢复顺利 ,伤口愈合良好 ,都能早期下床活动未见有再脱位的现象发生。结论 :股外侧U形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双侧骨性强直髋关节 ,能达到暴露清楚、操作方便的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6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56例(98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2例(76髋)进行了平均5.6(2.5~10.5)a的随访。[结果]至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6.8(4~51)分提高到了术后的平均85.2(55~94)分,优良率为89.5%。1例感染行Ⅱ期翻修;2例在扩髓时出现股骨颈或股骨距裂缝骨折,但未到达小粗隆以下,未予特殊处置;1例出现足下垂,术后3个月后恢复,1例深静脉血栓,余病例无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9.2%(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与其它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并无较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Primary 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bony ankylosi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54 patients (92 hips) who underwent 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bony ankyl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between September 1988 and 2002.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25.5 years.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8.5 year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of 49.5 improved to 82.6 post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ly, 10 hips had mild to moderate pain. Anterior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4 (4.3%) hips, and sciatic nerve palsy in 1 (1.1%) hip.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was seen in 12 patients; reankylosis rate was 0%. Thirteen (14%) arthroplasties were revised because of aseptic loosening. Kaplan-Meier survivorship analysis with revision as end point revealed 98.8% survival at 5 years and 85.8% survival at 8.5 years follow-u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置换术维持有效通气的可行性。方法拟行全髋置换术(THR)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33例,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TI组,n=18)和PLMA组(n=15),其中插管及放置喉罩成功者记录围麻醉期不同时点PETCO2、SpO2、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MAP、HR、气道开放时间、成功率、两组拔管期及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插管及放置喉罩失败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并记录插管及喉罩放置成功率。结果两组各时点间Pmean、Ppeak、Pplat、PETCO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MA组气道建立成功率明显高于TI组,且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建立后10min、拔管(喉罩)前即刻、拔管(喉罩)后即刻PLMA组的MAP低于TI组,HR均慢于TI组(P<0.05),PLMA组拔管期的分泌物及呛咳较TI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PLMA适用于拟行平卧下全麻的强直性脊柱炎手术患者,优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相关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脊柱矫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随访资料齐全的37例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患者髋关节是否受累将其分为2组:A组,患者自述髋关节无痛、屈伸活动不受限制且客观查体屈伸活动良好(≥120°);B组,患者自述髋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或客观查体屈伸活动受限(120°)或行THR。将B组患者再分为三组:B1组,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需行THR;B2组,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脊柱矫形术后行THR;B3组,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THR后行脊柱矫形术。收集患者SRS-22、BASFI评分表、Harris评分表功能部分,分析组间及组内异同,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收集患者因髋关节运动受限所致生活不便主诉及是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结果:矫形前,A组SRS-22功能评分、BASFI平均分、Harris功能评分分别为2.8±0.7、3.8±1.4、40.8±4.7分,矫形后分别为4.1±0.6、2.1±1.3、43.6±2.6分;矫形前B组分别为2.4±0.6、6±1.5、30.7±8.1分,矫形后分别为3.5±0.6、4.5±1.1、37.2±4.2分。脊柱矫形术使A、B两组患者整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不同程度提高,尤其直立相关活动能力(站立、行走、够高物等)明显改善,而屈曲相关活动能力(穿袜、弯腰捡物等)有所下降;矫形前后A组患者活动能力均优于B组。B1组患者脊柱矫形术后活动能力低于预期;B2组患者主诉脊柱矫形术后活动能力下降,但行THR后恢复并提高;B3组患者主诉THR后活动能力不同程度提高,脊柱矫形后再次提高,但部分患者坐立困难。结论:脊柱矫形术会改变AS患者髋关节有效运动范围,充分认识此点,是AS后凸畸形伴髋关节受累患者成功实施脊柱矫形术及全髋置换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经验。方法 :从 1996年 9月~2 0 0 3年 2月 ,对 14例 (2 0髋 )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 ,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 10例 ,单侧 4例。病人全是女性 ,平均年龄 45岁 (3 5~ 67岁 )。双侧全髋置换 6例 ,单侧 8例。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随访 6个月~ 6年 ,平均 4年 8个月 ;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 3 2 43分恢复到术后 1年的 90 15分。截止目前无 1例翻修。术后 6个月 ,患者均能下地行走 ,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但手术难度较大。对于此类病人 ,充分理解全髋置换的复杂性和细致周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 对3 7例 ( 5 2髋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 2 4~ 172个月 (平均 69个月 )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and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 ,根据Brooker等 0~ 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 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 2 7°提高到术后平均 15 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 3 2分 ( 8~ 64分 ) ,术后平均为 82分 ( 64~ 96分 ) ,其中优3 8髋 ,良 8髋 ,可 6髋 ,优良率 88.5 %。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 ,11髋 ( 2 1.2 % )发生异位骨化。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 ,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