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20例.A组行开放式深吸痰;B组行开放式改良深吸痰;C组行密闭式深吸痰,吸痰深度同A组;D组行密闭式改良深吸痰,吸痰深度同B组,方法同C组.结果 四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48);但C、D组VAP发生时间较A、B组显著延迟(均P<0.01).气管插管第5天A组CPIS评分显著高于C、D组(均P<0.01);第7天密闭式吸痰组CPIS评分有所升高,与开放式吸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是否能够降低VAP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但在延迟VAP发生时间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患者留取痰标本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痰标本用于检查痰液常规、痰培养、痰液涂片等,以协助诊断、调整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而这种操作需要专门的集痰器,使用普通的集痰器在留置过程中经常因为患者的痰液标本不能达到规定的量导致集痰器的浪费,以及耽误标本的送检时间。我们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加纤维支气管镜集痰器留取痰标本,收到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意义。方法将入住ICU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加温加湿器联合开放性吸痰。比较两组VAP发生率、VAP发病时间及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不同时间通气参数及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VAP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不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通气的各项参数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能够延缓并降低VAP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密闭式吸痰(CS)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对50例在ICU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在CS期间,实施心理沟通、规范吸痰、严密监测病情、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50例患者每次吸痰时间(13.2±1.6)s,吸痰前后心率均保持稳定。吸痰期间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或改善到正常范围内。仅发生呼吸道黏膜轻度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各1例,未发生气道堵塞等其他并发症。结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使用CS期间做好综合护理干预,可保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维持和改善血氧饱和度,并发症少,吸痰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浅层吸痰在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结合浅层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及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吸痰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较对照组短,烦躁、呛咳、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1)。结论密闭式浅层吸痰用于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可维持机械通气的持续性,保持较稳定的气道压力,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护理过程中确保通气管路密闭无漏气.掌握吸痰时机、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无菌原则、冲洗密闭式吸痰管等。结果患者吸痰前后心率及氧饱和度保持稳定,仅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结论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有效促进排痰,可保证通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18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护理过程中确保通气管路密闭无漏气,掌握吸痰时机、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无菌原则、冲洗密闭式吸痰管等.结果 患者吸痰前后心率及氧饱和度保持稳定,仅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结论 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有效促进排痰,可保证通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脓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气管管腔,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继发性肺不张.吸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但同时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顺应性,影响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吸痰时由于机械通气中断,同时又因负压抽吸将肺内口高氧气体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症,加重器官损害.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对PEEP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人工机械通气使用PEEP患者动脉血气(PaO2,PaCO2,SaO2)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机械通气使用PEE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分别采用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即刻、吸痰后2 min、5 min、10 min动脉血气(PaO2,PaCO2,SaO2)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吸痰即刻PaO2、SaO2,2 min PaO2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PaO2、SaO2也有降低,但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可以保持持续通气,维持PEEP,避免或减少肺泡萎陷,维持吸痰前后的PaO2、SaO2的稳定性,避免气体交换受损及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同时,密闭式吸痰操作简便,节约人力成本,且可避免交叉感染,是正压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20例。A组行开放式深吸痰;B组行开放式改良深吸痰;C组行密闭式深吸痰,吸痰深度同A组;D组行密闭式改良深吸痰,吸痰深度同B组,方法同C组。结果四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48);但C、D纽VAP发生时间较A、B组显著延迟(均P〈0.01)。气管插管第5天A组CPIS评分显著高于C、D组(均P〈0.01):第7天密闭式吸痰组CPIS评分有所升高,与开放式吸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是否能够降低VAP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但在延迟VAP发生时间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1例重症MA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均应用HFOV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式吸痰法,观察组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密闭吸痰.结果 观察组吸痰后即刻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术是目前我国急救医疗,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广为应用,而吸痰是气管切开术患者应用的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何选择适当的吸痰时机,采取正确的吸痰方式,是保证呼吸道通畅,达到有效机械通气的保障。笔者所在科室为老年干部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人数较多,现将老年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吸  相似文献   

13.
袁继红  丁琼 《护理学杂志》2012,27(13):57-58
目的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密闭式吸痰管与一次桂吸痰管在临床气管切开使用中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与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临床使用对比,从吸痰时间、吸痰效果、并发感染、患者耐受程度、经济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密闭式吸痰管从以上各方面均优于一次性吸痰管.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较一次性吸痰管更为便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正>机械通气患者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影响,会厌功能、咳嗽反射丧失或减弱,正压通气使纤毛运动受到阻碍而不能自主排痰,常导致气道内分泌物的潴留。因此,气管内吸痰是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间接影响着呼吸机治疗患者的转归。然而,吸痰常会导致心律失常、低氧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康复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如何能有效完成吸痰,且最大限度预防或减轻吸痰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一直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近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 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复张(RM)法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需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在基础通气稳定30 min后,每例患者按随机顺序分别采用单纯密闭式吸痰(下称单纯法)、复张法密闭式吸痰(吸痰后立即实施1次RM,下称复张法)各1次,2次吸痰间隔60 min.观察记录患者在不同吸痰方式下,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氧化谢指标,吸痰前、中、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吸痰后SpO2恢复至吸痰前水平所需时间.结果 两种方式吸痰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单纯法吸痰后患者PaO2、SaO2、SpO2较吸痰前显著降低(均P<0.01);复张法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SpO2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复张法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单纯法(P<0.01).结论 ARDS患者在吸痰后立即实施RM可以纠正吸痰所致的低氧,且血流动力学未受到明显影响,安全可靠. 痰方式下,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氧化谢指标,吸痰前、中、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吸痰后SpO2恢复至吸痰前水平所需时间.结果 两种方式吸痰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变化( P>0.05);单纯法吸痰后患者PaO2、SaO2、SpO2较吸痰前显著降低(均P<0.01);复张法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SpO2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复张法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单纯法(P<0.01).结论 ARDS患者在吸痰后立即实施RM可以纠正吸痰所致的低氧,且血流动力学未受到明显影响,安全可靠. 痰方式下,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氧化谢指标,吸痰前、中、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吸痰后SpO2恢复至吸  相似文献   

18.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   总被引:67,自引:17,他引:50  
张劲  金环  陈冬娥  邓敏 《护理学杂志》2004,19(13):54-55
将 7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3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 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 ,以及清醒病人吸痰恐惧感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两组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均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吸痰时病人恐惧感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P <0 .0 1)。提示密闭式吸痰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9.
吸痰法和氧气吸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抢救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操作,此2项操作均需迅速及时地执行;而传统吸痰和吸氧时使用普通治疗车存在费时、工作效率低、易造成交叉感染、影响病房环境和抢救等弊端.鉴此,我科研制出一种吸痰吸氧组合车,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在密闭式吸痰前是否需要常规给予预充氧。方法 选择27例患者,对每例患者密闭式吸痰前行吸氧(吸氧组)和不吸氧(不吸氧组)自身对照,分别记录患者吸痰前、吸痰后、吸痰后1 min时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 不同时间两组SpO2、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干预效应均P>0.05,时间效应P<0.05、P<0.01;SpO2的交互效应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的交互效应均P>0.05。结论 对于SpO2正常患者,密闭式吸痰前不建议常规给予预充氧,吸痰过程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理指标变化;吸痰时,对于如心功能不全、气道畸形、支气管哮喘等血氧饱和度有可能显著下降的患者,仍建议密闭式吸痰操作前给予预充氧,以提高氧储备,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