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0例产妇DIC患者与35例正常妊娠顺产或剖腹产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2组患者在PT、TT、APTT、FIB、D-D、3P试验的检测结果比较中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正常产孕产前状态凝血时间延长;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检测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下降,D-D升高;DIC产妇在产后检测结果显示,各种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Fib下降,D-D升高,3P试验(+)。结论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是一种代偿变化,容易造成产妇血液血栓的形成,对产妇进行血液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产妇发生DIC的危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5例伴乙肝肝硬变的手术患者根据疾病和手术的不同分为肝叶切除术组(n=18)和非肝叶切除术组(n=17),并分别于术前、术毕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非肝叶切除组患者的PT、APTT和TT在手术前后不同时相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叶切除组PT水平术前明显高于术毕和术后,并明显高于非肝叶切除组(P〈0.01),APTT术后则明显高于术前和术毕,也高于非肝叶切除组(P〈0.01),而TT在组内不同时相间及与非肝叶切除组相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Fbg和D-D水平术后均较术前和术毕明显升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实施肝叶切除术时,血液处于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提示有潜在出血的危险,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玮  沈宏 《浙江创伤外科》2007,12(2):98-10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6例重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其入院当时、入院第2天、第3天及第7天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时间(TT)的变化。并检测14例单纯头部外伤患者在入院时的APTT、PT、FIB和TT值。结果APTT在入院3天明显升高。1周后仍未达到正常(P〈0.05);PT在入院当天即升高(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FIB在入院当天即升高,第3天下降(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有3例按照DIC诊断标准诊断为DIC,结果在观察期间均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外凝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早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伤后早期即可发生高凝状态,至第3天左右向低凝状态转变,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常规血凝筛选试验PT,APTT,FIB,TT,在妊娠产妇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变化,凝血部分的改变会导致在妊娠期特别是晚期或分娩前后发生某些出血、血栓性疾病.方法:对823例妊娠产妇与798例非妊娠产妇(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结果:PT,APTT明显缩短于对照组(P<0.001),FIB高于对照组(P<0.001)T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的状态,保护母婴健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确BIS及凝血功能监测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实施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的老年患者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8例年龄≥60岁、CPR后ROSC且行TTM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患者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 CPC)评分,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2例;B组为预后不良组(CPC 4~5分),16例。分析两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BIS、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 D-D)。 结果 与A组比较,T1时间点B组患者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值均显著增加,Fib、D-D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T2、T3时间点B组患者PT、APTT、TT、D-D值均显著增加,BIS、Fib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时间点PT、APTT、TT、Fib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T3时间点PT、APTT、TT、Fib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点比较,B组T2时间点PT、APTT、TT、Fib、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时间点较T2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IS值在ROSC后呈逐渐升高趋势。 结论 BIS、凝血功能对CPR后ROSC并实施TTM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将65例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32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组),33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开腹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及术后48 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等指标,观察各指标的变化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APTT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PT、T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D-D值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进一步升高,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24 h两组患者FG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需常规采取预防措施。因腹腔镜手术住院时间短,术后应密切随访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疗法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1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血肌酐、尿素氮、eGFR(用EPI公式估算)、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尿酸、肝功能(ALT、AST)、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情况;并每周监测以下指标: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组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且对水肿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eGFR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eGFR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的血肌酐、eGFR水平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有显著减少(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ALT、AST水平也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T、APTT、TT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ib水平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F早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具有改善凝血/纤溶系统紊乱,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且治疗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止血药对腹部手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癌20例,结肠癌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使用与不使用止血药两组,每组30例。止血药组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应用巴曲亭2U/d。检测手术前、后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PLT)的变化,并于术后5-7d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以明确有无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D-D、t-PA、PAI-1均明显升高,PT、APTT延长,TT缩短,PLT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非止血药组相比,止血药组患者术后D.D、t—PA、PAI-1明显增高,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止血药组和非止血药组分别有7例(23.3%)和3例(10.0%)术后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使用止血药可加重高凝状态,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预防性止血药的应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细胞学形态结合凝血检验在大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00例行大肠癌诊断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其采用细胞学形态结合凝血检验方式,另纳入100名健康人员,同样行细胞学形态结合凝血检验,并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相关血清指标(CA125、CA19-9、CEA)水平与凝血检验五项指标(PT、APTT、TT、FIB、D-二聚体)含量水平。结果:通过观察检验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CA125、CA19-9、CEA)水平与凝血检验五项指标(PT、APTT、TT、FIB、D-二聚体)含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细胞学形态结合凝血检验模式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大肠癌患者的诊断效率,对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共87例,26例合并PVT作为血栓组,余6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小板(P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进行检测,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血栓组患者D—dimer为(0.97±0.53)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1±0.40)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栓组与对照组的Pt、PT、APTT、Fib、t-PA和PAI-1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和APTT随肝功能恶化而延长,Fib随肝功能恶化而减少,Child-Push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随肝功能恶化而减少,t—PA和PAI-1随肝功能恶化而升高,但Child-Prtgh分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存在明显异常。肝硬化PVT患者与无PVT患者相比D-dimer明显升高。肝硬化患者应常规检测D-dimer,如异常升高则提示患者可能合并PVT。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研究各类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3年收治的227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按损伤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组并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227例患者中,颅脑外伤后24小时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71.4%、34.4%和21.2%;颅脑外伤后72小时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至2.6%、33.9%、5.7%和17.6%。在各类颅脑创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7天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颅脑外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72小时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与颅脑创伤的性质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用于老年肝癌切除手术时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李惠利医院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病人30例,对其围手术期凝血和纤溶功能影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30例随机等分为ANH组(A组)和对照组(B组)。 结果 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异体血需求量(350.0±70.7)mL比B组(457.0±181.3)mL明显减少(P<0.01);两组在ANH 30min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以内,A组回输自体血后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两组病人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围手术期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凝血酶原片段1+2(F1+2)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A组病人ANH后30min 至术毕时间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各时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NH对老年肝癌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的纤溶和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并可明显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赛百粉针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30例RNS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纤溶酶制剂赛百粉针,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溶酶原(PLG)含量、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尿蛋白均显著下降(P≤0.001),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均无差异(P>0.05);t-PA、PLG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较健康组明显下降(P<0.005),PAI-1、D-D、Fib明显升高(P≤0.000),PT、APTT显著缩短(P≤0.000),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t-PA、PLG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PAI-1、Fib、D-D显著下降(P≤0.005),除t-PA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8),PAI-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D-D、Fib、PLG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P≤0.005).治疗后两组PT延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对照组显著延长(P=0.021),治疗组无显著延长(P=0.155).结论:赛百粉针能显著改善RNS凝血/纤溶异常,减少蛋白尿,有助于RNS的缓解.  相似文献   

16.
唐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邮编063000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孕期妇女的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疑仪,对128例不同孕期组及对照组进行PT、APTT、TT、m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中孕组、晚孕组、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明显缩短(P<0.01),m明显增高(P<0.01).晚孕组和中孕组比较,APT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增高(P<0.01),PT和TT变化不明显.妊高征组与晚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不同孕期孕妇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对预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重型肝炎组(H组)8例病人和肝癌组(N组)11例病人接受肝移植术。于术前(T0)、手术1h(T1)、无肝10min(T2)、新肝5min(T3)、新肝3h(T4)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并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结果两组T1、T2时凝血指标改善(P<0.05);T3时ACT、TT、APTT延长,Plt、PF降低,纤溶酶活性增强(P<0.05,P<0.01);T4时APTT延长(P<0.05,P<0.01)。N组各时点clotrate、Fib、Plt高于H组;T1、T2和T4时TT和APTT低于H组;输注凝血物质的量少于H组(P<0.05)。结论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一致;重型肝炎病人需要加大凝血物质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8.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和抑肽酶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前瞻性地观察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和抑肽酶对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4年欲行肝移植60例病人术前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rFⅦa组,第2组为抑肽酶组,第3组为对照组。对3组病人各个时间点的凝血指标、凝血弹性图(TEG)指标进行观察,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使用rFⅦa后凝血酶原时间(PT)、TEG中的反应时间(R)和最大幅度(MA)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和TEG中的血凝块减少速率(LY30)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抑肽酶组与对照组MA和LY30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改善。rFⅦa组和抑肽酶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rFⅦa能迅速改善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抑肽酶能改善新肝期的纤溶亢进,未见增加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12~15周龄,体重300~3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脓毒症组(CLP组)和颈交感神经干离断+脓毒症组(TCST组),每组24例。CLP组和TCST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TCST组于CLP前行右侧TCST。分别于CLP前即刻(T0)、CLP后2h(T1)、4h(T2)和6h(T3)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浆TNF-α、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水平和Plt计数。结果与T0和S组比较,T1~T3时CLP组和T2、T3时TCST组PT、APTT明显延长,血浆Fib及ATⅢ水平明显降低,血浆TNF-α、t-PA、PAI-1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计数明显减少(P0.05)。与CLP组比较,T1~T3时TCST组PT、APTT明显缩短,血浆Fib及ATⅢ水平明显升高,血浆TNF-α、t-PA、PAI-1和D-D水平明显降低,Plt计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TCST可改善脓毒症大鼠凝血和纤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浆TNF-α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其结果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首次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20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114例、女88例,年龄36~69岁,中位年龄49岁)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病理分型、TNM分期、性别、年龄等,同时选取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51岁)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凝血指标包括PT、APTT、Fib、TT、PLT、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食管癌组织学亚型有关,鳞癌较腺癌升高(P0.01),食管癌Ⅲ~Ⅳ期患者与Ⅰ~Ⅱ期患者相比Fib升高明显(P0.05),APTT缩短(P0.01)。N_1~N_3期患者与N0期患者相比D-二聚体、Fib升高明显且APTT缩短(P0.05),性别、年龄与凝血指标不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大多数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导致其功能异常改变,食管鳞癌患者以及肿瘤分期较晚且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监测癌症患者凝血指标可作为预防其血栓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