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干细胞移植修复SCI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BMSCs治疗SCI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是确切的,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方法:对91例脊髓损伤患者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和恢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1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41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12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出现明显不良毒副反应;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术后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是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大鼠MSCs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后评估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MSCs在脊髓损伤处存活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的重构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测定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传导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移植组评分均高于损伤组,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脊髓损伤近侧端检测到HRP阳性细胞,CSEP波形恢复但波幅减低,潜伏时延长。结论MSCs可在损伤区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使损伤脊髓的远端和近端建立联系,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评价其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应用的效果.方法 建立T9-T10段大白兔脊髓冲击伤模型,通过Reuter、改良Tarlov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选择脊髓损伤程度相同的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12 h后对各组分别作空白对照、高压氧治疗、骨髓间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褪黑素(MT)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核。然后将48只SD大鼠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MT+BMSCs组、BMSCs组、MT组、模型对照组,另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21d行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BMSCs迁移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后脊髓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结果MT+BMSCs组优于BMSCs组(P<0.05),BMSCs组优于MT及模型对照组(P<0.05);MT+BMSCs组及BMSCs组损伤阶段脊髓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BMSCs存活,且阳性数目前者多于后者,灰质分布较白质多,以注射部位向周围损伤组织迁移;同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MT+BMSCs组脊髓损伤区无明显空腔,空泡小而少,并可见较多神经纤维及细胞。结论:BMSCs联合MT移植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且损伤后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因而脊髓损伤防治与再生修复是当今神经科学的重大难题.在临床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倍受关注,尤其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成为近年研究热点.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嗅黏膜神经干细胞(OM NSCs)共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和OM NSCs。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对照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生理盐水),BM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 5×104个细胞BMSCs单细胞悬液),OM N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 5×104个细胞 OM NSCs单细胞悬液,BMSCs和OM NSCs共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 1〖DK〗∶1 5×104个细胞BMSCs和OM NSCs细胞混悬液)。细胞移植后第1、3、7、14、21、28天分别对大鼠进行BBB评分,28天后处死大鼠,分离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瘫痪,BBB评分0分。细胞移植后14天起,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BBB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s移植组和OM NSCs移植组相比,移植后21、28天,共移植组BBB评分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表明,脊髓损伤28天后,损伤区脊髓内可见空泡形成,两种干细胞聚集在空泡周围,BMSCs在损伤区分布较为集中,而OM NSCs相对散在分布,细胞较为伸展。结论 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BMSCs和OM NSCs两种干细胞共移植效果优于单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0.
王海峰 《医学综述》2011,17(10):1470-1472
脊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近年来对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移植的MSCs能向损伤部位自主移行,并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S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 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和分析,为SCI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永生化的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rvegrowthfactor,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和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组(C组)。治疗后2、4、6周,每组动物分别进行联合行为评分(GBS)、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双下肢功能测定(爬坡试验),评价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延长,B组GBS、MEP、SEP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能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对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经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用改良的Allen’s 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cent studies about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and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Data sources Published articles (1983-2007) about hUCMSCs and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selected using Medline.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selected were relevant to developmen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for transplant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therapy. Of 258 originally identified articles 51 were selected that specifically addressed the stated purpose. Results Recent work has revealed that hUCMSCs share mos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MSC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and are more appropriate to transplantation for cell based therapies. Conclusions Human umbilical cord could be regarded as a source of MSCs for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needs. In addition, as a peculiar source of stem cells, hUCMSC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Chin Med J 2009;122(2):225-23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转铁蛋白受体(TfR)在体外培养及移植入脊髓后的表达,进行体外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方法:从胎儿血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受体放射性分析鉴定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用放射性碘(125I)标记的铁饱和转铁蛋白[125I-Tf(Fe)2 ]作为示踪剂,进行体外放射自显影,示踪移植于兔正常脊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对125I-Tf(Fe)2在脊髓实质的弥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体外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转铁蛋白受体, 受体放射性分析表明125I-Tf(Fe)2与其受体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0.98±0.12) nmol/L, 最大结合位点(Bmax)为每个细胞(107 702±6 226)个.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脊髓2 d后转铁蛋白受体表达,10 d后不表达,移植2 d后以125I-Tf(Fe)2为示踪剂进行脊髓切片体外放射自显影,获得移植细胞阳性影像.离体脊髓在125I-Tf(Fe)2溶液中体外孵育,16 h后 125I-Tf(Fe)2弥散入全部脊髓实质.结论:125I-Tf(Fe)2作为示踪剂可以在体外示踪到脊髓内移植2 d后的间充质干细胞,TfR和125I-Tf(Fe)2是应用核医学影像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初期活体示踪可能的生物学标志和示踪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cl-2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经Ad-EGFP为载体介导端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阴性转染组、bcl-2转染组。Western-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在转染前后bcl-2蛋白的表达。成年雌性SD大鼠85只,造模成功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bcl-2-NSCs组,24只/组,按照改良的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BBB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造模后7 d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检测脊髓损伤区周围HSP27、c-fos基因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造模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测EGFP标记的NSC存活及分布情况,通过SEP和MEP观察大鼠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 bcl-2基因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后,bcl-2转染组与对照组、阴性转染组相比bcl-2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P0.05);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bcl-2-NSCs组优于NSCs组,NSCs组优于对照组。造模后72 h,bcl-2-NSCs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SCs组(P0.05)。造模后7 d,与对照组和NSCs组相比,bcl-2-NSCs组HSP2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较显著升高(P0.05),bcl-2-NSCs组c-f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显著降低(P0.05)。造模后4周,HE染色对照组可见脊髓组织缺失及脊髓空洞形成,无神经轴索通过。NSCs组损伤区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脊髓空洞较小,bcl-2-NSCs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未见脊髓空洞。EGFP标记的阳性细胞数:bcl-2-NSCs组最多,NSCs组次之,对照组未见,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4周,SEP和MEP的潜伏期:bcl-2-NSCs组NSCs组对照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波幅:bcl-2-NSCs组NSCs组对照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Ad-EGFP为载体介导端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基因转染使神经干细胞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bcl-2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升高脊髓损伤区HSP27表达,降低脊髓损伤区bcl-2基因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动行为和大脑运动皮质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全横断(SCT,T9)模型.分假手术组、SCT组、NSC移植组,每组13只动物.其中每组8只动物于NSC移植后7d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C内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β-actin作内参照).另5只动物于NSC移植后16周时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处死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aspase-3在MC的细胞定位分布.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21±0)分],大鼠SCT 16周时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为[(5.16±1.19)分];而脊髓内NSC移植组BBB评分为[(7.58±0.99)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在MC运动神经元表达,免疫阳性反应物分布于细胞浆.SCT导致MC区Caspsse-3蛋白表达(0.89+0.12)较假手术组(0.61+0.10)明显上调(P<0.05),而NSC移植明显降低MC区Caspase-3表达水平(0.76+0.11)(P<0.05).结论 NSC脊髓内移植能有效下调皮质运动区Caspase-3表达水平,并促进SCT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对于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所有大鼠均为脊髓横断损伤。脊髓损伤(SCI)组,干细胞移植(UCBSC)组,干细胞移植+电针刺激(UCBSC+EA)组,每组均为12只。UCBSC、UCBSC+EA组在损伤处注射脐血干细胞,SCI组以等量PBS缓冲液代替,UCBSC+EA组每天固定时间取损伤处上、下部位的"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刺激。各组均在损伤后的7天、14天和28天于损伤处取材,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数量及IGF-1表达。结果常规HE组织学检查发现横断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变性、减少,并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细胞体肥大。免疫组化显示,损伤后IGF-1表达均上调,UCBSC、UCBSC+EA两组表达进一步上调,IGF-1的表达在前14天显著上调,14天后表达放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的人脐带血移植(UCBSC)相比较,UCBSC+EA更能促进IGF-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结果显示UCBSC+EA组,IGF-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BSC+EA在大鼠脊髓损伤处可更有效分泌神经营养因子IGF-1,弥补脊髓损伤后维持神经元细胞生存所匮乏的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s打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移植组和移植组,每组30只。于脊髓损伤后1周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组大鼠分别于损伤后第1 d、3 d、1周及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采用BBB评分法对行为学进行评价。并于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分批处死,切片观察Brdu标记的细胞能否迁移到损伤区。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 d,3组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皆为0分;细胞移植1周后移植组动物BBB评分为5.6±0.6,对照组和假移植组动物BBB评分分别为5.3±0.4和5.2±0.6;细胞移植2周后移植组、假移植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分别为11.3±0.9、6.4±0.5和6.5±0.8;4周后3组实验动物评分分别为13.4±0.9、8.3±0.6和8.5±0.7;在损伤部位出现了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到损伤区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