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门脉性肝硬化临床分析报告甚多,但对死亡病例,仅在文中涉及,未见有单独分析者。现将南昌市立第三医院及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1954年1月至1958年8月及第一附属医院1954年1月至1961年6月中全部由本病而引起的死亡病例,加以挑选,其中由尸检证实者15例,脾切除证实者7例,肝活体切片检查证实者6例,根据临床诊断为典型晚期门脉性肝硬化者69例,共计97例,茲就其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加以分析:(一)病亡率:本组97例死亡中,男性91例,女性6例,在此期间共收治本病患者共计572例,在院死亡率为16.9%,与国内朱氏,赵氏,孙氏,金氏①-④等所报告之641例中死亡 相似文献
2.
曲立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5):567-567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溃疡是慢性肝病的一种肝外表现,继发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基础上,故称为肝源性溃疡。其发病机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溃疡。本病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我院2002年5月-2006年8月收治114例肝硬化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溃疡3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出血后24h内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结果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主要出血原因(48.72%),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常见合并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时予以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系门脉高压导致的胃粘膜病变。该粘膜病变是继发于胃壁血管损伤的非炎症性病变,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将我院近年胃镜检查的34例进行报告分析,以探讨其粘膜病变的特点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5.
戴月红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3):165-165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门脉性肝硬化患者131例,男109例,女22例。出血38例,男性36例,女性2例。出血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2 方法 患者取空腹仰卧位,平静呼吸,采用超3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于深吸气时测量肝与胰头交界处门脉主干内径及脾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按≤1.4、1.5、1.6、≥1.7cm,脾静脉内径按≤0.9、1.0、1.1、≥1.2cm分别分组,并计算各组出血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2 结果 各组患者人数、出血人数及出血发生率见表1。表中…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1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884-885
1999年5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经胃镜、腹部B超、CT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132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48例临床分析张燕萍1李萍2随着胃镜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肝硬化胃粘膜病变的检出增多,尤其在急诊胃镜检查病例中。本文收集宁夏区人民医院最近5年住院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4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8例中,肝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内镜表现与肝功能损害程度、EV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确诊为肝硬化PHG、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及EV分级分组,采用双向有序等级资料2χ检验。结果:PHG与肝功能分级有关(P<0.01),而与EV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PHG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其病变越严重;而PHG与EV分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中,35%左右系由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所致。本研究对我院1997年1月至1999年3月住院的282例肝硬化患者经胃镜诊断的PHG 38例进行分析,旨在总结诊治的初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22例PHG患者均行常规胃镜检查,分析PHG与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22例PHG患者中轻度PHG 49例,重度PHG 75例;PHG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加重而加重(P均<0.05).结论 肝硬化PHG严重程度随着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韦国典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6):896-897
回顾分析 40例PHG -C的临床资料 ;结果为 :40例均有消化道出血 ,内镜检查食管粘膜病变出血 2例 ,胃粘膜病变出血 35例 ,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出血 5例 ,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出血 2例、乙状结肠和直肠粘膜病变出血各 1例 ;提示PHG-C除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外 ,尚可引起食管、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粘膜病变 ,同一病例可有多部位出血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肝前性门脉高压症患者32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0~82岁,平均46.9岁.上腹痛13例,呕血、黑便11例,脾肿大4例,腰背痛2例,腹胀、腹围增大1例,全身浮肿1例.……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胃底食管静脉曲张(GEV)与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胃粘膜损害、GEV发生情况,以及胃粘膜损害和GE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5例中,GEV40例,PHG29例。肝功能A级胃粘膜损害8例(53.3%),B级胃粘膜损害13例(61.9%),C级胃粘膜损害9例(100.0%)。肝功能A级GEV15例(100.0%),B级GEV16例(76.2%),C级GEV9例(100.0%)。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GEV发生率明显高于PHG;肝功能损害严重者PHG发生率愈高;GEV发生率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粘膜损害患者临床分析表明,肝功能损害与胃粘膜病变有显著相关性,而与胃底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显著相关性。同一组病人中PHG与GEV的发生率虽有差异,但认为这种差异的临床意义不大。结合文献对PHG的发生机理和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出血病因构成比及出血方式,分析出血病因与Hp感染的关系、出血病因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 175例患者中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EGVB)最为常见,占37.14%,其次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占31.43%,再次为肝源性溃疡(HU)占17.71%。EGVB的出血方式以呕血为主,PHG、HU的出血方式则以便血为主,PHG、HU与EGV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10,55.711,P〈0.05)。与阴性比较,Hp阳性者的EGVB、PH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中,EGVB组与非EGV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1,P〈0.05);PHG组与非PH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P〈0.05);HU组与非H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68,P〉0.05)。结论 EGVB、PHG、HU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中EGVB为严重程度最高的出血病因。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定期予以Hp及胃镜监测,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赵新艳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2):136-137
荥阳市人民医院自1999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肝炎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4例,本文就其出血原因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94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临床、B超、CT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并排除了正在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及出血前1个月内服用抗生素、抗HP药物者,其中男67例(71.3%),女27例(28.7%);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1岁;乙型肝炎87例,丙型肝炎7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院2002-2005年急诊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4例患者,行急诊进行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