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宁克通—A病灶内注射改良法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康宁克通或干扰素局部注射对瘢痕PDGF BB基因表达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明确康宁克通和干扰素α-2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是否通过PDGF途 径。方法 对6例增生性瘢痕同一个体分区域同时局部注射康宁克通或干扰素α-2b后3 天及7天的PDGF BB mRNA原位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 ①康宁克通或干扰素α-2b在局部注射后7天的PDGF BB mRNA表达强度比未注射区均明显减少(P〈0.01),但局部注射后3天表达强度与未注射区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三七制剂与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三七制剂(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宁克通-A注射液局部注射与单纯应用康宁克通-A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每次选1~3点,刺入并回抽无血液后,将药液徐徐注入皮损基底部或损害内,每2周注射1次,4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停药后评价疗效。全部病例均追踪观察至少3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6%及9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及66.67%;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仅6.67%(2/30),较对照组的13.33%(4/30),较对照组的13.33%(4/30)为优,全部病例均追踪观察至少3个月,时间最长者为13个月。两组治疗结束时显效及/或有效病例,均未发现皮损复发、加重及/或恶化情况。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宁克通-A注射液局部注射疗法治疗瘢痕  相似文献   

4.
康宁克通对瘢痕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宁克通对瘢痕的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已为人证实^[1],而康宁克通对瘢痕组织的血管有什么影响,却鲜有报道。我们从康宁克通注射瘢痕组织后对其血管影响作了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康宁克通或干扰素局部注射对瘢痕PDGF BB基因表达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康宁克通和干扰素α-2b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是否通过 PDGF途径。方法对6例增生性瘢痕同一个体分区域同时局部注射康宁克通或干扰素α-2b 后3天及7天的 PDGF BB mRNA 原位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①康宁克通或干扰素α-2b 在局部注射后7天增生性瘢痕的 PDGF BB mRNA 表达强度比未注射区均明显减少(P<0.01),但局部注射后3天表达强度与未注射区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增生性瘢痕的 PDGF BB mRNA 原位表达强度高于正常皮肤。结论激素及干扰素α-2b 治疗瘢痕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 PDGF 基因表达,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瘢痕的成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对26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应用康宁克通 A 局部注射治疗,有效率达88.46%,治愈率为73.08%,疗程1月~3月。本疗法较同位素敷贴,激光,冷冻,口服强的松以及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外观影响小,药物副作用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康宁克通A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6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应用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有效率达88.46%,治愈率为73.08%,疗程1月 ̄3月。本疗法较同位素敷贴,激光,冷冻,口服强的松以及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外观影响小,药物副作用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康宁克通或干扰素局部注射对瘢痕PDGF BB基因表达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康宁克通和干扰素α2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是否通过PDGF途径。方法对6例增生性瘢痕同一个体分区域同时局部注射康宁克通或干扰素α2b后3天及7天的PDGFBBmRNA原位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①康宁克通或干扰素α2b在局部注射后7天增生性瘢痕的PDGFBBmRNA表达强度比未注射区均明显减少(P<0.01),但局部注射后3天表达强度与未注射区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增生性瘢痕的PDGFBBmRNA原位表达强度高于正常皮肤。结论激素及干扰素α2b治疗瘢痕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PDGF基因表达,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瘢痕的成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康宁克通在活体中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合成及降解影响的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 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 3及 7d后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相应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注射 7d后 ,Ⅰ型胶原蛋白量降低 (P <0 0 5 ) ,Ⅲ型胶原蛋白量未见明显降低 (P >0 0 5 )。而Ⅰ、Ⅲ型前胶原mRNA在注射后 3d已被明显抑制 (P <0 0 1) ,至注射后 7d ,表达强度进一步下降。②康宁克通局部注射后对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可能比对Ⅲ型前胶原强。③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中比正常皮肤强。结论 康宁克通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比正常皮肤强  相似文献   

10.
用康宁克通A注射剂(丙缩酮去炎松混悬剂)作球结膜注射,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会诱发青光眼。我科门诊1993~1996年用该药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32例,诱发青光眼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32岁。因双眼痒、刺痛、异物感等症状来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用康宁克通A40mg作球结膜下注射,每眼20mg,隔2~3个月注射1次,注射3~7次;用0.25%氯霉素滴眼,3/d;口服维生素C200mg,3/d。治疗12~22个月,末次注射后出现眼胀、头痛、视蒙、虹视。查视力7眼0.1~0.6,1…  相似文献   

11.
P物质对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组胺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物质(SP)对人增生性瘢痕(HS)组胺释放的影响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条件。方法人HS和正常皮肤(NS)的标本分别取自笔者单位行整形术的8例烧伤患者,切下后立即用等渗盐水清洗,并修剪成0.5~1.0 mm~3的组织块。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在不同浓度SP、不同SP作用时间、不同浓度Ca~(2+)的作用条件下,组织块中肥大细胞(MC)脱颗粒释放组胺的情况,并计算释放率。结果当SP浓度达到1×10~(-6)mol/L时,HS即有明显的组胺释放,释放率为(50.0±3.6)%,明显高于0 mol/L SP[(44.0±3.2)%,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5×10~(-5)mol/L SP作用15 min内,HS已有约90%的组胺释放,并呈时间依赖性。当Ca~(2+)浓度为5×10~(-3)mol/L时,HS组胺释放率最高,基本呈剂量依赖性,但在Ca~(2+)浓度为1×10~(-3)mol/L时,释放率却出现一过性下降。在上述3个条件下,HS中SP对MC脱颗粒释放组胺的作用均明显强于NS(P<0.01)。结论人HS中SP对MC的作用明显强于人NS,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和瘙痒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探讨硫酸软骨素酶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兔耳模型探讨硫酸软骨素裂解酶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成胶原酶治疗组(A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与胶原酶混合治疗组(B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采用复合染色法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各治疗组酸性黏多糖染色变浅,数量减少,胶原纤维被破坏,排列稀疏。A、B、C、D组的羟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含量不一致(P〈0.05),A、C组与B组比较在第28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在第35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用药两周后B组羟脯氨酸含量始终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水解了硫酸软骨素,在去除了胶原纤维周围的酸性黏多糖后,促进了胶原的降解,提示可能为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兔耳模型探讨硫酸软骨素裂解酶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成胶原酶治疗组(A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与胶原酶混合治疗组(B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采用复合染色法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各治疗组酸性黏多糖染色变浅,数量减少,胶原纤维被破坏,排列稀疏。A、B、C、D组的羟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含量不一致(P<0.05),A、C组与B组比较在第28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在第35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用药两周后B组羟脯氨酸含量始终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水解了硫酸软骨素,在去除了胶原纤维周围的酸性黏多糖后,促进了胶原的降解,提示可能为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水蛭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水蛭素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用消化法进行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水蛭素对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部分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及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的表达.结果 随着水蛭素浓度的增加,人体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G1期细胞增加而S期细胞则减少,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的表达上调,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下调.结论 水蛭素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使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分布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周期G1期阻滞(G1 phase arrest),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因此水蛭素对于瘢痕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褪黑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P<0.05);高浓度褪黑素(10-3 mmol/L)可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1 (P<0.05)和α-SMA mRNA、胶原Ⅰ mRNA的表达(P<0.05);褪黑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褪黑素对细胞产生TGF-β1和α-SMA、胶原Ⅰ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褪黑素对该细胞胶原ⅢmRNA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FGF—BP)mRNA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地高辛标记的FGF-BP寡核苷酸探针,对10例烧伤后肉芽组织,33例增生性瘢痕和9例正常皮肤进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各组织中FGF-BPmRNA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差异。结果烧伤后肉芽组织组和增生性瘢痕(〈6个月)FGF-BPmRNA表达明显升高,FGF-BPmRNA在增生性瘢痕6个月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肉芽组织组和增生性瘢痕(〈6个月)微血管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GF-BPmRNA表达与微血管数目成正相关(Spearman R=0.463,P〈0.01)。结论FGF.BP可能是影响烧伤后创面愈合和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微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维拉帕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治疗增生瘢痕的作用机理及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进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的体外培养;MTT比色法检测维拉帕米对HSFB生长增殖的 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及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维拉帕米对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Northern Blot检测维拉帕米对HSFB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维拉帕米对HSFB的增殖、胶原合成及Ⅰ、Ⅲ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以100μmol/L浓度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维拉帕米可以通过减少Ⅰ、Ⅲ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等途径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的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揭示瘢痕增生与肥大细胞的关系是本研究的目的。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或相近部位的正常皮肤作电镜切片和特殊染色的光镜切片。光镜发现:瘢痕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其数量比正常皮肤中的多(P<001);瘢痕中爱先蓝阳性肥大细胞的比值也比正常皮肤中的高(P<001);增生性瘢痕中存在一定数量(1124%±045%)的粘膜肥大细胞。电镜发现:增生性瘢痕中存在一定量的较不成熟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的肥大细胞;部分肥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有胞膜接触。增生性瘢痕与肥大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分别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on,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①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呈弱阳性;真皮全层由浅及深FN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分布;中层含有大量FN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最深层FN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提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位在中层。真皮FN阳性与否和强弱是判断瘢痕增生程度的一种指标。②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LN呈阳性;真皮内分布有密度不均、疏松紊乱、呈条索状或丛状的LN阳性结构。增生性瘢痕真皮内LN的存在可能是瘢痕长期增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4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进行TGFβ-mRNA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成熟,TGFβ-mRNA的总表达量明显呈由强至弱的变化,在1至6个月瘢痕组织内表达丰富,9个月时明显减弱,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对照标本中含量很少;TGFβ-mRNA表达的定位检测显示:除真皮层组织细胞有部分表达外,许多瘢痕表皮基底细胞内有较强表达。由此可见:①TGFβ表达与瘢痕增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②TGFβ在瘢痕表皮组织中的表达对其自身增殖起抑制作用,导致表皮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