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458份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所录得的173例阵发性缓慢房性心动过速(SPAT)的临床意义、心电图特征及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SPAT 是指连续搏动4次以上,而频率小于150次/分者。173例中男性76例(44%),平均年龄72岁,女性97例(56%),平均年龄73岁。根据体表心电图表现再分为房室结折返型(AVNR)共123例(71%)、窦房结折返型(SANR)24例(14%)和自发型(A)26例(15%)。分析结果,SANR 型和A 型组的脑部症状(头昏、晕厥)发生率比AVNR 型为高(P<0.01),SANR 型组的胸痛较其他两型多见(P<0.01),A 型组室性早搏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DCG)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明显胸闷、头晕、黑矇或晕厥的228例老年人为A组,同期伴同样症状146例中年人为B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心电图资料.结果:A组冠心痛(54.8%)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7%)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5.6%和3.4%,P<0.01,P<0.05);A组最慢心率(39.1±6.3)次/min明显低于B组(45.2±9.6次/min,P<0.01),A组心率<40次/min(57.9%)明显高于B组(25.3%,P<0.01);导致DCG长R-R间期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46.9%)明显多于B组(28.8%,P<0.01);A组和B组长RHR间期均多见于4000 ms以内;A组长间期活动状态时(45.6%)与休息时(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植入起搏器指征者A组(27.6%)植入永久性起搏器高于B组(17.1%,P<0.05),2组起搏器植入后在药物治疗配合下症状均改善(P>0.05).结论:老年人DCG检测出长R-R间期以冠心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最多见,时限多在4000 ms以内,与活动状态无明显相关性,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是老年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20例老年人单纯性收缩压增高(平均年龄72.1±6.9岁)及20例同龄(71±4.0岁)正常对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单纯性收缩压增高可加速心脏老化过程;表现为舒张期充盈A峰明显增高(PA:93.35±16.45比77.65±18.13cm/s P<0.01)与A峰增宽(AAT:81±20比65±17ms P<0.05,ADT:115±30比 81±37ms p<0.01),左室质量增加(200.48±52.44g比159.31±50.19g P<0.05)。左房扩大较对照组差别显著(36.51±4.87比30.19±4.38mm,P<0.01)。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气分析(pH、PaO2、SaO2、PaCO2)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30例患者中26例病情好转,4例死亡。通气后患者的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肺部罗音明显减少。通气1h后呼吸频率由(34.2±7.3)次/min降至(22.1±4.3)次/min(P<0.05),心率由(118.7±16.4)次/min降至(88.6±12.5)次/min(P<0.05),平均动脉压由(95.5±6.4)mmHg降至(84.7±5.2)mmHg(P<0.05)。通气前及通气后1h查血气,SaO2由(76.3±8.6)%升高至(95.8±4.4)%(P<0.01),PaO2由(48.5±7.6)mmHg升高至(85.4±5.2)mmHg(P<0.01),pH、PaCO2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能及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低氧血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有效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评价COPD的方法,并依此判断COPD影像学分型及其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84例COPD稳定期患者,其中男59例,女25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67±11)岁,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根据高分辨率CT影像中肺气肿程度和支气管管壁增厚情况进行分型,并测定其中30例的呼出气冷凝液中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结果 根据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将COPD患者分为3种类型:(1)A型(34例):无或轻微肺气肿,合并或不合并支气管管壁增厚;(2)E型(23例):有肺气肿,无支气管管壁增厚;(3)M型(27例):有肺气肿和支气管管壁增厚.A型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5.1±4.4)kg/m~2,明显高于E型和M型[(22.5±4.1)和(21.3±3.4)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2,P<0.01).A型中轻度呼吸困难者(15/34例)明显多于E型(2/23例)和M型(6/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7,P<0.05).E型的中、重度咳痰者(均为0/23例)明显少于A型(2/34)和M型(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2,P<0.05).A型患者的FEV_1/FVC和FEV_1占预计值%分别为(67±11)%和(72±24)%,明显高于E型[(53±14)%和(52±26)%]和M型[(53±14)%和(5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252和6.508,均P<0.01).A型患者的深吸气量/肺总量为(41±17)%,明显高于E型和M型[(33±13)%和(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4,P<0.01).A型患者的残气容积/肺总量为(37±9)%,明显低于E型和M型[(44±10)%和(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4,P<0.01).M型患者的呼出气冷凝液中IL-6水平为(25.6±4.4)ng/L,明显高于A型和E型[(19.9±6.3)和(16.7±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9,P<0.01).结论 COPD高分辨率CT3种分型的临床特征不同,且与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症状二尖瓣反流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450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1±14)岁,男270例,女180例,射血分数(70±8)%,根据现行标准反流量(66±40)ml/次、反流口(40±27)mm2确定反流。结果估计5年全因死亡、心因死亡、心脏事件分别为(22±3)%,(14±3)%、(33±3)%。生存的独立决定因素为年龄增长、糖尿病、反流口增加(P<0.01);反流口≥40 mm2病人5年生存率低于预期值(P=0.04)。与反流口<20 mm2比较,反流口≥40 mm2患者全因死亡危险增加(校正危险比2.90,95%CI1.336.32;P<0.01),心因死亡危险增加(校正危险比5.21,95%CI1.6.32;P<0.01),心因死亡危险增加(校正危险比5.21,95%CI1.14.40;P<0.01),心血管事件亦增加(校正比5.66,95%CI3.0714.40;P<0.01),心血管事件亦增加(校正比5.66,95%CI3.0710.56;P<0.01)。心脏手术可改善生存。结论二尖瓣反流定量分级可预测无症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预后。有效反流口≥40 mm2是手术治疗的合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相关因素及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方法 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1997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住的PM/DM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ILD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13)岁;非ILD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18)岁.对IL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M/DM伴发ILD的预测因素和预后不良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PM/DM中ILD的发生率为46%(40/87),病死率为40%(16/40).ILD组的平均年龄[(54±13)岁]明显大于非ILD组[(45±18)岁];ILD组出现发热(21/40)、吞咽困难(16/40)、关节痛(26/40)、Gottron皮疹(14/40)和心脏损害(26/40)的百分率明显高于非ILD组(分别为7/47、8/47、9/47、2/47和14/47);ILD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472±285)IU]和ESR[(44 ±24)mm/1 h]明显高于非ILD)组[(310±238)IU和(26±24)mm/1 h];ILD组的IgG[(18±9)g/L]明显高于非ILD组[(14±5)g/L].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与ILD相关的预测因子:Gottron皮疹、关节痛、发热和年龄≥40岁,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048、7.812、6.329和5.23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Gottron皮疹、心脏损害和肺间质病变是影响ILD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 PM/DM患者年龄≥40岁,出现Gottron皮疹、关节痛和发热与ILD的发生密切相关,Gottron皮疹、心脏损害和肺间质病变是影响ILD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3例男性酒精性肝病患者(年龄40~79岁,平均51.7岁)与17例作对照的健康男性(年龄23~54岁,平均35.5岁),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非结合的雌酮(E_1)、雌二醇—17β(E_2)和雌三醇(E_3)的水平和尿中这些雌激素的结合和非结合形式的排泄最。结果如下:肝病患者血浆E_1水平显著增加,平均值为74.2±8.0微微克/毫升;对照组为26.0±1.7微微克/毫升(P<0.001)。血浆E_2平均值分别为29.3±2.2对23.3±2.0微微克/毫升(P<0.05)。血浆E_3平均值则为11.5±1.9对6.5±0.7微微克/毫升(P<0.01)。肝功能明显异常的肝病患者(严重组)血浆中三种雌激素的平均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尿中E_1、E_2和E_3排泄总量肝病患者亦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肝病患者24小时尿中平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伴有心房颤动的预激综合征患者(5例兼有心房扑动),探讨窦性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的关系。26例为 A 型预激综合征,7例为 B 型;A 型平均年龄为38.5岁,B 型为25.3岁。7例至少有一次记录心率少于40次/分。4例曾出现1次或多次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由电击进行复苏;此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Tbx18重组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猪窦房结损毁模型的右室心外膜下心肌,探索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方法:10只健康未成年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只,通过电刀烧灼窦房结建立窦房结毁损模型,实验组移植携带Tbx18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移植等量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两组猪的心率变化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移植部位心肌组织中Tbx18的表达。结果:窦房结毁损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猪心率无明显差异[(108.8±4.2)次/min对(106.6±6.8)次/min,P0.05];窦房结毁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猪心率无明显差异[(42.0±7.3)次/min对(43.4±5.1)次/min,P0.05]。细胞移植后第2周实验组的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0±3.1)次/min对(53.6±2.5)次/min,P0.05];细胞移植后第3周起实验组心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细胞移植后第5周两组猪心率无明显差异[(65.2±2.5)次/min对(50.3±2.0)次/min,P0.05]。细胞移植后第3周时,给予微泵异丙肾上腺素后,实验组心率由(78.0±2.5)次/min上升至(103.0±2.1)次/min,对照组心率由(54.0±3.3)次/min上升至(64.0±2.0)次/min,实验组心率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3.2%对18.5%,P0.05)。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移植部位心肌细胞表达Tbx18蛋白。结论:将携带Tbx18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窦房结损毁猪模型的右室心外膜下,可以显著改善猪的心率,且对异丙肾上腺素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多见于高龄患者,是引起心源性脑梗塞的原因之一,作者对12年间因SSS安装起搏器(IPM)后所致的脑梗塞患者进行分析。SSS69例,平均年龄71岁,心脏植入起搏器后引起脑梗塞者20例(平均年龄74岁)占29%;其中ⅤⅥ型19例,DDD型1例。IPM后脑梗塞发生于第7天至168个月,平均49个月。发生梗塞1次16例,2次2例,3次1例,4次1例。IPM后二年内第一次发作者7例(35%),至第6年达15次(75%)。危险因素中,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者11例(55%),高血压7例(35%),糖尿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地高辛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观察用地高辛前后窦房结功能,同时做血浆地高辛浓度测定,探讨该药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资料及方法:(一)病例选择:2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2例诊断病窦(简称SSS),窦房结功能均异常,14例疑似病窦,窦房结功能正常。受试者前一周停用各种影响窦房结功能药物。26例分二组:Ⅰ组(SSS 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3~57岁,心电图:心率50次/分,窦性停搏1例;Ⅱ窦缓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3~60(平均39)岁,心电图:心率40~60次/分。二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头昏,一例有晕厥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A(IL-17A)对右侧星状神经节(RSG)功能和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 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静脉麻醉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分离RSG,在实验组中,向RSG中注射0.1ml IL-17A(25μg/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基础状态和注射后30min后分别测定高频电刺激(HFS:频率20Hz,脉宽0.1ms)RSG时的心率变化以及RSG神经活性。同时实验结束后留取RSG组织用于检测早期原癌基因(c-fos)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心率加快作用明显增强(40V:57%±9%vs 40%±8%,P0.05),RSG神经活性显著增强[频率:(148±22)次/分vs(48±10)次/分;幅度:(0.09±0.01)mV vs(0.04±0.01)mV,P均0.05],同时RSG组织中c-fos和N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fos:0.58±0.08vs 0.55±0.09;NGF:0.16±0.04vs 0.11±0.03,P均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IL-17A可增强RSG功能和神经活性,增加神经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并快速心室率(简称快速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新发快速型房颤患者,10 min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观察10 min,未转为窦性心律者再次于10 min内推注150 mg,仍未转复者则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24 h,转为窦性心律者则随时终止滴注。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比较老年组(18例)和非老年组(16例)有何不同。结果:34例患者在24 h内均转为窦性心律。两组患者用药后30 min,1 h,6 h,24 h心室率分别为(96.00±8.39)次/min与(98.00±8.35)次/min,(88.13±9.98)次/min与(86.47±8.68)次/min,(84.88±10.19)次/min与(82.88±8.25)次/min,(74.88±9.80)次/min与(78.88±7.80)次/min,较用药前的(138.58±9.15)次/min与(130.36±8.26)次/min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房颤安全有效,老年人用药剂量不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A及其受体IL-17RA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6例正常前列腺(NP)、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20例Pca标本中IL-17A、IL-17RA表达情况;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IL-17A主要表达于腺上皮,单个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可见部分癌细胞内,在NP、BPH及Pc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3.77%±0.04%、5.58%±0.15%、8.82%±0.06%,Pca与BPH和NP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IL-17RA主要表达于腺上皮,单个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可见部分癌细胞,在NP,BPH及Pca表达率阳性分别为3.36%±0.20%、4.12%±0.17%、8.29%±0.21%,Pca与BPH和NP比较表达明显增加(P<0.05)。淋巴细胞在NP,BPH和Pca中的阳性表达密度分别为(1.40±0.01)个/mm~2、(4.11±0.03)个/mm~2、(4.12±0.05)个/mm~2,Pca和BPH与NP比较差异明显(P<0.05);巨噬细胞在NP,BPH和Pca的阳性表达密度分别为(1.25±0.13)、(6.82±0.04)、(4.71±0.02)个/mm~2,Pca和PH与NP比较差异明显(P<0.05);肥大细胞在NP,BPH和Pca中的阳性表达密度分别为(1.01±0.03)、(7.21±0.01)、(7.35±0.01)个/mm~2,Pca和BPH与NP比较差异明显(P<0.05);中性粒细胞在NP,BPH和Pca的阳性表达密度分别为(0.72±0.01)、(4.73±0.08)、(4.42±0.01)个/mm~2,Pca与BPH和NP比较差异明显(P<0.05)。BPH组织中IL-17A阳性表达与IL-17RA呈正相关(r=0.368,P=0.025);Pca组织中IL-17RA阳性表达与肥大细胞阳性密度呈正相关(r=0.523,P=0.021)。结论 IL-17A与IL-17RA在Pca中表达明显增加,IL-17RA可能主要由肥大细胞分泌,与Pca的发病密切相关;而IL-17A与IL-17RA的信号转导在BPH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和起搏模式策略自动化功能的双腔心脏起搏器对老年患者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置入DDD/R型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123例,分为实验组66例,平均年龄(76.5±6.8)岁,置入具备自动AV间期搜索和模式策略功能的美敦力公司Adapta系列起搏器;对照组57例,平均年龄(73.1±7.4)岁,置入不具备上述2种功能的美敦力公司Sigma AED、MED系列起搏器。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心功能(NYHA)、程控获取右心室起搏(VP)百分比、心脏彩色超声心动科进行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测量,计算LVEF,抽血检测N末端前体钠尿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年VP百分比降低[(39.7±35.2)%vs(91.7±2.6)%,P=0.02],LVEDD、LAD、LVEF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3.9)mmvs(53.9±3.6)mm,(38.2±2.6)mmvs(42.0±4.5)mm,(54.8±7.7)%vs(50.1±12.3)%,P<0.05,P<0.01),实验组术后1年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80.2±19.4)ng/Lvs(269.2±23.6)ng/L,P<0.01]。结论具有起搏自动AV间期搜索和模式策略自动化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减少老年SSS患者VP百分比,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3-2004年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904例,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80 次/min组、80~90 次/min组及>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死亡例数.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冠状动脉造影例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90次/min组及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心率<800次/min组(P<0.05).心率>90次/min组患者LVEDD为(51.9±7.5)mm,80~90 次/min组为(51.6±5.8)mm,高于<80次/min组[(50.3±5.3)mm];>90次/min组的LVESD[(39.5±8.7)mm]也明显高于80~90次/min组[(37.1±7.1)mm]及<80次/min组[(34.8±6.2)mm];而>90次/min组LVEF(46.0%±10.6%)明显低于80~90 次/min组(49.5%±11.3%)及<80次/min组(54.6%±10.8%).90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65例(7.2%),>90次/min组患者的病死率[18.2%(27/148)]明显高于80~90次/min组[8.5%(16/189),P<0.01]和<80次/min组[3.9%(22/567),P<0.01],后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率增快,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加.对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5,95%CI:1.008~1.043,P=0.005).结论 过快的心率是AMI心室重塑与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应密切关注和控制心率,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A型性格问卷调查171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性格类型。77例A型者仅15例(19.5%)属健康,91例B型者40例(44.0%)属健康,有显著差异(P<0.005)。比较A、B型性格者心、脑、肾、胃、肠等重要器官的患病情况,A型性格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P<0.005),提示B型性格有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胆碱对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诱导豚鼠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纠正作用,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40只豚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0(对照)、0.4、0.8、1.6me/kgAs203组和胆碱+As2O3组(8 mg/kg胆碱+1.6 mg/kg As2O3),每组8只,静脉给药后,分别测量6个时间点(0、10、30、60、90、120min)的心电图,观察校正的QT间期(QTc)的变化.6 h后.提取心肌组织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察胆碱对As2O3诱导豚鼠心肌L-型钙通道αIC和钾通道GPERG mRNA表达改变的影响.结果 在0.8 mg/kg As2O3组,60、90、120 min时的QTc(354±22、366±31、368±29)与同时间对照组(325±26、336±26、324±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90、120 min时的QTc与0 min时(334±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6 mg/kg As2O3组,10、30、60、90、120 min时的QTc(362±33、380±21、382±35、388±39、388±31)与同时间对照组(328±20、324±25、325±26、336±26、324±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0 min时(329±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在30、60、90、120 rain时,胆碱+As2O3组的QTc(337±17、341±15、344±22、343±19)与1.6 mg/kgAs2O3组相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RT-PCR结果显示1.6 mg/kg As2O3组的心肌L-型钙通道αIC mRNA表达量为(1.27±0.14),对照组为(1.02±0.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碱+As2O3组的心肌L-型钙通道α1C mRNA表达量为(1.10±0.13),与1.6 mg/kg As2O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0.8、1.6mg/kgAs2O3组豚鼠心肌钾通道GPERGmRNA表达量分别为1.29±0.11、1.22±0.12、1.27±0.16,与对照组(1.23±0.08)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碱+As2O3 1.6 mg/kg组表达量为1.30±0.14,与1.6mg/ksAs2O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可以纠正由As203诱导的豚鼠心肌QT间期延长,其机制可能与胆碱调节由As2O3引起的L-型钙通道mRNA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霉酚酸酯(MMF)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MMF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ADR)之间的关系。方法:162例接受MMF治疗的LN患者[女性143例,男性19例,平均年龄(28.9±12.6)岁]。治疗方案为激素联合MMF,MMF起始剂量1.0~2.0g/d,6个月后减量。MMF的血药浓度测定采用HPLC法,以MPA-C0、C0.5和C2计算MPA-AUC。分析起始MPA-AUC及治疗过程中各检测点MPA-AUC、C0、C0.5及C2与ADR之间的联系。结果:(1)MMF剂量校正的血浆MPA-AUC为9.18~137.2(平均33.4±17.6)mg.h/L.g。(2)MMF治疗12个月内32例(19.8%)共发生ADR40例次(24.7%),其中感染26例(16.0%),包括肺炎10例(6.17%),带状疱疹11例(6.79%)。ADR和感染发生在3个月内者分别占87.5%和80.8%。发生ADR者初始MPA-AUC[分别为(52.4±16.6)mg.h/Lvs(39.8±14.7)mg.h/L,P<0.01]和MPA-C0[(2.5±1.5)mg/Lvs(1.7±1.0)mg/L,P<0.05]显著高于无ADR组。初始MPA-AUC>40(mg.h/L)组ADR发生率显著高于≤40(mg.h/L)组(33.8%vs18.2%,P<0.01)。治疗过程中MPA-AUC>40(mg.h/L)时总ADR(18.0%vs4.0%,P<0.01)和感染率(12.4%vs2.0%,P<0.01)均显著高于MPA-AUC≤40(mg.h/L)时,并发肺炎时90%MPA-AUC>40(mg.h/L);有ADR及感染者的初始及治疗过程中的MPA-C0也显著高于无ADR和无感染组,MPA-C0.5和MPA-C2无差异。结论:MMF治疗LN时,起始和治疗过程中的MPA-AUC和C0与不良反应发生相关,MPA-AUC>40(mg.h/L)时ADR的风险显著增加,建议治疗初期MPA-AUC控制在40(mg.h/L)以下,但还需要前瞻性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