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97例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剑仑  朱华展 《广西医学》1995,17(5):406-407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肿痛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它具有早期诊断难 ,手术完全切除率低 ,恶性占多数等特点。我院自 1 980年至 1 998年共收治这类病人 41例 ,除一例诊断基本明确 ,但因患者半年前曾患心肌梗塞而放弃手术外。其余的均经手术治疗并送病理确诊。现将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5人 ,女性 1 5人 ,男女之比为 1 .6∶1 ,年龄最大的 6 5岁 ,最小的 6岁 ,平均年龄 42岁。出现症状最短时间 5天 ,最长 2 0年。1 .2 症状  ( 1 )腹部包块 :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因自扪或他人发现肿块的患者 35例 ,占 87.5 % ;( 2…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治疗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杨大宇,梁景星,马国忠1977年8月~1994年7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2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就其诊断、治疗中的经验分析、报告于下。临床资料24例,女性16例,男性8例。年龄11月~63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腺膜后肿瘤因解剖位置深 ,在早期缺乏特有临床表现 ,常被延误诊断。我院1990年以来共收治15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 ,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 ,女8例 ;年龄22~74岁 ,平均49.7岁 ;病程2~13个月 ,平均5个月。表现为腰背部疼痛4例 ,腹部肿块2例 ,腹痛3例 ,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便秘、乏力、消瘦及下肢感觉障碍、肌力减退等。另5例在B超检查时发现 ,1例在其他疾病手术时发现。本组病人均作B超及CT检查 ,发现肿块12例。9例行静脉肾盂造影、腹部X线平片检查 ,3例行胃肠钡餐造影 ,均无…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95年1月-2004年11月共收31例腹膜后肿瘤,现将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龄8-75岁,平均45.42岁;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5例;肿瘤直径最小3cm×3.3cm×4cm,最大直径25cm×20cm×15cm;最重达3.7kg。本组病人入院影像检查见表1。表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影像检查(例)1.2临床表现临床上无症状,依据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瘤9例;无临床症状偶然发现腹部肿块5例;腹胀伴腰部不适者6例;单纯腰痛者4例,出现肉眼血尿者1例;腹痛伴少尿、恶心、呕吐者2例;食管贲门癌肿探查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1例;睾丸肿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3~2001年病理证实的4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观察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手术切除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腹痛和腹块是主要症状和体征,B超、CT及MRI的诊断率分别为52.6%、80%和100%。第一次肿瘤切除率59%,其中良性肿瘤为65.2%,恶性肿瘤为34.8%。第二次手术7例,5例完全切除肿瘤。结论:B超、CT及MRI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但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手术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27例分析,认为该疾病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本文术前诊断为81.8%。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对恶性者采用根治性切除,对侵犯周围脏器合并所侵脏器块状切除或部分切除。如侵犯大血管等重要器官不易切除者,良性肿瘤或低恶性肿瘤可采用包膜内切除或部分切除,本组手术切除率为85%。  相似文献   

9.
孙元水 《浙江医学》2003,25(10):620-62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PR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加之腹膜后间隙大 ,肿瘤部位深在 ,故早期诊断困难。我院1985~2002年手术治疗31例 ,现将其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8例 ,女性13例 ;年龄10~75岁 ,平均 (50.1±13.1)岁。首发症状 :腹部肿块23例 (74.2 % ) ,腹痛15例 (48.4% ) ,腹胀10例(32.3 % ) ,恶性者伴消耗性体征。恶性肿瘤25例(80.7 % ) ,良性肿瘤6例 (19.3 % )。1.2诊断本组行B超、CT、腹部平片、消化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的例数和阳性率分别为25、22、3、15…  相似文献   

10.
张思义  钱群 《实用医技》2008,15(3):363-36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及治疗。方法:回顾1995年至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42例,分析其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及外科治疗等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多数为腹块及腹痛。良性肿瘤49例。占39.5%,恶性肿瘤75例,占60.5%。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87.6%,94.8%。本组良性肿瘤切除率93.9%,恶性肿瘤51.6%。术后良性肿瘤复发3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39例,34例行根治术。5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侵犯脏器者采用累及脏器一并切除,不能切除和切除后再发的主张探查活组织检查和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定刚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14-13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8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盆腔肿块32例(58.2%);腰背部酸痛不适14例(25.5%);腹痛11例(20%);腹胀3例(5.5%).术前B超和CT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95.5%和100.0%.恶性腹膜后肿瘤切除率为74.2%(23/31).4例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再次手术切除率为3/4.良性肿瘤切除率为95.8%(23/24). 结论 CT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提高预后的关键,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64.29%,良性35.71%。96.43%表现为腹块,少数伴有腹部不适、隐痛、消瘦及压迫症状,平均病程2.3个月。切除率78.56%。结论:腹部B超及CT应作为首选检查手段,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无法完整切除应施行减积切除,再辅以放、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熊炜  温钦  黄志国 《黑龙江医学》2005,29(8):565-566
目的总结原发性肠系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及手术处理。结果初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肿物,辅助检查CT诊断率为94.4%,肿瘤完全切除率为48.7%,完全切除组术后复发11例,再手术10例,6例完全切除肿瘤。结论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物要考虑本病,CT是最重要的诊断性辅助检查,手术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治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胰管结石17例.结果:17例中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100%),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62.5%),脂肪泻(12.5%),消瘦(17.6%).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的B超诊断率分别为88.2%和76.5%,胰管结石的CT和MRI诊断率均为71.4%,ERCP胰胆管显影者60%.手术方式包括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术1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结论:胰管结石以B超检查为首选,与CT、MRI、ERCP等检查联合使用基本上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胰管结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5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0例相关资料。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40例,术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31/40)、60.0%(24/40)、50.0%(20/40)。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胰胆管引流术5例。术后16个月死亡1例,其余均生存至今(超过3年)。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患者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14个月复发死亡。结论十二指肠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会因部位的变化而不同,但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应当依据诊断结果进行选择,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为主,但术后死亡率仍较高,应当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6.
田鸿来 《医学综述》2008,14(18):2780-2783
脊柱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发病率约占全身骨肿瘤的5%。肿瘤导致早期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害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行为不断深入的认识、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不断进步、肿瘤分期及手术原则的不断完善、外科手术技术及各种操作和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发展,脊柱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观念、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了很大进步,本文就此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唐宏波 《黑龙江医学》2011,35(4):270-272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为85%和100%.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差异.CT与MRI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联.结论 CT、MRI定位价值较高,对明确肿瘤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类型、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6年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47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结果:按病理分型,腺癌99例,占主要部分;间叶组织肉瘤20例,恶性间质瘤14例,淋巴瘤8例,类癌(包括神经内分泌瘤)6例。按肿瘤所在部位:十二指肠101例,空肠28例,回肠11例,肠系膜7例。小肠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腹块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内镜、低张造影、B型超声(BUS)、电子体层成像(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作用。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以腺癌最多,早期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联合应用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病理结果,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胃间质瘤27例,均经手术完整或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免疫组化均呈CD117和/或CD34阳性表达。随访时间6~4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5例,死亡9例。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其确诊需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对8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癌栓的患者,采用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73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单纯手术切除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64.3%、42.8%、28.5%、14.3%,肿瘤平均复发时间6.5个月。术后行TACE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8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0.3%、41.1%、27.4%,肿瘤平均复发时间11.5个月。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以10 cm为界)、门静脉主干是否有癌栓对术后生存有影响。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门静脉癌栓摘除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TACE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