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实验观察了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环核苷酸水平,血浆TXB_2、6酮PGF_(10)深度、血小板内外5—HT含量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以及丹参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性血浆5—HT和血浆TXB_2水平明显增高,而血小板内5—HT、血浆6—酮—PGF_(10)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丹参能增加血小板内cAMP水平,降低血浆5—HT水平,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 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对照组 (n =2 3) ,予硝酸异山梨酯 10mg ,tid ;治疗组 (n =2 5 ) ,予硝酸异山梨酯 10mg 蚓激酶胶囊 40 0mg ,tid ,疗程 4wk。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ECGST T改变、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血栓烷素B2 (TXB2 )、5 羟色胺 (5 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 :心绞痛发作时血浆GMP 140 ,TXB2 和 5 H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发作控制后各项值显著下降 ;经治疗后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血浆GMP 140 ,TXB2 ,5 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下降 (P <0 0 5~ 0 0 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血浆GMP 140 ,TXB2 和 5 H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硝酸异山梨酯和蚓激酶联合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A型行为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5 -羟色胺 (5 - HT)浓度与 A型行为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 A型行为问卷测试 ,分为 A型组 32例 ,B型组 2 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定血浆中 NE、E、5 - HT浓度。结果  TH +CH值与 NE、E、5 - HT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5 5 9、0 .5 0 6、0 .4 13,P<0 .0 0 1) ,提示 NE、E、5 - HT与 A型行为呈正相关。结论  A型行为是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测定血浆 NE、E、5 - HT浓度可为 A型行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23),予硝酸异山梨酯10mg,tid;治疗组(n=25),予硝酸异山梨酯10mg+蚓激酶胶囊400mg,tid,疗程4wk。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ECG ST-T改变、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素B2(TXB2)、5-羟色胺(5-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心绞痛发作时血浆GMP-140,TXB2和5-H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作控制后各项值显著下降;经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血浆GMP-140,TXB2,5-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下降(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GMP-140,TXB2和5-H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硝酸异山梨酯和蚓激酶联合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亢进,5—羟色胺(5—HT)释放增多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明,丹参能抑制血小板释放功能。为探讨丹参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本文观察37例冠心病患者用丹参治疗前后血浆5—HT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根据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44~76(平均56.3)岁。基础疾病: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不稳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TM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与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97例糖尿病患者,把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血浆TM水平,并对血浆TM与冠状动脉病变作相关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M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加重,血浆TM水平可能相应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与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97例糖尿病患者,把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血浆TM水平,并对血浆TM与冠状动脉病变作相关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TM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加重,血浆TM水平可能相应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5—羟色胺(5—HT)是血小板中的重要生物胺,血小板激活时释放并可损害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内外5—HT含量的变化,揭示血小板活性增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按WHO诊断际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5(男36,女19)例,年龄31—72(平均5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17例;心绞痛38例。高血压患者19(男14,女5)例,年龄35—66(平均52.1)岁。正常对照组48(男25,女23)例,年龄31—67(平均50.3)岁,均经病史、体检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硒酵母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西酵母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观察心绞痛改善情况,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硒酵母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临床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0):1871-1874
 目的:探讨瓜蒌皮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26例,随机分为瓜蒌皮组(n=117)和丹参组(n=109),分别给予瓜蒌皮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qd,疗程2周。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ET和NO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表现为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间期延长、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且伴随ST段下移程度减轻;瓜蒌皮组血浆全血黏度低切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血浆ET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瓜蒌皮注射液明显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门诊或住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62例,无症状型冠心病组142例,心绞痛型冠心病组85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组35例,正常人对照组100例进行hs-CRP及血脂(TC、TG、HDL-C、LDL-C)检测并比较。结果无症状型冠心病组、心绞痛型冠心病组、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Hs-CRP检测值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无症状型冠心病组、心绞痛型冠心病组与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组Hs-CRP检测值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性。无症状型冠心病组、心绞痛型冠心病组、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组、正常人对照组血脂检测值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Hs-CRP的测定能够较敏感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在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2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模式,实验组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参照组(61.90%),组间差异性显著(P <0.05)。结论针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具有较好效果,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病变严重程度以及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并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血浆Lp—PLA2的影响。方法CHD组61例,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7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对照组30例,检测血浆Lp—PLA2及hs—CRP含量。CHD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及20mg口服,测定服药前、服药后2周、4周、6周、8周血浆Lp—PLA2及hs—CRP含量。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浆Lp—PLA2、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MI组与UAP组血Lp-PLA2、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SAP组妒〈0.01)⑤瑞舒伐4get治疗后血浆Lp—PLA2、hs-CRP水平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负荷量组降幅更明显(63.99%vs59.18%),P〈0.05。结论血浆Lp—PLA2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性状况,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的降低血浆Lp—PLA2含量,且随剂量增加,血浆Lp—PLA2含量下降更明显,可能会成为冠心病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6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和红花黄色素组(31例)。疗程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1-1)水平。结果两组UA患者治疗后GMP-140含量、PA1-1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组降低GMP-140和升高t—PA的幅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俞穴位注射丹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中ET-1、MDA的影响,从而探讨该病发生的体液机制。方法:观察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俞穴位注射丹参前后血浆中ET-1、MD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中ET-1、MDA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心俞穴位注射丹参治疗后显著下降至正常水平(P<0.05或P<0.01),心绞痛亦有效控治。结论:心俞穴位注射丹参可以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促进其修复,抑制脂质过氧化,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16.
王巍  袁彪  金卫国 《江苏医药》2007,33(5):433-435
目的 研究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与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87例患者按照冠心病Gensin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87例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1例,正常对照组17例.用ELISA检测血浆中NE含量,研究NE含量与Gensini's评分和冠心病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及组间NE含量的差异.结果 NE含量与Gensini's评分和各冠心病危险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AMI组、UAP组、SA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NE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含量与冠心病之间未见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及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原子吸收法及比色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NO及微量元素含量。结果 :冠心病组心功能正常者血浆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冠心病心功不全者 ,则随心衰的加重 ,血浆NO含量逐渐增高 (P <0 0 5 )。冠心病组血浆锌含量显著增加 ;血铜含量显著减少。相关分析示血浆锌含量与血中甘油三脂 (TG)呈正相关 ,血浆铜及NO含量与TG呈负相关。提示NO与冠心病及其心衰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NO及血浆微量元素与TG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 将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00 mg静脉输入,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输入,1次/d,共用两周,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主要症状、心电图及血浆ET、NO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疗效及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ET、NO较对照组分别明显下降(P<0.05)、上升(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明显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下降、一氧化氮(NO)上升,确有降低ET释放、增加体内NO含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作用,且安全有效,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冠心病有无相关性,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38例在我院住院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期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为4组,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上述人群中有无差别并探讨其意义。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显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