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产生的不耐热肠毒素 (LT)不仅是很强的口服免疫原 ,而且其粘膜免疫佐剂作用显著。LT的毒性限制了它的直接使用 ,希望通过体外定点诱变技术 ,获得具有粘膜免疫佐剂作用的LT减毒株。方法 :以人源LT基因为研究对象 ,首先构建了重组质粒 pUC19 LT ,然后用单引物PCR法和重叠延伸PCR法分别构建了LTQ7和K63基因突变体。结果 :CHO细胞体外试验和家兔肠结扎体内试验毒性测定的结果表明 ,LT突变体K63的毒性明显降低。结论 :K63有希望成为候选的高效粘膜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表达LT-B/ST融合蛋白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口服活菌疫苗候选要。方法:编码LT_B/ST融合蛋白的基因插入pYA248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XZL66。该重组质粒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R-11,ΔCya,ΔCrp,ΔAsd菌株X4072。结果:此无抗药性的杂合菌株X4072(PX-ZL66)表达的LT-B/ST融合蛋白具有耐热及不耐热肠毒素的免疫原性而没有可检出的生物毒性。结论:为研究  相似文献   

3.
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s-cherichiacoli,ETEC)产生的毒素分为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1],根据其来源不同,耐热肠毒素又可分为猪源性(STp)和人源性(STh),它们分别由位于质粒上的三种毒力基因编码,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一般含有三个毒力基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基因。目前,用于检测产毒性大肠杆菌的PCR方法,一般是单基因PCR,每次扩增只能检测一种毒力基因,虽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往往产生漏检,也未能充分体现PCR高时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刚察(海拔3300m)和甘德(海拔4080m)两地的81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和88例健康人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观察。方法:采用郭峰红细胞花环法:RBC-C3bR,RBC-ICR试验。结果:两海拔地区的HAPC患者的RBC-C3bR均低于当地健康人(P〈0.001)。结论:认为可能是低氧低氧压导致红细胞粘附功能下降、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也下降所致,因此研究HAPC患者红细胞免疫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表达 L T B/ S T 融合蛋白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口服活菌疫苗候选株。方法:编码 L T B/ S T 融合蛋白的基因插入p Y A248 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 p X Z L66。该重组质粒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 S R11,Δ Cya, Δ Crp, Δ Asd 菌株 X4072。结果:此无抗药性的杂合菌株 X4072(p X Z L66) 表达的 L T B/ S T 融合蛋白具有耐热及不耐热肠毒素的免疫原性而没有可检出的生物毒性。结论:为研究预防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腹泻提供了口服活菌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能稳定表达毒素源性大肠杆菌(ETEC)热敏肠毒素B亚基(LT-B)的重组鼠伤寒沙门菌株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其免疫保护力。用重组菌株活菌肌注免疫家兔,动物体内产生明显的抗鼠伤寒沙门菌抗体和抗LT-BlgG抗体。口服免疫小鼠,免疫后小鼠血清和肠液中均能测到抗LT-B抗体。兔肠结扎实验证明,重组菌株在达的LT-B没有LT的生物毒性。在小鼠安全性试验中,口服16x10 ̄(10)活菌30d后,小鼠存活率为100%。免疫后的家兔肠结扎攻毒试验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的动物对野生毒性人源ETEC、猪源ETEC、霍乱弧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的攻击均有一定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蛋白激酶C在肢体缺血预处置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置(PC)减轻骨骼肌组织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后肢原位灌流方法观察PC和PC加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polymyxinB或H7对I/R的影响.实验动物分为5组:I/R组,PC组,PC+PB组,PC+H7组,对照组.比较各组灌流液中和肌组织中的损伤性指标变化.结果:PC可以明显减轻肢体的I/R损伤,使用polymyxinB或H7则阻断PC对I/R骨骼肌细胞内酶漏出、丙二醛产生及钙超载等损伤性指标的改善作用.结论:PC对I/R肢体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蛋白激酶C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稳定,高效表达血小板生成素的真核细胞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血小板生成素(TPO)在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构建体外稳定表达TPO的真核细胞株,进行了TPO的稳定表达研究。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从水囊引产的胎儿肝组织中得到TPO cDNA并进行表达。结果:经过序列分析证明获得了没有错义突变的TPO全长cDNA(约1kb)。在此基础上构建的TPO的真核表达质粒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的产物能够维持并刺激TPO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规律。方法用PCR法研究红细胞CR1数量基因的变化,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研究红细胞CR1活性变化。结果5例放射病病人的红细胞CR1数量基因无变化,而红细胞CR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值。在事故发生后4.5年红细胞CR1活性才恢复正常。结论结果说明放射病病人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规律。方法 用PCR法研究红细胞CR1数量基因的变化,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研究红细胞CR1活性变化。要5例放射病病人的红细胞CR1数量基因无变化,而红细胞CR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值。在事故发生后4.5年红细胞CR1活性才恢复正常。结论 结果说明放射病病人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造血生长因子受体FLT3在非造血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B16中的表达,并研究其配基FLT3-Ligand(FL)对GL16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检测B16细胞中FLT3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LFT3蛋白在B16细胞表面的表达,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FLT对B16细胞进行培养。结果:FLT3在B16细胞中有mRNA的表达,在B16细胞表面有蛋白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肝病患者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TTV(Transfusion transmittedvirus,TTV)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TTV DNA,同时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组织学的变化。结果:TT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以HBV、HCV、HAV、HEV混合感染为主,占61.1%(22/36),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关为特征,TBL、ALT变化不明显;而TTV单独感染者为38.9%(14/36),临床特  相似文献   

13.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蛋白,在DNA复制和修复中起作用。本实验用γ射线照射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REF)诱导p53,研究照射后PCNA表达的机制。方法:实验用pBACAT(其PCNA-氯霉素转移酶报告基因区域内含有人PCNA启动子序列)和pCMV-DMp53(表达突变型p53蛋白)两种质粒,照前24小时用磷酸钙介导法将报告质粒转染细胞,6小时后实行甘油休克;转染24小时后用137 Csγ射线照射CREF12Gy,剂量率为1.25Gy·min-1。照后在48小时内进行细胞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造血生长因子受体FLT3 在非造血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B16 中的表达,并研究其配基FLT3-Ligand(FL)对B16 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检测B16 细胞中FLT3 m 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FLT3 蛋白在B16 细胞表面的表达,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FL对B16 细胞进行培养。结果:FLT3 在B16 细胞中有m RNA 的表达,在B16 细胞表面有蛋白质的表达。FL对B16 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是浓度依赖性的,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FL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FLT3 的分布不仅仅局限于小鼠的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也表达于上皮性的肿瘤细胞B16 中,并在其配基FL的作用下抑制B16 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将抗体库所获抗HBs Fab转换为全长人Ig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大肠杆菌表达的抗乙肝表面抗原(HBs)人Fab转换为真核表达的全长人IgG1。方法:用重叠PCR法将人工合成的人Vk前导序列拼接到抗HBs的VH和Vk上,构建人Ig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真核细胞,通过ELISA、RT-PCR、免疫印迹检测抗HBs人IgG的表达。结果:用轻链和重链同时表达的单一莲体在CHO细胞中获得了抗HBs人IgG的表达。结论:通过噬菌体抗体库所获Fab段可通过拼接人Vl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对甲肝患者52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做了动态观察,同时以CD系列单克隆抗体APAAP法对以上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IL-2R(mIL-2R)及T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其相互关系及其与肝细胞损伤标志ALT做了相关分析。发现sIL-2R及mIL-2R在甲肝急性期均显著增高,恢复期则基本恢复正常;两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两者与ALT亦显著相关。同时发现甲肝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CD ̄+_4率显著降低,CD ̄+_8率则明显增高,致CD ̄+_4/CD ̄+_8比值明显下降且倒置;在恢复期以上改变均恢复正常。还发现CD ̄+_8率与sIL-2R、mIL-2R及ALT之间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正相关。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细胞免疫可能参与了甲肝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PCR和体外重组技术对TGFβ1基因5'和3'非翻译区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缺失突变体,采用双脱氧终止法,利用pUC/M13系统测定了人TGFβ1cDNA的全长序列。这为今后研究不同长度非翻译区对TGFβcD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实施其高效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检测人巨细胞病毒的套式PCR法及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其在妇产科临床应用的结果。改进了从临床样品中提取DNA的方法,优化了套式PCR的条件。测得套式PCR的扩增倍数为2.9×10 ̄9,套式PCK/电泳法的灵敏度为40个HCMV基因组拷贝。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孕妇的HCMV感染率很高,母婴间存在HCMV感染的垂直传播关系。胎盘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胎盘的屏障功能随妊娠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宫颈分泌物的感染也是母婴间HCMV感染传播的感染源。HCMV感染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应引起优生优育工作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D2-43)基因组全长cDNA体外RNA转录物的感染性,为进一步阐明登革2型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探索其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用SP6RNA聚合酶系统制备D2-43基因组全长cDNA的体外RNA转录物,纯化后经电穿孔法转染C6/36细胞,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以判断其感染性。从病变的细胞和培养上清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及克隆测序的方法证实细胞病变确为RNA转录物感染所致;同时收集可产生细胞病变的培养上清,再感染C6/36细胞以进一步证实该体外RNA转录物感染的稳定性。结果:以我国D2-43病毒株基因组全长cDNA为模板制备的体外RNA转录物可使C6/36细胞产生病变,从病变细胞和培养上清中可扩增获得病毒特异的基因片段。在培养细胞中进行连续传代仍可产生细胞病变作用。结论:构  相似文献   

20.
评价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PC MRA)显示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8例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在GE Vectra0.5T超导系统上进行3D PC MRA检查,并与CAG/DSA结果对照,以矢状在SET1WI为定位像,采用最短TE、30-40cm/s的编码流速等参数运用3DPC法,采集范围包括颈内动脉虹吸部和Willis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经CAG/DSA证实右侧颈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