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明清两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认识及诊治,从各医家对中风先兆的症状学认识、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法 3个方面探析其在预防中风病的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李红香 《吉林中医药》2011,31(2):175-176
《黄帝内经》中已有中风先兆症状的描述,称为"微风",其后历代经典均有中风先兆相关名称记载,中络、小中、中风先兆、小中风等。关于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文献中论述颇多,历代医家均有心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针刺疗法,孙思邈利用针、灸、药相结合的方法,金医家张子和提出吐法预防中风。清.叶天士详细论述中风先兆症状以及治则治法,至此中风先兆防治理论基本完善,为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4.
田鹏 《天津中医药》2004,21(3):187-187
中风病在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兆症状,当出现这些先兆症状时若不及时治疗,约80%患者将发生中风。笔者曾回访76名中风患者,其中70名在发病前曾经出现过先兆症状,但由于症状轻微或短暂而被忽视,贻误了预防中风病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中风”又名“卒中”,发病急而重,病后痊愈者很少,常遗留下严重的语言、智能、运动等功能障碍,一旦中风,轻者瘫废,重者猝死。《医门法律·中风门》说:“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因此,对中风病应重在预防。古人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风病,发病虽急,但其形成与发生是其始甚微,其成也甚微,中间有一个较长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该说它是可以早期发现而事先预防的。1中风先兆,必须认识要预防中风首先要认识它的先兆症状,中风的病机从标来说,可因于气、火、痰等,…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名最早见于两汉时期,而对中风症状描述最早的记载见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可见中风之病困扰我炎黄子孙几千年,历代医家虽不断充实对中风的认识及诊治,但中风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罹患中风,给社会和家庭都来了极大负担,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成为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 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或中风前驱症状,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颇相类似。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早有认识,历代医籍均有记载。西医直到七十年代才确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的重要先兆,在短暂性脑缺血第一次发作三年后约有1/3病人发生中风。近十年来,中风病的发病率有逐年  相似文献   

9.
1 对中风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状而言,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意外,在临床属常见多发病。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漫长历史过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中风”之病名,之后历代诸多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都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还记载有有关中风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对中风病历来众说纷纭,在治疗上也多种多样。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之所以称其中风,是因为本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发展快的临床特点,古代形容其发病之快犹如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意即其起病速度像暴风席卷大地那样的快,或像射出的飞箭中靶那样的急,确实因起病急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各类疾病当中,中风病是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类疾病,尤以中老年者为甚,所以对中风病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必要的。又因为有些中风病发病前有明显的中风先兆症状,故对中风病的预防也是可能的。同时,中风病人除依靠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小续命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因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对该方治疗中风也有不同的看法,导致该方在治疗中风方面的地位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过程。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试对此种分歧形成的原因作一分析,试图对小续命汤的作用和地位进行较为全面评价,以期使临证运行该方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何华 《中医研究》2007,20(9):4-6
痰浊和瘀血在中风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痰瘀与中风的关系,历代医家早有阐述。近年来,随着对中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痰瘀互阻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中风先兆病人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300240天津市建昌医院赵国文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风先兆是中风的先期阶段,治疗中风先兆对中风发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组对60例中风先兆病人进行针刺治疗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4.
<正>中风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篇中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之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专篇讨论中风,此中风已包括现代的脑血管疾病。针刺治疗中风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针灸医家根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制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相关报道,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意见。1历代医家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认识自《内经》始,医家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就有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研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章通过回顾中风外因和内因传统理论溯源,阐述现代研究对中风外风致中、痰瘀互阻、痰热腑实、瘀血阻滞、气机失调、火热内盛、气虚血瘀、毒损脑络、肝肾阴虚等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古今医家对中风病的不同观点认识。中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众多的病理因素。学习诸医家对中风病的观点认识,关注其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转化,能为更加深入的认识中风病因病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前多有先兆表现,俗称“小中风”,相当于西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是与中风病有着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有资料表明,一般在首次小中风发作后5年内约有1/3发生中风。此外,中风病亦存在着很高的复发率,有资料显示,中风病人在5年内有1/3可能性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也越高。因此,对于中风病来说,如何预防其发病及复发,即如何做好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已成为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医药在本方面的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加多年来有关临床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国成 《吉林中医药》2008,28(6):394-396
对历代医家在中风病理方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整理,包括中医有关脑的理论记载和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不同见解进行分析.随着时代不同,中医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加深对中风一病了解的同时,也从这一角度去探讨中医学发展的某些规律,为日后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风先兆属于中风发病的早期预兆,尽早开展中医干预性治疗对预防中风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近年来对中风先兆证的研究进展,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药与针灸治疗等层面,对文献中所描述的中风先兆证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未来临床中风病的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刘爱华教授吸收现代医学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融合古人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从痰瘀角度着眼,对古今众多医家的观点去伪存真,互相补充,逐渐对中风的中医发病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了中风气虚为本,痰瘀为标的观点,用之于临床,收益颇佳。  相似文献   

20.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此后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逐渐进行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证治理论。其中针灸因为操作简便、疗效独特,成为治疗中风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整理明清时期的针灸医籍文献,归纳了明清时期对中风病因病机、针灸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