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早在1893年Rcinbach首先报告1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嗣后,人们陆续发现许多实体肿瘤不仅可引致高嗜酸粒细胞血症(肿瘤相关性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简称TABE),而且肿瘤组织内也常常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肿瘤相关性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简称TATE)。多年来学者们对嗜酸粒细胞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一直关注不已,在病理生理机制、预后意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拟作一简述。一、嗜酸粒细胞及其抗肿瘤作用嗜酸粒细胞是颗粒白细胞的一种。人类成熟嗜酸粒细胞直径10-15μm,胞浆内约含200个折光性颗粒,可被伊红等酸性染料染成桔黄色。这些颗粒由富含精氨酸的碱性蛋白质组成,包括主要碱性蛋白质(Major Basic Protein,MBP)、阳离子蛋白质(ECP)、过氧化酶(EPO)等。肥大细胞、嗜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EL/HES患者,用筑巢式RT-PCR方法检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联合测序分析检测JAK2 V617F,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JAK2 V617F突变状态;PCR法检测TCRγ/重排.比较CEL与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结果 20例患者男:女为19:1,中位年龄33(20~57)岁.12例FIP1L1-PDGFRA检测阳性,测序证实FIP1L1断裂位点位于内含子10~12,PDGFRA断裂位点位于外显子12.1例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状态分析显示为杂合子突变.6例检出TCRγ基因重排,其中CEL 4例,HES 2例.CEL患者以呼吸道症状起病者多见,易合并循环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症状.CEL患者脾脏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HES(分别为92.5%和42.5%,P=0.031),发生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的比例亦高于后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粒细胞形态学异常更多见于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嗜酸性颗粒减少,嗜碱性颗粒增多及胞质空泡等.结论 ①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好发,以年轻人为主;②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易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检查对CEL与HES鉴别意义不大,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对CEL诊断有一定帮助;③部分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进一步研究其在HES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今后此类患者的诊断及开展新的靶向药物治疗;④部分CEL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TCRγ重排同时存在,二者在HES发病中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eosinophilicpneumonia)又称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eosinophilicsyndromes)或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 ,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 4型 :①单纯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或Loffler综合征 ;②慢性嗜酸性肺炎或迁延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 ;③热带型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④哮喘型嗜酸粒细胞肺浸润症或过敏性支气管曲菌病。各型常交叉重叠 ,临床上不易截然划分。本病四个类型有着共同的呼吸道症状 ,包括咳嗽、气短、胸闷和哮喘等。1 单纯型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 .1 特点 单纯型全身症状轻微 ,X…  相似文献   

5.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引起各种胃肠道症状的少见病,以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浸润全层为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44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标本,经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应用PDGFRα、PDGFRβ、FGFR1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 44例患者骨髓细胞经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3.64%(44例中6例),而应用FISH技术分析,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9.55%(44例中13例),其中7例(15.91%)伴有FIP1L1-PDGFRα(简称F/P)融合基因,3例(6.82%)PDGFRα基因重排,2例(4.55%)PDGFRβ基因异常,1例(2.27%)FGFR1基因重排.将患者分为PDGFRα、PDGFRβ或FGFR1基因重排阳性(13例)与阴性(31例)组,阳性组患者的皮肤、心血管、脾脏、肺脏等器官受累程度以及WBC、PLT、HGB等血液学指标与阴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表现较为突出,且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可见嗜酸粒细胞重度增高(绝对值>5×109/L)以及骨髓中出现幼稚嗜酸粒细胞(P值均<0.05).结论 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与FISH方法结合具有较高的异常克隆(特别是PDGFRα基因异常)检出率,有助于鉴别疾病的良、恶性本质,判断预后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Methods Karyoty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method and/or short-time culture of bone marrow cells for R-band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was performed using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break-apart probes. Results The clinical and hematological findings of 4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bnormal karyotypes were detected in 6 cases ( 13.64% ) with karyotyp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tection of abnormal clone was markedly increased to 29. 55% ( 13/44 ) with FISH techniques, including 7 cases with FIP1 L1-PDGFRα ( F/P,15.91% ), 3(6. 82% ) PDGFRα rearrangement, 2 (4. 55% ) aberrant PDGFRβ gene and 1 (2. 27% )FGFR1 rearrangement. Patients being PDGFRα, PDGFRβ or FGFR1 positive ( 13 cases) or negative (31 cases) showed predomin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The incidence of gut involvement, the absolute count of eosinophi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eosinophils in bone marrow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ositive patients (P < 0.05 ). Conclusions The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Karyotyping should be a routine approach to detect the abnormal clone in these diseases. Screening for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gene with FISH can provide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一种骨髓或外骨髓增殖的综合征。有持续的显著的嗜酸粒细胞增多(>1500个/mm~3)和脏器受累的表现。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以引起形形色色的组织功能障碍,包括心脏呈现缩窄性心内膜炎的改变,大多数病人肝脾肿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排除了寄生虫病、哮喘、结节性多动脉炎、药疹和某些恶性肿瘤等引起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情况以后,有些患者嗜酸粒细胞增多持续存在,原因不明。这些患者可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ph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患者血液中发现存在有一种嗜酸和嗜硷性颗粒的混合型粒细胞.为明确同时存在这二种颗粒,作者建立了一种能鉴别嗜酸、嗜硷性颗粒的复染法,即对嗜硷性颗粒特异的甲苯胺兰(Toluidine blue)染色和对嗜酸性颗粒特异的抗氰化物过氧化酶联合染色法.方法:将空气干燥的血片和髓片先浸入pH6.6冷福马尔丙铜液配制的10%甲苯胺兰染色液中20分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2分钟;再浸入含有pH7.4的0.067moL/L磷酸盐缓冲液50ml;3.3一二氨基联苯胺37.5mg;30g/L过氧化氢0.15mL;氰化钠19.6mg的混合液中,置室温下10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自然干躁后加Permount盖片镜检.嗜酸性颗粒染色呈绿黄色,嗜硷性颗粒染紫黑色.作者应用梅-姬氏复染法(Mag-Grunwald-Giemsa)首先在一例CGL未稍血片中发现存在嗜酸、嗜硷性颗  相似文献   

10.
检测哮喘患者泼尼松治疗前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 (EOS)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水平的变化 ,并和健康人群 ECP作比较 ,评价诱导痰液分析在哮喘气道炎症研究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哮喘发作期患者 38例 ,男 2 0例 ,女 18例 ;年龄 13~ 6 5岁 ,平均41.0岁 ;其中轻度 12例 ,中、重度 2 6例。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 ;6周内无用皮质激素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白内障及青光眼病史。患者均口服泼尼松 0 .5 mg· kg- 1· d- 1 ,疗程 6日。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人 2 5例 ,男 13例 ,女12例 ;年龄 15~ 6 3岁 ,平均 39…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尿症据称是诊断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一个有用指标。然而,利用Wright染色法来识别嗜酸细胞尿症在技术上有一定因难,为此,本文作者采用了Hansel染色法来检查尿沉渣。尿中的嗜酸细胞与Wright染料的结合是变异很大的,若用Hansel染色法,则很易通过出现鲜红色的颗粒而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2.
1936年Loffler首次报道纤维壁性心内膜炎伴嗜酸粒细胞 (EC)增多的病例。EC临床表现极复杂 ,诊断有一定困难 ,而治疗和预后又因病因的不同而不一。作者自1990年以来观察了38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病人的预后 ,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25例 ,女13例 ;年龄15~78岁 ,平均49岁。寄生虫病9例 (其中钩虫病3例 ,华支睾吸虫病2例 ,肺吸虫病4例 ) ,肺癌5例 ,胸膜间皮瘤1例 ,子宫腺癌1例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7例 ,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症5例 ,药物过敏1例 ,结核病2例 ,特发性气胸1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白塞氏病1例。高嗜…  相似文献   

13.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种少见的异质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尽管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常引起心脏等多脏器严重损害,死亡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鉴于最近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的最新认识,产生了新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这不仅可以规范治疗,也可以预测脏器损害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材 《新医学》1998,29(7):344-345
当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0.04或其绝对值超过0.4×109/L时,则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本症临床较常见,但并非独立疾病。临床上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3组:①轻度增多: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109/L,分类在0.15以下;②中度增多:...  相似文献   

15.
16.
一、病例女,6岁,患者无任何不适,只因患儿母亲发现患者内裤常有黑褐色污物而就诊.体检无异常.  相似文献   

17.
一、病例 女 ,6岁 ,患者无任何不适 ,只因患儿母亲发现患者内裤常有黑褐色污物而就诊。体检无异常。二、尿液检查 尿液淡黄色 ,清晰 ,CLINITEK1 0 0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 :GLU阴性 ,BIL 阴性 ,KET阴性 ,SG1 .0 2 0 ,p H6.0 ,PRO阴性 ,URO0 .2EU/d L,NIT阴性 ,LEU阴性。尿液暴露于空气中2 4 h变为淡红褐色 ,并随时间延长色泽加深。碱性试验 :尿液加入 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褐色反应。还原物质试验 :尿液中加入班氏试剂呈黑褐色反应。硝酸银试验 :尿液加入饱和硝酸银水溶液 (用氨溶解 )变为浅黑色。三氯化铁试验 ,尿液加入…  相似文献   

1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n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由于嗜酸粒细胞在消化道组织中浸润,释放细胞毒性蛋白导致胃肠组织损坏而引起的疾病。现将我院1982年1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1例EG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9~64岁,平均44·3岁。病程5天~3个月。1·2临床表现11例均有腹痛、腹泻、腹部压痛,恶心、呕吐及腹泻各2例,柏油便、躯干红色斑疹、哮喘、发热各1例。11例血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肝功能正常,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9例,6例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均未见异常,11例尿、粪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 患者女,70岁,因"间断咳喘、喉间哮鸣15年,加重伴浮肿20 d,于2009年5月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患者于15年前受凉后突然出现咳嗽、喘憋、喉间哮鸣,于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治疗,考虑"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予以中药口服治疗,症状得到部分缓解.同年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于某医院就诊,使用激素静脉及口服序贯治疗,症状再次得到基本控制.之后14年内间断在多家医院治疗,病重时住院,平均每年住院2~3次,并持续使用激素治疗(具体用量不详).2008年1月及8月先后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在2家三甲医院住院,住院期间查肺功能:通气功能重度阻塞障碍,弥散功能大致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激素、抗炎平喘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长期予舒利迭250μg吸入治疗,同时辅以口服中药治疗,病情控制尚可.本次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喘加重,胸闷,伴双下肢及双眼睑浮肿,周身乏力.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 患者女,70岁,因"间断咳喘、喉间哮鸣15年,加重伴浮肿20 d,于2009年5月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患者于15年前受凉后突然出现咳嗽、喘憋、喉间哮鸣,于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治疗,考虑"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予以中药口服治疗,症状得到部分缓解.同年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于某医院就诊,使用激素静脉及口服序贯治疗,症状再次得到基本控制.之后14年内间断在多家医院治疗,病重时住院,平均每年住院2~3次,并持续使用激素治疗(具体用量不详).2008年1月及8月先后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在2家三甲医院住院,住院期间查肺功能:通气功能重度阻塞障碍,弥散功能大致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激素、抗炎平喘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长期予舒利迭250μg吸入治疗,同时辅以口服中药治疗,病情控制尚可.本次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喘加重,胸闷,伴双下肢及双眼睑浮肿,周身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