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及抗共同刺激分子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者,C57BL/6糖尿病小鼠为受者,进行同种胰岛细胞移植。将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ICOS组:移植后1、3、5d腹腔内注射ICOSmAb 100μg/kg;CTLA4组:移植后0、2、4d腹腔内注射CTLA-4Ig50μg/kg;联合阻断组:移植后腹腔注射CTLA-4Ig和ICOSmAb,用法同CTLA4组和ICOS组;对照组:单纯胰岛移植,不注射CTLA-4Ig和ICOSmAb。观察术后移植物存活时间和移植胰岛的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移植胰岛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结果联合阻断组的小鼠移植胰岛存活时间较其它3组明显延长,移植胰岛的细胞形态经光镜检查接近正常。联合阻断组与其它3组比较,IL-2mRNA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1d,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上调不明显。结论应用CTLA-4Ig和ICOSmAb联合阻断CD28和共同刺激分子ICOS,可以明显的抑制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的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供者为F344大鼠,受者为经链尿佐菌素诱导为糖尿病模型的Lewis大鼠,受者移植后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为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应用CTLA4-Ig200μg;C组:应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200μg;D组: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各200μg。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d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术后1、4、7、10d分别取各组的移植胰腺,进行常规病理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移植物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术后第1、4、7、10d取受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术后第4d取移植胰计数CD4^+CD25^+T细胞。结果病理检测显示:与A组相比,B、C组排斥反应明显减弱,D组几乎未发生排斥反应;B、C、D组IL-2的表达高峰延迟,且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组又较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D组IFN-γ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D组与B、C组的差异不显著;B、C组IL-4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较A、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与A组差异不显著;B、C、D组CD3^+、CD4^+和CD8^+T细胞数均相对减少,CD4^+CD25^+T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组比较,D组的差异最为显著。结论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大鼠胰腺移植后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偏移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多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抗CD3单抗和供鼠骨髓细胞输注对小鼠皮肤移植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CD3单抗和供鼠骨髓细胞输注对小鼠皮肤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 从供鼠C57BL/6中分离提取骨髓细胞液,移植术后注入受鼠BALB/C中,观察对异基因皮肤移植存活的影响。结果 骨髓组移植皮肤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5.6d,抗CD3单抗组为10.1d,正常对照组为7.7d。结论 在免疫抑制下,供鼠骨髓输注可促进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CD_3~ 细胞数量的监测指导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的用量。方法 提取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加入三荧光和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_3/CD_4/CD_8,CD_3/CD(16 56),CD_3/HLA-DR,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术后一周内CD_3~ ,CD_4~ ,CD_8~ T细胞,活化T细胞[CD_3~ /CD_(16 56,CD_3~ /HLA-DR~ ],静止性T细胞[CD_3~ /CD_(16 56)~-,CD_3~ /HLA-DA~-明显下降,一周后除CD_~ 细胞比术前升高外,均恢复至术前水平;CD_4/CD_8比值持续呈低水平;B细胞(CD_3~-/HLA-DR~ )术后一周内升高,第10天逐渐下降至比术前略高水平;NK细胞(CD_3~-/CD_(16 56)~ )术后1天内显著升高,但第二天直线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结论 两例异体手移植中的ATG剂量(2mg/kg/d)较为适宜,其CD_3~ 细胞数量的监控范围为0.1×10~9~0.4×10~9∧。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有助于判断移植手的存活和诊断排斥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对移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我们观察了抗小鼠Thy-1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体外的细胞毒作用及体内对小鼠同种皮肤移植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该McAb体外能杀伤小鼠胸腺细胞;体内注射可显著延长同种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组织学观察可抑制淋巴细胞浸润。为临床应用抗人T细胞McAb延长异体皮肤移植存活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鼠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抗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CD28共刺激信号对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环孢素A(CsA)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给予抗CD3单克隆抗体(抗CD3mAb)单刺激或抗CD3mAb+抗CDW28单克隆抗体(抗CD28mAb)共刺激培养;加或不加入CsA。于培养后6h和24h收集细胞。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β-Actin、CD40L、bcl-xL、TGF-β1、F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的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薛刚  姚榛祥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36-636,I036
1971年Folkman[1] 提出了“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的生成”这一假说。至今 ,对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研究均证实了该观点[2 4 ] 。本研究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 :48例甲状腺癌标本取自我院普外科 1986年~ 1999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其中男 10例 ,女 38例 ;年龄 12~ 73岁 ,平均 42 2岁 ;肿瘤长径 0 5 0~ 7 0 0cm ,平均 3 6 8cm ;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2 7例 ,滤泡状癌 (FTC) 9例 ,髓样癌 (MTC) 12例。另取…  相似文献   

11.
抗CD25单克隆抗体对肾移植受者末梢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CD2 5单克隆抗体 (舒莱 )对肾移植受者末梢血活化T细胞的抑制作用。 方法  4 6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舒莱治疗组 ( 2 3例 )和对照组 ( 2 3例 )。免疫抑制剂方案为新山地明胶囊 (Neoral)、硫唑嘌呤 (Aza)和泼尼松 (Pred) ,舒莱治疗组术前 2h和术后 4d各静脉滴注舒莱 2 0mg。应用流式细胞仪对 4 6例受者手术前后末梢血中不同表型淋巴细胞进行连续动态观察。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舒莱组活化T细胞 (CD 2 5)在用药后 2 4h明显下降 ,从用药前的 ( 17.0 0± 3.70 ) %降至 ( 3.30± 2 .4 3) % ,1周后降至 ( 2 .5 2± 1.0 9) % ,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呈低水平表达 (P <0 .0 1) ;淋巴细胞总数和T细胞 (CD 3 CD-19)总数无明显变化 ;B淋巴细胞 (CD-3 CD 19)、NK细胞 (CD-3 CD 16CD 56)和非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 (CD 3 CD 16CD 56)未见明显升高。 结论 舒莱对活化T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机理为克隆封闭而非杀伤或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移植患者术后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采用ELISA的方法动态检测2例同种异体手移植患者血清中IL-2,IL-10,IFN-γ,TNF-α水平。结果 术后IL-2,IFN-γ,TNF-α血清水平术后lw内明显降低,lw后恢复至术前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IL-10在术后lw内明显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5个月后又中度升高。结论 同种手移植术后细胞因子谱系由Th_1向Th_2的转换提示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十分有效,利于移植物的存活。同种异体手移植后患者无明显的排斥反应与临床观察相符,提示细胞因子的监测有助于同种异体手移植预后的判断和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测定外周血CD3/HLA-DR及CD3/CD(16+56)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CD3/HLA-DR及CD3/CD(16+56)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CD(16+56)、CD3/HLADR,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术前患者的CD+3/CD+(16+56)、CD-3/CD+(16+56)及CD-3/HLADR+高于健康人,而CD+3/CD-(16+56)和CD+3/HLADR-低于健康人;术后3天肾功能稳定者的全部淋巴细胞亚群下降,尤以CD+3/CD+(16+56)为著;术后排斥者的CD-3/CD+(16+56)、CD+3/CD+(16+56)、CD-3/HLADR+及CD+3/HLADR+较稳定者显著升高,而急性肾小管坏死者的上述4个指标异常增高,是排斥组的2倍。结论术后动态测定CD3/HLADR和CD3/CD(16+56)有助于急性排斥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及时治疗和抗排斥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移植患者术后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的方法动态检测2例同种异体手移植患者血清中IL-2,IL-10,IFN-γ.TNF-α血清水平后术后1w内明显降低,1w后恢复至术前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IL-10在术后1w内明显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5个月后又中度升高。结论:同种手移植术后细胞因子诸系由Th1向Th2的转换提示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十分有效,利于移植物的存活。同种异体手移植后患者无明显排斥反应与临床观察相符,提示细胞因子的监测有助于同种异体手移植预后的判断和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38例次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8年4月至1993年3月,在尸体肾移植475例次中,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36例次,发生率为28.6%,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逆转率为70.6%,单克隆抗体OKT治疗逆转率为83.9%,其中进口OKT3逆转率达92.3%,本文对其治疗方法作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OKT3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制做并判定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对脓毒症治疗是否有效。方法 以Ecoli J5,S,minnesota Ra,Re之LPS制备单抗M2B,CLP大鼠或大肠杆菌一次不射小鼠伤前给于M2B。结果 M2B未能改善基细菌攻击小鼠的存活。M2B有效提高CLP大鼠存活并减低血内毒素水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保持较高组织ATP与GS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单克隆抗体(CD80mAb)在协同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4E5杂交瘤细胞株BABIMC小鼠腹腔注射,抽取腹水,分离纯化后获得CD80mAb;分离供体大鼠骨髓来源DC细胞前体,经GM—CSF、IL-4体外刺激后。再加入IL-10共培养,鉴定为imDC;移植前7d,将2×10^6imDC经静脉途径注射至受体体内,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CD80mAb5mg连续14d。结果 四组受体大鼠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7d、32.4d、50.2d、92.0d,实验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后7dCD80mAb+imDC组移植物形态尚完整,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移植后7dCD80mAb+imDC组供受体间呈低反应性。结论 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mAb能够协同imDC诱导受体T细胞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36例次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8年4月至1993年3月,在尸体肾移植475例次中,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36例次,发生率为28.6%。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逆转率为70.6%。单克隆抗体OKT治疗逆转率为83.9%,其中进口OKT3逆转率达92.3%。本文对其治疗方法作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