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颅脑创伤病人的脑氧代谢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创伤后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一系列代谢紊乱,这些代谢紊乱可以造成继发性脑损害,多数学者认为造成继发性脑损害最重要的病因是脑组织的氧代谢异常[1].本文就颅脑创伤病人的脑氧代谢监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尹康 《浙江创伤外科》2006,11(6):550-551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对于颅脑损伤能减少继发性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交改善预后,本文探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硫酸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各处损伤的10%~20%,仅次于四肢伤而居第2位,其死亡率却居首位.继发性脑损害是颅脑损伤引起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组织中镁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生理、生化状态,并参与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发现,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中镁含量常出现下降.已有动物实验表明早期应用镁剂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共计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硫酸镁治疗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对中枢神经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病理过程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内源性自身破坏性化学物质或炎性介质的合成,以及内源性保护性或营养因子的改变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总结了针对上述各种变化,采用药理干预治疗继发性脑损害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5.
近年对中枢神经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病理过程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内源性自身破坏性化学物质或炎性介质的合成,以及内源性保护性或营养因子的改变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总结了针对上述各种变化,采用药理干预治疗继发性脑损害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 2 8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右侧基底节区和双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各 3例 ,左侧额顶叶大片低密度影 5例 ,右侧额顶叶大片低密度影 4例 ,右基底节区及左额顶叶多发性低密度影 6例 ,右额顶深部蜂窝状低密度影 3例 ,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 2例 ,桥脑类圆形低密度影 2例 ,死亡 8例 ,占 2 8.6% ,重残 3例 ,占 10 .7% ,轻残 6例 ,占2 1.4% ,好转 11例 ,占 3 9.3 %。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病理变化过程 ,与高颅压、高血粘度、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术中操作、低血压、低钠血症、脑积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提高对以上危险因素的认识 ,适时把握其发生规律 ,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损害,包括脑出血、脑缺血、脑水肿,都是影响颅脑外伤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复习文献,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损害的发病率、发生机制、早期诊断方法、治疗和预后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利多卡因抑制脑外伤继发性脑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制脑外伤继发性脑损害的方法。方法 对53例脑外伤病人中25例持续应用利多卡因7d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利多卡因(治疗组)的25例血中儿茶酚胺,肌酐,血糖以及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甘露醇和速尿的用量,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死亡植物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利多卡因能抑制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道志  陶君  邢元丽 《中国骨伤》2009,22(8):626-627
低钠血症是急性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加重神经细胞水肿,并造成继发性脑损害,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我们从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36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84-784
《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是由张延平等几位专家总结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经验编写而成,突出了现代临床诊疗的特征。尤其是借助先进的特殊检查在动态下准确判断伤情,对颅脑创伤的近期、远期病理及生理的认识,对特重型及重型脑损伤、脑干损伤、广泛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继发性脑损害的预后评价等内容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介绍了许多新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辅助导向锥孔治疗颅内血肿及多发性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引发的继发性脑损害如缺血、缺氧、脑水肿等共同造成颅高压,进而导致脑疝,是致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1].我科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梗塞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6%。外伤性脑梗塞属颅脑外伤的继发性损害.是颅脑损伤后微循环障碍和血管损伤造成的缺血和脑梗塞.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对本院1997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46例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钛网修补颅骨缺损16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颅手术时,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因脑肿胀或其他原因,有时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来挽救病人的生命,造成的颅骨缺损多需二期手术进行修补。颅骨缺损直径大于3cm者即需行颅骨修补。尽早行颅骨修补可终止或逆转颅骨缺损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笔者于2001年3月-2004年5月应用钛网修补颅骨缺损1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实质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在脑损害后的功能修复中起首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脑细胞和脑微血管两方面,对年来来在缺血、缺氧及损伤等因素导致脑损害时AR的变化,AR在神经脶伤后功能修复中的作用,病理情况下作用机理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对AR在神经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高渗盐液在伴有失血性休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创伤后发生的脑缺氧造成继发性脑损伤,低血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渗盐液(HS)复苏Q0快速纠正颅脑损伤者的低血压状态,同时能降低颅内压(ICP),改善脑血流状况,从而减少复苏所需的液体量和减轻继发脑损害的程度,提高此类病人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膜下水瘤(Traumatic SubduralHydroma),是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是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1.16%,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左右。其脑受压出现较颅内血肿缓慢,近年来我们采用单孔引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可并发多种继发脑损害.术后若并发大面积脑梗塞,则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本文就2000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全身及头部降温对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脑水肿、脑肿胀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继发性损害,而由此引起的颅内压(ICP)增高则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针对创伤性水肿、脑肿胀采取有力措施,将ICP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是提高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对伴有发热的颅脑损伤病人给予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后却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国外新近研究成果也表明亚低温(28~35℃)除具有脑保护作用外,还能显著降低颅内压,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但全身及头部降温对颅内压增高的降压作用如何,何种温度作用最明显,迄今仍缺乏…  相似文献   

19.
中枢多巴胺受体与脑损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枢多巴胺受体在维持正常脑功能和在脑损害后的功能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和药物毒性脑损害后的多巴胺受体发生显著变化,并与脑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对中枢多巴胺受体的分布,分型,结构,功能以及对脑损害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程度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01—2018-01间长葛市华健医院收治的40例颅脑损伤患者。均在伤后6 h内收住入院。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的18例患者作为轻型组,GCS评分3~8分的22例患者作为重型组。入院后即时采血检测血糖。分析GCS评分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血糖水平越高,而且越易导致继发性脑损害。故临床上应重视对颅脑损伤患者血糖的控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