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爱萍 《河北中医》2007,29(4):345-346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研究这2种学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点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简而言  相似文献   

2.
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代谢,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中医辨证论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首先就脾胃学说在中医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耳鼻喉科等各科中的应用进行概述,认为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脾胃功能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影响。其次就脾胃学说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拓展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黄帝内经》里面,存在着"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长期并存,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脾不主时"的理论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进行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该学说对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脾胃论》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的正常代谢,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病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脾胃学说应用不仅体现在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中医各科临床中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胃学说在中医各科的应用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胃升降与眼病关系于佩珍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是脾胃学说的理论核心,是中医学气机升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是一完整的统一体,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与否与眼科生理、病理有密切的联系,在眼科临床辨证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脾胃升降与眼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气机...  相似文献   

7.
肺胃同治、心胃同治、心脑同治和痰瘀同治之法,无不体现脾胃在承制系统中扮演着机体自平衡的重要角色。脾胃为何处于平衡的核心地位,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脾胃处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二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研究发现,阴阳学说是辨证思维的基础,辨证施治契合中药四气,而五行学说下的整体观念,由此而衍生的升降施治内容恰好与中药五味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脾胃的不同借代称谓,如以脾胃所居部位而派生的"中焦"、由脾胃功能所引申的"后天之本"、由脾胃所合经络而言之"足太阴阳明"以及据运气学说而产生的"戊(土)己(土)"等,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和文化内核,丰富了脾胃学说的研究内容。故对脾胃借代称谓的考释既有助于构建系统的中医学脾胃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新时期脾藏象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升降理论渊源于《内经》。脾胃升降学说是后世医家根据《内经》有关理论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主要是生命物质在生命器官中的气化运动。但是,气化运动必具一定的运动形式,并有其规律性,亦有核心。然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掌握这一规律,对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失调,特别是对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说明治疗方法和药物性能,对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传承,传承的关键是理论创新,总结、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张小萍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提出了脾胃气化学说,该学说主要阐述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脾胃病的临床诊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31-834
文章梳理了针刀代表性文献及著作,对针刀医学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目前的针刀医学理论既包含现代医学理论,又吸纳传统医学理论,主要以朱氏四大基础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作者在针刀医学理论视角下从针具、刺法、经筋三方面,分析整理了《内经》中与针刀相关的理论,发现针刀理论与《内经》针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可互相诠释。针刀理论是源于传统针灸理论的,两者并非泾渭分明,在新的视角下解读传统针灸理论,可以丰富传统针灸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2.
浅谈气一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昌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9,29(5):431-433
"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论"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蕴含着丰富的体质学说内容,揭示了中医体质学说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规律和重要意义,尤其是能结合辨证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4-1346
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和康复的理论。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而其实更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本文应用现代解剖学论点,阐述经筋理论中的软组织损伤,并且总结了目前应用经筋理论进行的有效治疗方法。对祖国医学“经筋理论”做一概括。  相似文献   

18.
天癸状态论     
天癸的确切内涵一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争论点。笔者客观批判了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他们都在论述中或多或少犯了错误。通过论证天癸研究中实体论的谬误,并回归中医原本思维,结合《内经》原文,指出天癸是人体具备生殖功能及相关功能而出现的相应生理生命现象的一种综合状态。同时强调天癸并非只与生殖相关。天癸状态论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天癸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医其他方面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藏象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作为中医学的学科门类和概念术语来对待和使用,自然应该读为“藏(z劋ng)象学”而不能读作“(c偄ng)象学”。“藏”字曾经有过“臧”-“藏”-“月藏”-“脏”演变过程,无论写作“藏象”,还是“月藏”象”,甚或“臧象”,与“脏象”决对不会有着丝毫的差别。据藏象的源流、本义及内涵、外延,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当称“脏腑”而不应称“藏象”。  相似文献   

20.
丹田辨析     
耿良  吕静 《河南中医》2004,24(11):8-9
丹田学说是千余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养生、气功学、内家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内涵广博,影响深远。然正由于其内涵丰富,使初学者面对各种定义、各种解说不知所措,难识其真实面目。笔者不揣愚陋,试对丹田的定义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可使初学者有所启发,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