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浅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系统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40%,高于对照组的15%。两组治疗后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改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治疗后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行中医针药联合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基于针灸疗法行中药辨证治疗。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治疗前后行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量表检测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H-B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临床疗效更高(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实施中医针药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受损,促进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观察瑶医“盈亏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选取契合纳入标准的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隔天治疗1次,以10次作为1个疗程,且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H-B(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最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面瘫portmann评分、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 05),且治疗组均明显较对照组要高(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中,试验组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25/30)(P<0.05)。结论 瑶医“盈亏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奇特,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配以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药与放血疗法相结合;对照组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不同疗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配以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闪罐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温针组和针罐组,每组25例。温针组予以针刺风池、阳白透鱼腰、下关、地仓透颊车、颧髎、合谷治疗,其中颧髎用温针灸;针罐组在接受与温针组相同治疗的同时配合患侧闪罐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针罐组总有效率为92.0%,温针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闪罐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温针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从阳明论治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从阳明论治,分别从经筋、经络、脏腑指导临床选穴组方,并强调下针顺序和出针留针时间,选用四白、颧髎、地仓、迎香、中脘、天枢、足三里、健侧合谷腧穴进行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针刺,不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不讲究下针顺序。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从阳明论治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浅刺综合疗法治疗不同神经变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郁山  黄河  赵彩娇 《陕西中医》2009,30(11):1514-1516
目的:研究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判定浅刺综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治疗组44例,使用浅刺综合疗法,对照组23例,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病毒治疗。治疗3疗程后,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比治疗前后面神经损害程度,并统计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疗程内痊愈、显效、有效病例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程前后H-B分级的差值优于对照组(P<0.01);不完全神经变性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综合疗法能使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损害程度减轻,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陈旧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牵正复瘫汤及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评分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75%,对照组为4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优于单独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予针灸疗法,针药组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针灸组的81.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治疗后2~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组治疗后1~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可迅速缓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单纯西药治疗)、温针组(28例,患侧面部温针灸)、电针组(28例,电针疗法)和闪罐组(28例,针刺后加闪罐),疗程4周。比较各组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和治愈时间。  结果:①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6.4%,电针组为85.7%,闪罐组为85.7%,均高于对照组75%(P<0.05);温针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和闪罐组(P<0.05)。②治疗后,4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针灸治疗3个组H-B功能评价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组优于电针组和闪罐组(P<0.05)。③3个针灸治疗组患者痊愈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温针组短于电针组和闪罐组(P<0.05)。  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其中温针疗法在恢复面神经功能和治愈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赵氏雷火灸联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取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良Portmann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以及改良Portmann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赵氏雷火灸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76例,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并观察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分改变差值。结果治疗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分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较西医治疗快速,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灸疗法治疗风寒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40例病程在4~30 d的早、中期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灸合并针刺组(简称治疗1组)20例和单纯针刺组(简称对照1组)20例。后期病程在30 d以上的40例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灸合并针刺组(简称治疗2组)20例和单纯针刺组(简称对照2组)20例。治疗组针灸并用,对照组只用针法治疗。对照组取四白、翳风、合谷、颊车、太阳、迎香、阳白、攒竹等穴。治疗组取穴与对照组相同,予运动灸疗法。观察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3期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灸治疗各期风寒性周围性面瘫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理论,观察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基础上在双下肢根据患者的人迎、寸口脉大小选择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等穴,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在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来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可以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60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分别采用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H-B 分级以及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针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磙)针治疗的痊愈率和愈显率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在提高面神经功能、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也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论:(磙)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其整体疗效好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H-B分级以及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针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针治疗的痊愈率和愈显率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在提高面神经功能、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也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论: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其整体疗效好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印堂、攒竹、阳白、颧髎、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健侧)、太阳、足三里(双侧)、水沟、迎香、翳风、鱼腰、丝竹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调背振阳针刺(通过“审、循、按”在背部寻找异常部位或阳性反应点予以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两组除周日休息1次,余均每天治疗1次,疗程15d。主要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分级量表、杨氏分级量表、面神经肌电图予以对比分析,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H-B分级、杨氏分级、面神经肌电图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面神经麻痹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面神经肌电图上治疗组在改善潜伏期延长时限方面也优胜对照组(P<0.05),在改善波幅降低程度方面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 调背振阳针刺有助于周围性面瘫康复,能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恢复受损的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