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原因,这些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多巴胺系统,引起临床特点不尽相同的帕金森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已证实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 VP)可由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下称腔梗 )引起。现对 1 982~ 2 0 0 0年住院或门诊随访 5 0例 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 V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指导临床治疗。1 资料与方法本组 5 0例 VP患者均符合户村则昭提出的 VP诊断标准[1] ,并经脑 CT或 MRI检查证实。男 41例女 9例 ,年龄 5 4~ 83岁 ,平均 68.3± 5 .8岁。设计表格将临床资料分为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初始症状、临床体征、影像学改变等归纳统计 ,建立数据库 ,做回顾性分析 ;并对发病年龄 (开始出现 PD症状时 )、确诊时间、病程、…  相似文献   

3.
药物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原因,这些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多巴胺系统。引起临床特点不尽相同的帕金森综合征,认清这些原因药物并掌握其发生机制,有助于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 ,19岁 ,汉族 ,工人。因“皮疹、反复发热 6个月 ,运动迟缓、情感淡漠 4个月”入院。入院前 6个月出现皮肤红斑 ,主要集中于双侧面部、肘部及手掌 ,伴发热 (未测体温 ) ,4个月前再次出现发热 ,体温 39 0~ 4 0 5℃ ,渐渐出现反应迟钝 ,运动迟缓 ,肢体僵硬 ,情感淡漠 ,面无表情。 2个月前出现四肢关节肌肉疼痛 ,1个月前出现右手持筷抖动 ,走路摇晃、拖步 ,言语重复 ,发热 ,体温 39~ 4 0℃ ,抽搐 4次 ,有舌咬伤。入院前 2 0d行颅脑CT示基底节区对称低密度灶 ,核磁共振成像示双侧基底节 (豆状核、壳核、尾状核 )呈对称大片状长T1、长…  相似文献   

5.
吉中国  范璞 《山东医药》2009,49(31):104-105
帕金森病(PD)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为本质的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而帕金森氏综合征作为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是各种原因(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以及遗传变性等)造成的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退行性变以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下降(或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退行性变)为基础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 arparkinsonism,VP)是由于脑血管因素引起的具有典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和尸检病例的增多,现已被肯定。现将我们确诊的38例VP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相似,但临床处理完全不同,特别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正确认识本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127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人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抗帕颗粒联合美多巴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抗帕颗粒联合美多巴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32例血管性帕金森患者同时应用抗帕颗粒及美多巴 ,于治疗前、治疗后半月、1月、3月给予UPDRS评分。  结果  加用抗帕颗粒后美多巴用量减少 1/2以上 ,副作用发生率下降 ,症状减轻 ,治疗后 3月UPDR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 (P <0 0 1)。  结论  抗帕颗粒联合美多巴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能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 ,降低美多巴用量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脑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人,且均做头颅CT检查。结果:(1)均有引起脑血管相关疾病史。(2)头颅CT均表现有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结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直接病因是基底节区缺血性病变。对于有脑血管病史病人,出现小碎步态,肌强直,结合头颅CT影像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0.
金纳多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察金纳多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2年3月-2005年5月收治的60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金纳多组(治疗组)和血塞通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并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评价金纳多在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纳多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因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与帕金森氏病(PD)不同,故本文主要探讨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从病史、症状、体征分析,并经颅脑CT和/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6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系中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病史,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尾状核、苍白球、内囊、壳核、中脑等基底节区和/或额叶白质小灶性病变多见。早期应用脑保护剂,活血化淤药物及血小板抑制剂可改善症状,而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结论根据病情及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嗅觉功能的差异,探讨嗅觉检查在鉴别PD和VP中的意义。方法 PD患者39例(PD组)、VP患者25例(VP组)、健康人群40例(对照组),采用"五味试嗅液测试法"检测各组嗅觉察觉阈和嗅觉识别阈,分析嗅觉功能检查对PD和VP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D组嗅觉察觉阈、识别阈均明显高于VP组及对照组,P均<0.05;PD组未开始抗PD治疗者嗅觉察觉阈、识别阈与开始抗PD治疗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嗅觉功能检查鉴别PD、V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和94.3%。结论 PD患者嗅觉功能明显减退,嗅觉功能检查有助于PD和V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在临床上是否存在 ,以往一直有争论。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合VP患者的临床和尸检病理结果 ,人们对其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从而肯定了VP的存在。我们对VP的病理、影像与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美多巴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美多巴与中医辨证联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中草药联合美多巴,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中草药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 5 0例VP及 118例帕金森病 (PD)住院或长期门诊随访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归纳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并与 31例帕金森病合并脑梗死 (PDCI)者对照。结果 VP发病年龄大于PD ;多伴长期高血压 ;以肌强直 少动起病者多见 ;临床上以对称性铅管样肌强直 少动为主 ,静止性震颤少见 ;可伴锥体束损害表现和智能障碍、尿失禁。PD和PDCI多以震颤起病 ;常有静止性震颤 ;非对称齿轮样肌强直多见。VP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发基底节 (72 % )、脑室周围腔梗 (5 2 % ) ,且双侧多见 ,分别占相应部位的 6 9%和 73%。结论 VP发病与长期高血压有关 ;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梗是导致VP的主要原因 ;VP临床表现不同于PD或PDCI;出现PD表现后 ,及时MRI或CT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4.3%;实验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红蛋白(Hb)、血清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等营养学指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1.4%;实验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减少并发症,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应在临床治疗中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重视药物性肝病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姚光弼 《肝脏》2001,6(1):1-1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早已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但在实际工作中 ,药物性肝病往往被忽略或误诊。据报道 ,在诊断为“肝炎”的病人中 ,约1 0 %~ 2 0 %为药物性肝病 ,在老年病人中此比例可更高。这是因为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的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和血管病变等。另一方面是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不足 ,当病人发现血清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 (ALP)或γ 谷氨酰转肽酶(γ GT)增高时 ,如血清病毒标志阴性 ,往往被诊断为非甲~非戊型肝炎 ,或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 ,而忽视了曾有服药的病史。特别在慢性乙…  相似文献   

18.
氟桂利嗪作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在治疗眩晕、缺血性脑血管病、偏头痛、耳鸣及抗癫痫辅助治疗方面有一定效果,并且价格廉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20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有比较多且较严重的锥体外系副作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但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现将近1年来诊断为氟桂利嗪所致DIP 2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3d就诊。帕金森综合征病史4年,左侧肢体震颤,左上肢较重,震颤节律齐。临床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心悸原因待查。心电图(图1)示:P波不清,有间隔相等、大小形态基本相同的锯齿波,其间存在等电位线,在Ⅱ以外的肢体导联最为清楚,频率为300次/min,R-R 间期不等。仔细观察Ⅱ发现QRS波群前有P波存在,P-R间期140ms,P2~P3为基本心动周期,频率125次/min,ⅡP1、P4、P7提前出现且倒置,P′-R间期130ms,代偿间歇不完全。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报道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帕金森综合征病例,分析其与单一疾病起病的区别,提高了对少见病合并疾病的认识及临床思维的敏锐度及辨证性。并进一步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叠加综合征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分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