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30例心房纤颤伴长R ̄R间期,对病因、诱因、预后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认为它是估计房颤时房室传导功能的参考标准,并常常是洋地黄过量及抗心率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引起。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时 ,由于房室结的干扰作用使RR间距绝对不整 ,当RR间距≥ 1.5s时称之为长RR间距。是否能将此作为心房纤颤伴Ⅱ°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依据关系到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指导治疗 ,本文就此作一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采集我院 1999年 5月~ 2 0 0 2年 5月期间经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诊断的心房纤颤伴长RR间距者 5 5例 ,其中男 34例 (6 1.8% ) ,女 2 1例 (38.2 % ) ,年龄 33~ 78岁 ,平均 6 2 .6岁。1.2 方法 采用国产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三通道磁卡型 2 4h全信息记录仪 ,模拟MV1,MV5,MaNF导联记录 ,分析由电脑处理后人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伴动态心电图R-R间距延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阵发性房颤伴长R-R间距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转归.结果本组60例患者总共发生R-R间距延长72115次,其中夜眠期间发生率(69.6%)显著高于日间发生率(30.4%)(P<0.01);平均心室率较快者(>70次/分)发生率(67.9%)显著高于心室率较慢(≤70次/分)者(32.1%)(P<0.01);本组R-R间距最长及发生率最高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访中死亡9例,其中死于急性心梗4例,死于恶性肿瘤3例,心源性猝死2例.余预后良好.结论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夜眠期间及平均心室率较快者伴R-R间距延长发生率较高,故在转复窦律后应密切随访,谨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R-R间距延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瑞玲 《农垦医学》2001,23(4):253-254
心房纤颤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有人以心房纤颤时出现长的R R间期 ,其时限超过1 .2s或 1 .5s作为心房纤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条件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原因是这些病例的绝大多数 ,在转为窦性心律时 ,并不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本文分析房颤的心电图 ,以探讨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条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分析建院以来所记录到的所有心房纤颤心电图 ,部分为阵发性 ,其中发现 1 2例病人恢复窦性心律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包括Ⅰ度 7例 ,Ⅱ度 1型 4例 ,Ⅱ度 2型 1例。 1 2例心房纤颤病人中 ,女性 9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43名患有心房纤颤伴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结果80例次服用洋地黄药物者,其中44例停用药物后长RR间期缩短或长RR间期消失,20例停用药物后长RR间期仍存在且≥1.50秒,16例未用洋地黄药物,5例用异搏定复律后,3例无房室阻滞2例有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6.
李保国  任琳  朱晓临 《当代医学》2010,16(12):62-6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伴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收治的62例心房纤颤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2例中28例死亡,均为大面积脑梗死,存活34例。结论心房纤颤患者易伴发脑梗死,但并非都是心源性脑栓塞,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是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上,固有P波消失,而代之以大小、形态、速率均多变的快速振动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则心室率多不规则,通常速率较快。迄今为止,其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临床问题,据西方国家统计,其发病率(美国ATRIL study,2001)可高达0.9%,影响近百分之一的人群。许多病因可导致房颤,其中有6个独立因素,分别为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以及心肌梗死,其他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酗酒等,尽管房颤本身并不危急病人生命,但可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较高的致残率,因此总结如何防治房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发生350~600次/分不规则的冲动,使心房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有效收缩。而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下传。引起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常常在120~180次/分之间。导致心室的排血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报告20例心房纤颤伴交界性逸搏,并讨论了其病因、诱因和预后。认为,它是估计房颤时房室传导功能的参考指标,并常常是洋地黄过量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的警号。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AF)在老年人的心律失常中最常见,文献报导占第二位[1],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本文对5年来收住院AF患者6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42例慢性房颤病人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中,动态心电图检出心率及长R-R间期情况,探讨,长R-R间期临床意义及房颤中诊断Ⅱ°房室传阻滞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春和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29-329
本文对100例心房纤颤(A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Af的病因分布特点与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本文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010例心电图中,215例心房纤颤的病因与合并其它心律失常的情况。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121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52.6岁(12~93岁),快速型心房纤颤99例,缓慢型心房纤颤116例。  相似文献   

15.
16.
心房纤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华  施荣杰 《医学综述》2001,7(3):150-151
心房纤颤 (atrial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国外报道在 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 0 2 %~0 3 % ,且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 ,60~ 90岁年龄组 ,AF发病率为 5 %~ 9% [1 ] 。在国内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AF机制的研究虽已进一步深入 ,但尚无定论。AF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发生AF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 ,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学治疗关注的焦点。1 AF的分类AF的分类对采取的治疗对策有极重要的意义。尽管分类方法繁多 ,各有千秋 ,对临床较有意义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8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38例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分及〉160次/分,长R—R间期〈2.5秒及/〉2.5秒,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38例中长R—R间期476次,白天88次(18.4%)、夜间388次(81.6%);平均心室率〈60次/分26例、≥60次/分12例;长R—R间期〈2.5秒14例、≥2.5秒24例;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22例、不相关16例。38例中12例有头晕、黑曚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分,最长的R—R间期均1〉2.5秒,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期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0例心房纤颤(A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Af的病因分布特点与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掌握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发病原因及主要心电图变化。方法对46例老年人经心电证实的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人心房纤颤与下列原因有关:(1)心房肌本身的病理变化;(2)心房扩大的程度;(3)窦房结的病变;(4)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变异。结论持续性房颤的室率正常,对心脏排出量影响不大,无症状者常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前已有的心脏外科手术消融能源主要包括:射频、微波、冷冻、超声、激光.除冷冻外,其他绝大多数的能量源都是通过热能来进行消融的.这些方法的侵入性伤害明显少于Cox-maze手术,操作简便,降低了并发症率.但这些能量源及其装置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在评价能量源效能时需要考虑的标准:能否能够制造有效阻断心房组织的电传导;能否有效穿透心外膜脂肪;消融是否迅速;是否会造成并发损伤;能否应用于任何所需要消融的解剖部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