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军舰  王毅静 《武警医学》1999,10(3):177-177
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报告发生率最高达57%[史颖奇,安捷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7,17(2):143];治疗通常采用肱骨髁上截骨后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由于交叉克氏针固定不稳定易形成向外成角。我院于19...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不同进针点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减少肘内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具尸体20个肱骨标本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A、B两组。A组: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平分取5点向对侧某点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B组:以尺神经沟为始点向对侧5个不同方向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临床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1年以上。结果A组与B组一致,随着克氏针与骨折线成角越大,应变越小,位移变化越小,应力强度越大,轴向刚度越大,抗扭能力越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46例患者,肘关节功能良好,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后将尺侧克氏针从肱骨内上髁移至尺神经沟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强,减少了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其中MilchⅠ型5例,Ⅱ型37例.22例采用经肘关节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固定(切开组);20例采用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固定(闭合组).结果 切开组优20例,良2例;闭合组中优12例,良8例.提携角改变:切开组2例(9.1%)提携角比对侧增大10°,闭合组5例(25%)比对侧增大10°;肘关节伸屈:切开组1例(4.5%)伸屈肘范围比对侧减少10°,闭合组6例(30%);肱骨外髁隆起:切开组3例(13.5%)出现肱骨外髁隆起,闭合组9例(45%).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微型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3 月通许第一医院收治的 82 例掌指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微型钢板组 (41 例) 与克氏针组 (41 例), 微型钢板组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克氏针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侧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握力相比健侧丢失度、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微型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克氏针组 (t =7.173, P <0.001), 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克氏针组 (t = 5.332、3.926, P 均 < 0.001), 术后 1?3 个月患侧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明显大于克氏针组 (t =8.015、8.804, P 均 <0.001)、握力相比健侧丢失度明显小于克氏针组 (t =7.957、5.264, P 均 <0.001), 术后 3 个月患侧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 (χ 2 =3.998, P =0.046), 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克氏针组无明显差异 (χ 2 =0.213, P =0.644)。 结论 与克氏针内固定相比, 微型钢板内固定能明显缩短掌指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提高手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髓腔与经双皮质两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治疗WadsworthⅡ、Ⅲ型尺骨鹰嘴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WadsworthⅡ、Ⅲ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0~48岁,平均(34.64±5.72)岁;B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9~48岁,平均(34.58±5.70)岁。A组患者采用经髓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双皮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用于WadsworthⅡ、Ⅲ型尺骨鹰嘴骨折效果确切,均可有效促进肢体活动度恢复,改善肘关节功能;但经双皮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经髓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克氏针和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3-01至2018-01收治的31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克氏针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7例)和螺钉组(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骨折愈合时间、功能外观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组内固定取出时间为(45.7±10.6)d,克氏针组为(36.5±8.3)d,螺钉组长于克氏针组(P<0.05);螺钉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为(32.7±7.4)d,克氏针组为(39.5±6.8)d,螺钉组快于克氏针组(P<0.05)。克氏针组术后出现2例针道感染,均为软组织感染,螺钉组中无钉道感染出现,随访时所有病例未发现外翻不稳定、尺神经炎,术前尺神经麻痹病例术后均逐渐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日常活动无受限。在末次随访中克氏针组出现1例骨过度增生钙化,1例尺神经沟畸形;螺钉组出现2例骨过度增生钙化。结论 移位超过5 mm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螺钉固定可以更快地恢复肘关节功能。对于骨骺闭合或接近闭合的青少年建议优先选择螺钉固定,而骨骺未闭合的低龄儿童建议选择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一科收治115例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钢板内固定组(58例)和克氏针内固定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肘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评分以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等指标,评价双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双钢板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101.22±12.31)mL,手术时间为(88.91±18.09)min高于克氏针组(96.96±11.42)mL和(80.09±19.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7.01±1.31)周短于克氏针组(9.90±1.09)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双钢板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克氏针组,肘关节功能评价高于克氏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克氏针组,中度和剧烈疼痛患者少于克氏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1.38%(53/58),高于克氏针组82.46%(47/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临床效果显著,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患者恢复较快,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评价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86~2005年手术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喙锁韧带缝合术(Phe mister术)25例,改良Dewar术8例,Wolter锁骨钩钢板固定术9例。结果 随访6个月~1年,平均8.5个月,以Karlsson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分别为Phemister术组64%,改良Dewar术组100%,Wolter锁骨钩钢板固定术组88.9%。结论 3种内固定方法中,以改良Dewar术及Wolter锁骨钩钢板效果优于Phemister术,尤以改良Dewar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何忠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00-1400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8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用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128例经10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全部患者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97.65%。结论:对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取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加桡侧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61例,男性47例,女性14例;年龄3~13岁,平均8.5岁。摔伤55例,道路交通伤6例。其中闭合性骨折59例,开放性骨折2例;右侧50例,左侧11例;伸直型57例,屈曲型4例。应用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桡侧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术中置管引流,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在门诊摄X线片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61例均解剖复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无肘内翻畸形发生。根据Flynn评定标准,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5%。结论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加桡侧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examination of internal rotation angle at the elbow is difficult o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s. The angle of internal rotation has been measur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reformatted CT image of GE CT/T9800. The angle of internal rotation with the cubitus varus deformity was measured both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ly the angle of internal rotation became equal on both sides. Three dimensional CT reconstruction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internal rotation angle of elbow.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916例(1031膝),严重畸形膝关节置换术80例,其中56例(70膝)成功随访。严重内翻畸形19例(23膝)、严重外翻畸形21例(27膝)、严重屈曲畸形16例(20膝)。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6个月~10年)。对膝关节屈伸活动度、HSS、KSS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0°(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15°(伸直0°~屈曲130°),膝关节评分系统 HSS、KSS术前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33分(10~6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1分(70~100分),HSS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27~6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分(72~100分)。膝内外翻、屈曲挛缩畸形得到较好矫正。结论严重畸形膝关节通过关节置换术同样能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龙春  赵雷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73-1175
目的:利用螺旋CT研究Haller指数、胸骨凹陷深度和心脏旋转角在漏斗胸诊治中的价值.方法:70例漏斗胸患儿手术前后均行螺旋CT检查.Haller指数测定法:胸部最大内横径与同层面最小前后内径的比值.心脏旋转角:椎体前缘矢状线及其与心尖连线的夹角.在横轴面CT图像上测量胸骨凹陷深度(d).测量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手术前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A对髂-股动脉进行测量,为经髂-股动脉介入诊疗提供影像学数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9月符合要求的连续病例350例,按照年龄21~40岁、41~60岁、61~89岁分为A、B、C组。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包括盆腔区的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图像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侧别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A组分别为(132.5±12.8)mm、(87.1±14.9)mm、(88.8±11.3)mm、(43.4±13.7)mm、(41.5±15.0)mm,B组为(126.5±11.6)mm、(84.8±14.2)mm、(89.1±12.9)mm、(44.3±10.1)mm、(46.2±10.1)mm,C组为(115.6±10.7)mm、(80.3±14.3)mm、(82.3±13.6)mm、(39.1±10.0)mm、(40.4±10.0)mm,女性A组分别为(135.4±12.1)mm、(91.3±15.1)mm、(97.4±14.1)mm、(36.5±10.3)mm、(36.2±10.3)mm,B组为(129.8±12.7)mm、(92.7±12.5)mm、(96.0±13.3)mm、(36.5±10.8)mm、(35.8±10.9)mm,C组为(121.2±13.1)mm、(84.0±11.3)mm、(86.3±11.4)mm、(36.4±12.2)mm、(36.9±11.0)mm。除男性左髂总动脉分叉、女性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外,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A组分别为(38.2±5.8)°、(26.6±16.9)°、(30.5±10.8)°,B组为(38.1±11.3)°、(25.3±10.8)°、(24.8±11.2)°,C组为(45.1±16.5)°、(25.8±12.5)°、(25.6±13.2)°,女性A组分别为(46.9±10.9)°、(28.2±13.5)°、(28.9±10.2)°,B组为(40.7±11.2)°、(20.3±10.3)°、(21.6±9.7)°,C组为(45.1±11.2)°、(21.0±9.9)°、(27.0±12.1)°,男女腹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对比三组的髂总动脉分叉点至股骨头上缘连线垂直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A可对髂-股动脉进行准确测量,为介入诊疗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先天性髋脱位髂骨截骨术两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方法取成年男性全骨盆标本(带股骨上端)10俱,将标本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Salter髂骨截骨后,A组用传统克氏针固定,B组用T形小钢板固定。本实验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将传动杆与第5腰椎相连接,垂直连续加压。记录下植骨处垂直位移变化,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先天性髋脱位Salter髂骨截骨术固定方法中采用T形小钢板固定稳定性高于采用传统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57例患者,累及69个椎体。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两侧椎弓根,使用球囊扩张,改善椎体高度和使椎体内造成空腔,注入骨水泥。结果:69个压缩椎体其前缘和中部的压缩程度术前为(15.36±3.27)mm和(11.24±3.16)mm,术后为(10.89±3.23)mm和(5.17±1.98)mm,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obb角由术前的26.89°±6.41°,矫正至术后18.13°±3.45°,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压缩程度有明显改善。骨水泥向椎间隙少量渗漏3例,向椎体侧旁软组织少量渗漏4例,向椎体后缘、后纵韧带前面少量渗漏1例,渗漏发生率11.69%(8/57),无1例导致临床症状。结论:CT引导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穿刺定位准确、止痛效果明显、矫正后凸畸形特点。该手术属非血管性介入,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引导下对骨科临床手术有较好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