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罗江洪  李伟 《西南军医》2009,11(3):458-459
目的探讨应用Orthofix跨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系统结合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的指征、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对用胫腓骨切开复位固定结合Orthofix跨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严重的pilon骨折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获得随访,采用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88%。结论治疗严重pilon骨折,行胫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Orthofix跨关节动力外固定支架固定,具有固定坚强、骨折愈合快、能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解决目前外固定器普遍存在的如稳定性差、操作繁琐、应力遮挡大、扩展功能差等功能缺陷的问题。方法 应用研制的骨外固定器对102例四肢骨干骨折进行治疗观察。本组男84例,女18例;年龄5~78岁。胫腓骨骨折76例,股骨干(儿童)骨折10例,股骨转子或转子下骨折4例,尺骨或桡骨骨折7例,肱骨干骨折5例。结果 所有患者经全程观察均取得良好疗效。其中76例胫腓骨骨折随访3个月~1年,骨折坚强愈合平均时间为3.5个月,膝踝关节功能同步恢复优良率为93.4%,无骨折端移位及再骨折出现。结论 此种新型外固定器的结构、功能符合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单臂外固定器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作者回顾性分析1997~2002年间应用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38例临床资料,认为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作者回顾性分析1997-2002年间应用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38例临床资料,认为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9月,对20例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结果 20例患者获12~30月(平均18个月)随访,其骨折及创面获得愈合。术后并发症:2例有针道明显感染,2例有严重的踝关节活动时疼痛,1例皮瓣坏死后延迟愈合。结论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标准化、程序化操作性强,手术风险低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53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评价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 (unilateralaxialdynamicfixator,UADF)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利用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 5 3例 ,其中男 31例 ,女 2 2例。上段骨折 11例 ,中段骨折 15例 ,下段骨折 2 7例。新鲜骨折 46例 ,陈旧骨折 7例。 结果 术后 7d可靠扶拐行走。观察时间 3~ 6个月 ,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及近解剖复位 46例 (占 86 .8% )、功能复位 5例 (占 9.4% )、不良复位 2例 (占 3.8% )。本组 5 3例病人均达到临床愈合。外固定器拆除平均时间 93.5d ,临床疗效满意。 结论 应用UADF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符合外固定原则、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避免二次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应用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本组 5 1例采用单臂外固定器固定 ,随访 0 .5~ 1.5年 ,胫骨骨折均获愈合 ,功能恢复好 ,疗效优良。认为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简单易行 ,行之有效的方法 ,免除患者二次痛苦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2例,术后随访5~22个月,关节功能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34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90.4%。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观察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内固定治疗胫骨极远端近关节面部位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外固定治疗。结果:17例病人经过平均13个月随访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去除外固定支架时间平均5个月。1例病人针道深部慢性感染,窦道刮除后置管闭合冲洗痊愈。2例病人术后3处针道浅部感染,换药、抗炎愈合。所有病人踝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良好,无畸形。结论: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内固定治疗胫骨极远端近关节面部位骨折操作简单,效果佳,愈合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限内固定结合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使用有限内固定(钢丝、螺丝钉、克氏针)结合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胫骨,同时钢板、克氏针、钢丝固定腓骨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结果本组4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伤口愈合情况:25例I期甲级愈合;15例皮肤发黑、坏死,经换药,皮瓣转移愈合;2例感染,经换药引流、分泌物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皮瓣转移及植皮后愈合,无一例骨髓炎。骨折愈合情况:40例于骨折术后13~32周愈合,平均18周;2例骨缺损致骨不连在伤口愈合后3个月行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另螺钉松动1例,松动伴钉道感染1例,经用酒精点滴钉孔痊愈,无血管、神经损伤。除1例踝关节僵直外,其余41例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复位好,固定可靠,是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囊内复位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37例粉碎l生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原则分类,采用囊内复位技术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效果通过腕关节功能改善及x线片检测进行评价。结果3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满意。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26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切开囊内复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利于骨折更快愈合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0年11月~2015年9月采用克氏针对骨折端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2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8例,通过术后随访检查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资料(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评定该方法的疗效。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按Gartland等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肘关节骨折患者46例,26例行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2例,后孟氏骨折6例,经鹰嘴骨折脱位8例;20例行内固定结合可调节支具外固定治疗(可调节支具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0例,后孟氏骨折5例,经鹰嘴骨折脱位5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组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可调节支具组术后采用可调节支具外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术后10~24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外固定支架组愈合时间为(12.6±2.4)周,可调节支具组愈合时间(13.8±3.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29.98°±12.59°,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42.15°±15.35°,MEPS评分平均为91分(58~96分),优2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可调节支具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6.98°±10.36°,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21.32°±17.67°,MEPS评分平均为82分(55~92分),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可以使肘关节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5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5岁。骨盆骨折Tile B/C型分型中:B1型7例,B2型5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1例。18例患者骨盆后环骶髂复合体损伤均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前环均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例患者第3天复查出现外固定架松动,X线片示耻骨联合分离至术前,再次入手术室行前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查发现外固定架松动,X线片示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无明显移位,一侧骶髂关节螺钉脱出钉道约1.0cm,重新调紧外固定架,3个月后拆除为固定架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余患者内外固定效果稳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行X线、CT三维重建均显示耻骨联合无分离,骨折愈合良好,除1例骨盆前环更换固定方式未进行后期随访外,余17例患者术后均获10~24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0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双边外固定架牵张治疗难治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治疗Redi-AllgwerⅢ型pilon骨折13例,其中闭合骨折9例,开放骨折4例,采用双边外固定架牵张治疗。结果 1例创面感染,2例出现针道红肿,1例开放骨折4月后仍无明显骨痂形成,手术植骨后骨质愈合。踝关节功能:优3例,良8例,可1例,差1例。1例患者出现明显创伤性关节炎,于1年后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应用双边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牵张治疗难治性pilo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两种治疗策略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研究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 方法 分别以LCP和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共98例,对术后手的握持力、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评估和比较,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随访4~20个月,平均12.4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参照1990年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对于AO/ASIF分型C1、C2型骨折,LCP组与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疗效优越(P<0.05).结论对于闭合性桡骨远端C1、C2型骨折,可选择掌侧LCP或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而对于远端粉碎严重的C3型骨折,选择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疗效相对优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动态外固定和静态外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日期随机分为动态外固定组(46例),即外固定支架固定3周后对球面关节进行部分解锁、允许腕关节活动;静态外固定组(32例),为外固定支架球面关节一直锁定、腕关节固定。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天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部分患者加植骨及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6~8周,骨折愈合后拆除。术后6个月采用Dienst评定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较高的优良率,动态固定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30%,显著优于静态固定组患者(P〈0.05)。结论动态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早及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987-1997年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情况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采用Weber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法治疗38例:优13例(34%),良18例(47%),差7例(19%),优良率为82%,其中单纯外踝骨折14例,仅14%(2/14)获得解剖复位,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13/14),手术治疗65例;优34例(52%)良23例  相似文献   

19.
AIM: To present the possibility of a succesfful use of external skelatal fixation in treating the open and closed tibial shaft fractures with Mitkovi?'s external fixator. METHODS: External fixation was used in 115 patients with 118 fresh tibial shaft fractures, 82 males (71.3%) and 33 females (28.7%), average age 43.92 years (16-84). Open tibial shaft fractures were present in 37 (31.36%). All th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Mitkovi?'s external fixator type M 20. RESULTS: The results of external fixation were excellent or good in 94.07% of the cases, and bad in 5.08%. Pin tract infection appeared in 7 (5.93%) patients. In only 3 cases an external fixator was removed and treatment continued with the functional braces. Nonunion occurred in 6 (5.08%) patients, of which 4 were with open fractures (2 Gustilo type IIIB, 1 Gustilo type IIIA, 1 Gustilo type II) and 2 with the segment fractures. Compartment syndrome was observed in 1 (0.85%) patient with closed fracture. Malunion was found in 2 (1.69%) patients. CONCLUSION: External fix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enable the safe healing of fractures, early mobiliza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weight-bearing, as well as early rehabilitation. Fix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was unilateral with convergent pins orientation, and there was also a possibility of compression and dis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