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尖瓣成形术中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重度粘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成形术(mitralvalverepair,MVP)同期是否需行三尖瓣成形术(tricuspidvalvuloplasty,TVP)。方法根据MVP同期是否行TVP,将1993年1月至2008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35例中重度粘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分成MVP组(76例)和MVP+TVP组(59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和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免除率;采用多因素Coxregression分析术后远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1)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在院期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均为轻度或轻度以下;(2)MVP组患者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4%和95.0%;MVP+TVP组患者术后5年、l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3.7%,两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但术后远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免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肺动脉压〉30mmHg(95%CI:1.127,137.487,P=0.040),心房颤动(95%CI:1.177,23.378,P=0.030)是术后远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中重度粘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特别是术前存在肺动脉压〉30mmHg、心房颤动的患者,MVP同期应积极行TVP。  相似文献   

2.
后叶腱索转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的黄金时机。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二尖瓣前叶脱垂、腱索断裂10例,腱索延长4例,断裂合并延长2例;A1区域脱垂3例,A2区域脱垂6例,A3区域脱垂3例,合并A1、A2区域脱垂2例,A2、A3区域脱垂2例;均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技术,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少量反流2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8例。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随访16例(100%),随访1~46个月(22.0±3.5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少量反流3例,微量反流7例,无反流6例,效果优良。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4例。出院前射血分数(EF)较术前降低(53.0%±3.4%vs.65.0%±4.2%,P=0.013),术后随访时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2.1%vs.65.0%±4.2%,P=0.110);出院前和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50.0±3.2mm,47.0±2.8mmvs.58.0±6.5mm,P=0.031,0.020);随访时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2)。结论后叶腱索转移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有效方法,心瓣膜成形术的最佳时期是术前EF值大于60%、左心室轻度增大、心功能在Ⅲ级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治疗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均为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龄22~64(48.00±6.40)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腱索转移组(n=42):行腱索转移术,采用后叶腱索转移至前叶的方法;人工腱索组(n=32):行人工腱索术,采用的是线圈技术。术后观察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二尖瓣反流程度。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开胸止血,9例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处理后好转。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腱索转移组患者有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12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有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11例。随访70例,随访率94.59%(70/7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较出院前明显增加(腱索转移组:64.00%±4.20%VS.55.00%±5.10%;人工腱索组:63.00%±3.50%vs.56.00%±4.2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腱索转移组:(47.00±2.20)mm vs .(58.00±6.90)mm;人工腱索组:(45.00±3.80)mm vs.(57.00±5.10)mm]、收缩期末内径分别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腱索转移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与人工腱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有1例患者因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人工腱索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由于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均适合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人工腱索技术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腱索转移的技术要求更高,变化性较大。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值得临床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措施、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6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12~75岁(50.30±13.90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包括Reed成形、加用二尖瓣成形环等),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包括Kay成形术、改良DeVega成形术)。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和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7例,肾功能不全2例,恶性心律失常l例,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术后随访6l例,随访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43±9.52mmVS.73.05±12.71mm,P〈O.05)、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56.19±70.31m1VS.293.43±109.91ml,P〈O.05)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47.13%±11.60%vs.36.68%±4.92%,P(0.05)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围术期病死率较高;但采取适当的外科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路径同期手术修复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的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技术,分析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华医院25例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2~75(57.9±9.6)岁。所有患者除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均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分型均为Ⅰ型。手术方法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主动脉根部置换加二尖瓣成形术(均为经主动脉切口交界缝合成形)。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随访观察,评价二尖瓣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术中食管超声心电图提示2例有残余微量反流,其余23例患者无反流,无瓣膜狭窄,成形效果满意。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t=4.086,P=0.000;t=4.44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有所降低(t=3.671,P=0.001)。术后二尖瓣瓣环直径与术前比较缩小[(32.4±3.6)mm vs.(35.6±6.4)mm]。术后二尖瓣瓣口压差[(1.4±0.7)mmHg vs.(1.5±0.7)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7±2.2)mmHg vs.(3.3±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随访23例,随访率92%,随访时间7~92(50.4±25.3)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出现二尖瓣轻度反流3例。最后一次随访二尖瓣瓣环直径(33.9±4.6)mm,二尖瓣瓣口压差(1.3±0.6)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6±2.3)mmHg。结论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手术时,经主动脉路径修复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自体心包“C”形环三尖瓣成形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心包"C"形环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行三尖瓣成形术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32~57(43.80±12.20)岁。三尖瓣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或左心房血栓清除。术中用0.8%戊二醛固定15 min的自体心包片制作"C"形环,间断褥式缝合"C"形环至三尖瓣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随访患者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11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住院时间15~28(21.10±3.80)d。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18.50±7.0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因三尖瓣反流或狭窄需再次手术者。术后有10例检查仍有三尖瓣反流,其中轻度反流9例,轻-中度反流1例,无重度反流。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降低(Z=-2.81,P<0.05)。术前与术后右心室内径[(19.95±5.11)mm vs.(21.57±12.81)mm,P=0.705]、右心房内径[(37.55±6.79)mm vs.(35.55±5.22)mm,P=0.3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心包"C"形环三尖瓣成形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1至2013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应用“缘对缘”成形、人工腱索、腱索缩短、“缘对缘”腱索转移法等各种成形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共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18~71(46.34±7.68)岁,体重43~91(65.30±18.6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5例,Ⅲ级27例,Ⅳ级35例。腱索断裂46例,腱索延长21例。二尖瓣反流面(15.36±4.53)cm^2,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29%~71%。所有患者出院前、术后6个月及以后每1~2年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除1例患者术后第3d出现瓣膜穿孔,1例术后6个月因成形环撕脱导致血红蛋白尿,再次行心瓣膜成形术外,其余患者均无需二次手术。随访67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138(65.6±1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全部恢复至Ⅰ级。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2_3~4:8(3.63±0.79)cm^2,均无明显反流,反移积(O.574±0.37)cm^2,术后左心房内径[(38.23±11.56)mm vs.(49.26±10.36)mm,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p[(43.35±13.74)mm vs.(64.29±12.54)mm,P〈0.05]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几乎所有二尖瓣前叶脱垂患{可以通过个性化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一种改良三尖瓣成形术与Kay成形术的成形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60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改良三尖瓣成形术组(改良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2.80±5.70)岁;Kay成形术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5.30±8.30)岁。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NYHA)和三尖瓣反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住院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右心房横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三尖瓣反流面积。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全部患者痊愈出院。改良组随访时间为(19.62±8.65)个月,远期1例死于肺部感染;随访三尖瓣无反流13例,Ⅰ级反流14例,Ⅱ级反流2例,Ⅲ级反流1例,无Ⅳ级反流。Kay成形术组随访时间为(18.96±9.23)个月,远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顽固性右心衰竭和脑出血;随访无三尖瓣反流9例,Ⅰ级反流12例,Ⅱ级反流5例,Ⅲ级反流2例,Ⅳ级反流2例。术后早期改良组和Kay成形术组右心房横径[(4.51±0.85)cm vs.(5.69±1.21)cm]、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2.85±0.45)cm vs.(3.47±0.83)cm]和三尖瓣反流面积[(4.17±2.54)cm2vs.(25.12±2.39 cm2)]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改良组和Kay成形术组右心房横径[(3.95±0.66)cm vs.(4.52±0.38)cm,P=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2.59±0.63)cm vs.(2.98±0.47)cm,P=0.002]和三尖瓣反流面积[(8.76±3.45)cm2vs.(12.16±5.28)cm2,P=0.004]改良组优于Kay成形术组。结论改良三尖瓣成形术的远期成形效果优于Kay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国产瓣膜成形软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国产瓣膜成形软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为合理选择人工瓣环大小提供依据。方法 2002年4月至2009年11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对6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55例,女11例;年龄11~69岁(44.62±15.94岁)]应用国产瓣膜成形软环施行二尖瓣成形术。在选用人工瓣成形环大小时遵循以下原则:先用测瓣器测量二尖瓣前叶瓣环距离,若测得该距离大于30号,则选用至少小2个号的人工瓣成形环;若测得瓣环在30号以内,则选用小1个号的人工瓣成形环。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二尖瓣成形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少量至中量反流1例,少量反流11例,其余54例患者二尖瓣关闭正常或仅有微量反流;二尖瓣前向流速1.40±0.30 m/s,无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象。随访51例,随访时间2个月~7年(24.60±25.90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中量反流1例,少量至中量反流5例,少量反流9例,二尖瓣关闭正常或有微量反流23例;二尖瓣前向流速1.50±0.40 m/s;无二尖瓣狭窄、SAM征象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现象;随访期间左心房内径(43.19±10.48 mm vs.48.59±9.40 mm,t=4.524,P=0.000)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64±7.35 mm vs.62.69±8.77 mm,t=7.607,P=0.000)均较术前减小。结论应用国产瓣膜成形软环,通过放置较小号人工瓣环行限制性二尖瓣瓣环成形术,在二尖瓣修复成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明确,而且有很好的时间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5例,年龄 (41±10) 岁。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 (4~6 cm),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断主动脉,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右上肺静脉行左心房引流,经房间隔行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反流予以成形。 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60~290 (229±37)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121 (67±19) min,体外循环时间 60~136 (87±21)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47 (16±11) h,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19~60 (30±12) h,术后胸腔引流量80~780 (320±184) ml。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49%~65%(56.0%±4.8%),二尖瓣轻微反流5例,三尖瓣轻度反流6例。术后1个月右胸切口长度3.9~6.0 (5.3±0.7) cm。术后随访1~24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二尖瓣中至重度反流。 结论 经右胸行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切口小,美容效果好,安全可行,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的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双瓣膜置换术、且完成了术后≥5年超声心动图评价的20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0例,女144例;年龄15~74(48.42±11.00)岁。术后随访时间5~13(6.34±2.05)年。观察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左心房径(LA)、左心室径(LV)明显缩小(P〈0.05),右心室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增加(P〈0.05)。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左心房面积(LAA)、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MPGmv)、二尖瓣速度时间积分(VTImv)及二尖瓣压力降半时间(PHTm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而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EOAm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mv)明显增加(P〈0.05);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明显缩小(P〈0.05)。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V、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主动脉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Vav)及平均跨瓣压差(MPGa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EOAa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av)明显增加(P〈0.05),而左室后壁厚度(LVPW)变化不明显(P〉0.05);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LVMI、EOAav及EOAIav均明显减小(P〈0.05),而Vav、MPGav明显增加(P〈0.05)。在二尖瓣部位,与置入25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7mm瓣膜患者Emv、MPGmv及VTImv均较低(P〈0.05);在主动脉瓣部位,与置入21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3mm瓣膜患者Vav、MPGav及VTIav均较低(P〈0.05)。术后远期二尖瓣部位中度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38例(21.3%),重度PPM4例(2.3%);术后远期主动脉瓣部位中度PPM50例(24.5%),重度PPM43例(21.1%)。接受三尖瓣成形术的患者其术后远期三尖瓣反流(TR)程度构成比明显改善(P〈0.05),而未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其术后远期TR程度构成比明显恶化(P〈0.05)。结论与术前相比,双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远期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远非正常;与二尖瓣部位相比,主动脉瓣部位PPM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术后远期TR残流或加重的情况较为普遍,左心手术时积极考虑同期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形成患者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未同期行左心室成形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共105例,术中探查发现室壁瘤边界欠清或活动欠佳或无明显矛盾运动而未处理室壁瘤患者共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年龄 (60.96±9.09)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5例,双支病变10例,3支病变45例,左主干+3支病变14例。术中发现30例室壁瘤界限不清,29例心尖室壁变薄、室壁瘤不明显,15例室壁瘤未见明显的矛盾运动、心尖部质地较厚。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6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70例采用左乳内动脉吻合于左前降支,2例行左前降支内膜剥脱术。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因合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结果 术后因恶性心律失常、缺血、缺氧性脑病死亡2例 (2.7%);因低心排血量、围术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辅助6例。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4~60 (43±12) 个月。随访期间发现心室内血栓形成8例,其中5例服用华法林1年内血栓消失,无1例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瘤消失18例 (25.7%)。出院时、术后6个月、1年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44%±6% vs. 39%±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54.37±6.28) mm vs. (59.24±6.24)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 (P<0.01)。但随着时间延长,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较出院时逐渐增大。 结论 对于合并室壁瘤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中探查实际情况未行左心室成形术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心室扩大呈进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科56例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纳入研究。以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21mm/m2将患者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A组)和非三尖瓣成形组(NTA组)。TA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45.0±7.7岁;三尖瓣瓣环径36.8±3.8mm,体表面积1.57±0.15m2;心功能分级(NYHA)级18例,~级4例;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20例。NTA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42.9±11.0岁;三尖瓣瓣环径28.5±4.4mm,体表面积1.58±0.13m2;心功能分级级28例,~6例;窦性心律9例,心房颤动25例。TA组患者采用Kay法施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随访及术后6个月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56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0±2.4个月,除2例外5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A组比较,术前TA组患者右房径(49.3±7.0mm)、三尖瓣瓣环径较大(36.8±3.8mm),有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较多(P〈0.05),术后TA组患者右房径(44.1±8.9mm)、三尖瓣瓣环径(28.9±6.1mm)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P〈0.05)。NTA组患者术前、术后右房径、三尖瓣瓣环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变化不明显(P〉0.05),有3例患者出现TR。结论对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可能有助于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重度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尖瓣病变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水平与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124例拟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纳人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血生化、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根据是否伴有持续性Af将124例患者分为窦性心律(sinus rhythm,SR)组(SR组)和Af组;在Af组,根据患者的二尖瓣病变类型,进一步分为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伴Af组(MS—Af组)和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伴Af组(MR—Af组)。采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的ACE水平。结果二尖瓣病变患者中47.58%(59/124)伴有Af,与二尖瓣反流相比,二尖瓣狭窄较多伴有持续性Af(60.53%vs.27.08%,P〈0.05)。Af组的血浆ACE水平明显高于SR组(72.60±22.03U/L vs.56.40±17.96U/L,P〈0.05)。在Af患者中,MS—Af组的ACE水平高于MR—Af组(82.92±18.75U/L vs.66.25±21.10U/L,P〈0.05),且易伴有血栓。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与ACE水平(r=0.089,P=0.021)及左房直径(r=0.447,P=0.033)有关。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血浆ACE水平升高与Af发生有关,在二尖瓣狭窄伴Af的患者中ACE水平升高更为明显;ACE水平与左心房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