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方法 2018年6月~2021年7月本中心就诊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27例,行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24例。有17例病人术前存在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其中2例同期完成二尖瓣成形,1例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总结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近期效果。结果术后14例病人恢复至无或轻度反流。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由术前(65.9±47.5)mmHg下降至术后(13.8±10.2)mmHg,室间隔厚度由(22.2±7.3)mm下降至术后(15.9±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症状改善明显,25例病人术后恢复至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未出现术后新发传导阻滞和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以缓解或根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前及术中需仔细评估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多数术前伴发的二尖瓣反流可随左室流出道疏通而得到缓解,无器质性病变的二尖瓣反流多无需成形或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HOCM合并中度以上MR 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7.1±12.6)岁。患者术前均合并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术前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93.6±32.8)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24.8±2.8)mm。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转为胸部正中切口手术,无室间隔穿孔发生。1例(1.9%)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出院前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8.1±6.2)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14.5±2.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关闭良好,无二尖瓣狭窄发生,无SAM现象。术后随访6~13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晚期永久起搏器植入,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9.4±5.7)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14.2±1.5)mm,无SAM现象。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HOCM合并MR安全、有效,不仅可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且可有效消除MR及SAM现象,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腋下4 cm小切口经主动脉行改良Morrow手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1例, 女性29例, 年龄[M(IQR)]54.0(22.3)岁(范围:15~71岁)。术前合并二尖瓣反流中度30例, 重度13例。54例患者术前存在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切口手术, 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心肺转流, 经主动脉横切口显露左心室流出道并完成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 同时完成二尖瓣及瓣下异常结构的矫治。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胸腔镜辅助改良Morrow手术, 无中转开胸。心肺转流时间(142.0±32.1)min(范围:89~240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95.0±23.5)min(范围:50~162 min)。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为7.0(5.0)mmHg(范围:0~38 mmHg)(1 mmHg=0.133 kPa)。57例患者在手术台清醒后拔管。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75.9±57.0)ml(范围:60~327 ml...  相似文献   

4.
<正>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见的以左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在成年人群中HCM的发病率在0.2%左右,约70%的HCM会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进展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1-3]。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是HOCM病人的典型血流动力学表现[4-5]。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室间隔心肌切除术(Morrow手术)是目前治疗的金标准[6-9]。然而,大多数HOCM病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单纯应用Morrow手术是否可以同时消除合并的MR,目前仍存在争议[10-12]。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性, 14岁, 因"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后9年, 劳力性胸闷5个月余"于2022年1月5日至我院门诊就诊。9年前因"发现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4年余"在我院心血管儿科就诊, 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反流(轻-中度), 于2013年11月13日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无水乙醇)+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导管测压提示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86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4 mmHg。但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34 mm, 左心室后壁12 mm, 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最窄处内径8.1 mm, 最大流速4.1 m/s, 压差67 mmHg, 二尖瓣轻度反流。因患儿症状明显改善, 嘱定期复查。随访中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波动于60~80 mmHg。5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耐量下降, 爬梯或步行后易疲累, 至我院就诊, 2022年1月20日我院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明显增厚, 舒张期29 mm, 收缩期47 mm, 左心室流出道重度梗阻, 流速4.3 m/s, 压差73 mmHg, 二尖瓣轻度反流。门诊予美托洛尔(12.5 mg, 2次/d), 患儿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手术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共对22例合并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OHCM患者实施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6±5)岁.左心室流出道压差55~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88.0±15.8)mm Hg.分析比较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以及术后10 d,6个月、1年超声心动图的结果 .结果 术后因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中经食管超声示所有患者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存活的21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各时间点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和室间隔厚度均较术前下降(P<0.01).结论 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近中期手术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肌部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肥厚肌块向左心室腔突出,同时多伴有收缩期二尖瓣向前运动(SAM),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排血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大于50mmHg为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本院从1998年10月至2004年5月行该种手术21例,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 共5例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改良迷宫手术, 全为男性, 中位年龄56(51)岁。全组手术顺利, 无中转开胸, 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2(4)mmHg[0.6916(0.532)kPa], 全组无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 4例患者成功转窦性心率。随访16.98(12.88)个月, 心电图示4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胸腔镜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手术既能有效解除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也能有效治疗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对28例HOCM患者实施PTSMA。所有患者于术前3天及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LVOTG),对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及MR程度进行评分。结果28例HOCM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LVOTG[(42.95士14.87)mmHg]较术前3天[(91.73±18.25)mmHg]明显下降(P〈0.01)。术后6个月SAM评分(1.32士0.81)较术前3天(2.23士0.71)明显下降(P<0.01)。术后6个月MR评分(O.63士0.41)较术前3天(2.37士0.66)明显下降(P<0.01)。LVOTG下降与MR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86,P〈0.01)。结论实施PTSMA能减轻HOCM患者MR,有利于血流动力学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结果与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对1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行扩大Morrow术,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46.5±15.6)岁.同时有5例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术后生存12例,死亡1例.无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术毕测跨左室流出道压差(13.2±2.9)mm Hg,食管超声示二尖瓣前移消失.平均随访(7.14±4.9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示跨左室流出道压差仅为(14.08±5.19)mm Hg,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均在Ⅱ级以上.结论 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Ⅲ度混合痔术后肛管直肠压力。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问在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4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选择分别予以PPH术(63例)或DGHAL术(51例)。术后第2、6、12及18月对所有病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高压带长度。结果术后各随访时间点,DGHAL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均明显高于PPH组[术后2月:(56.2±2.6)mmHg比(43.2±3.1)mmHg;术后6月:(55.2±2.1)mmHg比(45.1±2.5)mmHg;术后12月:(53.2±3.0)mmHg比(40.2±3.2)mmHg;术后18月:(55.3±2.6)mmHg比(43.2±2.5)mmHg;均P〈0.01];肛管高压带长度亦明显长于PPH组[术后2月:(3.45±0.14)cm比(2.95±0.22)cm;术后6月:(3.46±0.12)cm比(2.94±0.26)cm;术后12月:(3.45±0.12)cm比(3.01±0.21)cm;术后18月:(3.56±0.12)cm比(3.02±0.23)cm;均P〈0.01]。但两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静息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GHAL和PPH术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DGHAL术在缩短肛门功能恢复时间和维护肛门功能方面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品牌19 mm机械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116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中男61例、女55例,年龄(52±13) 岁。根据使用的瓣膜品牌将患者分为3组: SJ.Regent瓣膜组,38例(33%),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15) 岁; Carbomedics瓣膜组,40例(34%),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17) 岁。On-X瓣膜组,38例(33%),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16) 岁。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EF)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主动脉瓣瓣上流速、跨瓣压差以及术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 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EF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动脉瓣瓣上流速和跨瓣压差术前、术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J.Regent瓣膜组和Carbomedics瓣膜组患者较On-X瓣膜组患者的术后主动脉瓣瓣上流速 [(244.30±33.67) cm/s vs. (249.69±79.13) cm/s vs. (294.83±52.05) cm/s]和跨瓣压差[(27.77±3.33) mm Hg vs. (33.58±18.90) mm Hg vs. (38.56±13.21) mm Hg]明显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19 mm机械瓣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SJ.Regent和Carbomedics瓣膜较On-X瓣膜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中下段食管癌经典Ivor-Lewis术式与改良Ivor.Lewis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重新评价经典Ivor—Lewis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接受改良Ivor-Lewis手术的140例(改良组)和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典Ivor-Lewis手术的112例(经典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淋巴结数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经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2.0±39.5)mini含(22.0±3.4)min的重新消毒时间],稍长于改良组的(195.0±51.6)min,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3.2)枚/例比(18.6±5.5)枚/例,P〉0.05],但对于上纵隔淋巴结,经典组清扫数量明显多于改良组[(8.0±2.1)枚/例比(3.1±0.6)枚/例,P〈0.05]。经典组术后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改良组[41.1%(46/112)比27.9%(39/140)。P〈0.05]。结论对于中下段食管癌,经典lvor—Lewis术式在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及术后病理N分期的准确性方面较改良Ivor。Lewis术式更具优势,因而更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疼痛评分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作为肋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上海市浦东医院收治48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选取其中3d后疼痛评分≥6分、PaO2〈60mmHg患者共24例作为试验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9.294-15.73)岁];另选取3d后疼痛评分≤5分、PaO,≥60mmHg患者共24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5例;年龄(48.634-13.49)岁]。两组患者均采用爪形钢板行肋骨内固定术。术后3d、1周观察疼痛评分和PaO2。结果试验组术后3d疼痛评分小于术前[(4.09±0.93)分VS.(8-21±1.18)分,尸〈0.05],术后1周疼痛评分小于术前[(3,204-0.98)分VS.(8.214±1.18)分,P〈0.05];对照组术后3d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周疼痛评分小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3dPa02大于术前[(61.004±3.47)mmHgVS.(53.004-3.97)mmHg,P〈0.05];对照组术后3dPaO:大于术前[(66.714-5.15)mmHgVS.(66.004-5.00)mmHg,P〉0.05]。术后3d试验组发生肺炎4例,对照组2例(X2=0.762,P〉0.05)。术后3d疼痛评分下降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4.134-1.45)分VS.(0.004±0.42)分,P〈0.05],术后1周疼痛评分下降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5.044-1.23)分VS.(0.08±0.28)分,P〈0.05],术后3dPaO2升高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7.424-3.59)mmHgVS.(0.214±0.98)mmHg,P〈0.05]。结论将肋骨骨折后3d疼痛评分≥6分、PaO2〈60mmHg作为肋骨内固定手术的筛选指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心脏手术的风险。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6月不同类型心脏手术病人255例,分为A组(≥70岁)55例,B组(<70岁)200例。分析两组间病人术前危险因素、手术策略及围术期监护的特点,对比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术前危险因素中,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在A组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 EuroSCORE评分A组(5.56±2.26)高于B组(2.14±2.21, P<0.001)。术中体外循环时间A组(102.61±38.36min)显著短于B组(119.66±47.57min, P<0.05), 主动脉阻断时间A组(63.57±27.08min)显著短于B组(79.46±35.29min, P<0.05)。术后A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高于B组(P<0.05); 术后脑梗塞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总引流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准确识别高龄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策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积极预防并正确处理围术期并发症,可有效降低高龄患者群体心脏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前使用肠内无渣整蛋白营养制剂替代传统机械肠道准备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患者.采用完全随机1:1配对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前连续3d口服无渣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不行机械肠道准备:对照组术前口服泻药行机械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肠道清洁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3±0.91)d比(3.03±0.68)d,P〈0.05]和半流饮食时间[(3.95±0.83)d比(4.52±1.14)d,P〈0.05]明显缩短。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5/30)比20.0%(6/30),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白蛋白[(36.2±2.5)g/L比(33.5±2.6)g/L,P〈0.01]和前白蛋白[(325.4±28.2)mg/L比(302.5±34.2)mg/L,P〈0.01]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服用肠内营养制剂以代替术前机械肠道准备,其清肠效果并不劣于传统方法,亦不增加手术风险,并能有效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近年来阜外医院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和手术特点。方法13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男83例,女56例,年龄11~66岁。均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特征,采取相应的外科处理[改良扩大Morrow、改良扩大Morrow加二尖瓣成形(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不同手术处理]。在静脉大剂量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输注、辅助低浓度七氟醚吸入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均行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经心表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室颤等恶性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70例(50.4%),11例(7.9%)因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使用临时起搏器。复跳后103例(74.1%)患者不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就可以顺利脱离心肺转流(CPB),其余36例(25.9%)的患者需要中小剂量多巴胺辅助或同时加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体外循环时间(142±5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6±37)min。所有患者均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中129例(92.8%)患者未输入血液制品。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是治疗HOCM的安全有效术式,要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需要有经验的团队密切协作。麻醉处理也有其特殊性,有效的术前药物治疗,合适的麻醉深度,足够的前、后负荷,控制心率(律)等是麻醉处理的关键。TEE监测是术中指导和评价手术效果的金标准。同时加强心、肺、脑和血液保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将24条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陈旧心肌梗死对照组和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每组6条。急性、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用心肌直接注射法行白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急性、陈旧心肌梗死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无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移植前和移植后6周分别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处死动物后行心脏大体形态、结构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显示,移植后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均较其相应的对照组减小(32.5±5.1mmvs.36.6±3.4mm,46.7±12.1mlvs.57.5±10.1ml,6.2±0.6mmvs.6.9±0.9mm;P〈0.05);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LVEDD、LVEDV和LVPW均较其相应的对照组减小(32.8±4.2mmvs.36.8±4.4mm,48.2±12.9mlvs.60.6±16.5ml,7.0±0.4mmvs.7.3±0.5mm;P〈0.05)。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在细胞移植后射血分数较其相应的对照组升高(53.3%±10.3%vs.44.7%±10.1%)。大体形态学观察细胞移植后急性、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梗死区厚度较相应的对照组增加(7.0±1.9mmvs.5.0±2.0mm,6.0±0.6mmvs.4.0±0.5mm;P〈0.05),而梗死区长径较对照组减小(25.5±5.2mmvs.32.1±6.2mm,33.6±5.5mmvs.39.0±3.2mm,P〈0.05);急性心肌梗死移植组无室壁瘤发生。而陈旧心肌梗死移植组长轴/短轴周长较对照组增加(0.581±0.013vs.0.566±0.015;P〈0.05)。两移植组于细胞移植后在移植细胞区均观察到荧光表达,但多数核形态不规则,未观察到发荧光的成熟心肌细胞核。组织学观察见细胞移植后均有较多新生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前肌肉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影响。方法2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DEX组(D1组、D2组、D3组)4组,每组50例。诱导前D1组、D2组、D3组分别肌肉注射DEX1、1.5、2IAg/kg,C组肌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15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过1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记录注射DEX前(R)、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以及咳嗽反射情况。结果D1组、D2组、D3组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为8%、6%、4%)明显低于c组(32%)(P〈0.01);D。组、D:组、D3组之间咳嗽反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1时点MAP、HR[(89±10)、(91±11)、(94±9)、(90±9)mmHg(1mmHg=0.133kPa),(68±9)、(70±10)、(68±8)、(70±12)次/min]与T0时点MAP、HR[(9±8)、(89±10)、(92±8)、(88±9)mmHg,(73±11)、(74±9)、(71±7)、(72±8)次/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Tn时点MAP、HR[(91±8)、(89±10)、(92±8)、(88±9)mmHg,(73±11)、(74±9)、(71±7)、(72±8)次/rain]比较,各组T2时点MAP、HR[(80±8)、(78±10)、(71±9)、(69±9)mmHg,(64±9)、(65±10)、(58±7)、(56±8)次/min]明显降低(P〈0.05);T2时点D2组、D3组MAP、HR[(71±9)、(69±9)mmHg,(58±7)、(56±8)次/min]低于C组、D1组[(80±8)、(78±10)mmHg,(64±9)、(65±10)次/min](P〈0.05);诱导后D,组有11例(22%)发生低血压,明显高于c组[2例(4%)](P〈0.01);D2、D3组分别有10例(20%)和12例(24%)发生心动过缓,明显高于C组[1例(2%)](P〈0.01);D,组、C组之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预先肌肉注射小剂量(1μg/kg)DEX能显著减少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率,且对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