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3.
膀胱淋巴上皮瘤样癌较少见,近年来国外报道较多,但国内仅见1例报道,考虑可能与认识该病不足有关.现结合近几年的文献,就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淋巴上皮样癌(LELC)是于东南亚一带高发的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一类癌变,主要发生在鼻咽部。原发性肺LELC是一类非常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CT是其诊断的重要手段,而病理诊断为其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肺LELC主要治疗手段,化疗亦为其重要治疗手段。本文报道了一例原发肺LELC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结果,并对肺原发LELC的相关文献报道做一回顾与分析,以期对此类疾病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73岁,因“上腹饱胀不适伴纳差逐渐加重半年”于2012年5月25日入院。患者无呕吐,无黑粪。查体:贫血貌,左锁骨上淋巴结未及,腹平软,上腹部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肛门直肠指检未见异常。人院前半个月,曾在本院门诊行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均见胃窦部巨大溃疡,但病理活检均未明确胃恶性肿瘤诊断。人院后,再次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上尿路淋巴上皮样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 原发性输尿管淋巴上皮样癌患者1例.女,81岁.间断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个月就诊.CT尿路造影提示左输尿管盆腔段腔内可见长约2.5 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行腹腔镜下左输尿管癌根治术. 结果大体标本:纵行打开输尿管,距输尿管远端3.5 cm处见2.5 cm×2.0 cm隆起肿物,切面灰白,质稍硬,实性.镜检: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体积较大,胞质丰富,核大,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间质内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输尿管淋巴上皮样癌,浸及深肌层,病理分期pT2N0M0.原位杂交技术EBER为阴性.随诊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原发性上尿路淋巴上皮样癌罕见,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根治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预后优于其他类型尿路上皮癌.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二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例 1 男 ,47岁。进食不畅 3个月。食管 X线钡餐造影示 :食管中段有一 3cm充盈缺损 ,诊断为食管中段癌。于 1997年 5月入院。食管镜示 :距门齿 31cm食管后壁见一菜花样新生物 ,活组织检查 :小细胞恶性肿瘤 ,神经内分泌颗粒 ( )。胸腹腔CT均未见转移征象。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奇静脉下 2 cm,约 2 .5 cm× 2 .0 cm,边界不清 ,病理诊断 :食管小细胞癌 (附图 ) ,淋巴结无转移。术后采用依托泊甙 顺铂 (EP方案 )和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地辛 (CAO方案 )各 2次 ,已存活 43个月。例 2 男 ,7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肾脏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诊治1例LELC患者,并复习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行根治性肾切除,病理证实为LEL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 ),CD68(-),LMP( );原位杂交:EBER(-)。拒绝化疗,术后3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并转移。结论LELC比较罕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早发现、及早手术、术后联合化疗有望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一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病理组织特征,并进行文献相关回顾,探讨该罕见肿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结果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差,影像表现为低密度,文献病例存在"包膜回缩征"和"棒棒糖征",强化特征随肿瘤大小变化,病理表现为上皮样细胞等细胞组成,呈条索状、巢状或腺样排列,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治疗以肝肿物切除与肝移植手术为主。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影像表现特异性差,病理组化是确诊的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在临床诊治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11.
原发性食管淋巴上皮癌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人 男,58岁。进食后梗噎感伴胸骨后钝痛16个月余。查体无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食管中上段右侧偏后部可见一局限性压迹,约2.5cm长,边缘光滑,未见明显黏膜破坏,管壁软、扩张性好,胃镜检查:距门齿25cm食 相似文献
12.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属于中低度恶性肿瘤,位于良性血管瘤与侵袭性的血管肉瘤之间[1].据统计,EH的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2].该肿瘤为多中心型起源,可发生于全身多个器官,以肝最多见,也可见肺、骨肌系统等[2].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认识。方法结合我院诊治的一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患者资料和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因尚不明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右上腹疼痛、肝肿大和体重减轻,MRI或CT特点为:病灶对比增强扫描大于3 cm的病灶增强后有向心性强化倾向,而小于3 cm的病灶呈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环形强化,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终止于肿瘤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具有细胞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瘤细胞并呈血管内皮标志物染色阳性。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和肝移植为主,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患者女,42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后部皮肤烧灼感,局部疼痛,外用膏药后烧灼感症状加重。CT示S2~3椎体右侧骨质破坏,右侧第2骶孔膨大,边缘轻度硬化,内见软组织肿块,考虑神经源性病变。MRI示患者S2~4椎体右侧可见团块状稍长T1混杂稍长T2信号(图1A),内见圆形长T1短T2信号及点片状长T2信号,肿瘤与骨质交界处呈线形长T1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9岁。因包皮内奇痒10年,红肿流脓3年入院。患者自幼包茎,成年后包皮不能上翻。6年前行“包皮环切术”,术后冠状沟周围皮肤仍红肿、瘙痒未见缓解。3年前阴茎冠状沟处皮肤破溃、流脓,抗感染疗效差。收入我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左腹股沟区扪及1cm×2cm淋巴结一枚。阴茎肿 相似文献
18.
肝脏多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较为罕见一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罕见的以上皮样细胞为特征的血管内皮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血管瘤与血管肉瘤之间,属于中度或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率不高,约在27%的患者中可出现肿瘤的转移,且多出现在肺部或肝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聊城市妇幼保健院3例HEHE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的病理学基础。结果 弥漫型2例,结节型1例。HEHE多分布于肝包膜下,DWI序列8个病灶中央信号降低呈“黑色靶征”,2个病灶表现为“包膜回缩”。MRI动态增强扫描A型23个病灶,6个直径≤0.2 cm,门静脉和静脉期均强化;C型5个病灶,3个病灶直径≥2.5 cm,周边延迟强化,中央纤维硬化基质对比剂浓聚,1例患者3个病灶肝/门静脉截断于瘤体周边见“棒棒糖征”。结论 HEHE以包膜下分布为主,具有“黑色靶征”“包膜回缩”及“棒棒糖征”等特征性影像表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分型后,病灶的不同对比剂强化方式对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小病灶以A型多见,大病灶以C型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