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门诊上报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结论:药务科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最多,头孢类抗菌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注射给药发生的不良反应高于其它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2.
药品不良反应121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勤  臧云吉  范岳邦  袁勇 《西部医学》2009,21(6):1014-10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67例,占55.37%;中药注射剂11例,占9.09%;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03例,占85.12%。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以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到的12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59.29%); 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 (46.90%),其次为中药剂制 (23.01%)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医院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10~2013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上报的29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0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高,占84.83%,其次是口服给药,占9.66%,经眼用药占3.79%,经耳给药占0.69%,经鼻腔给药占1.03%。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主要为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为主,发生例数为72例(占24.8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发生例数为52例(占17.93%),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较大,占12.41%。结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 对本院2007—2008年上报的385例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涉及广泛,发生率在前三位的是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其中静脉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例数为322例,占总不良反应例数的83.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对皮肤、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损害。结论 应该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4例使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比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相关,清热解毒类药和心血管类药所占比例最大,为38.10%和33.33%,症状以过敏和消化道症状多见。结论: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给药可发生不良反应,应加强药品监管和使用规范,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17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老年人、儿童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抗微生物类、中药制剂类药物引发ADR比例较大,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较常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2016年至2017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找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6年至2017年收集到的147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静脉注射给药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抗感染药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占27.15%,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结论关注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减少静脉注射药物、合理规范的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56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医院2005年上报的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中药注射剂,累及的器官以皮肤及附件病变最为常见。结论应充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减少及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非期待的药理作用、随着上市药物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相当普遍,不同药品、不同病人、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药品不良反应。为掌握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我们采用正式的“自愿呈报制度”,对我院1995年8月~1997年5月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察试点工作期间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采用正式的“自愿呈报制度”收集全院各病区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哇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53例应用氟哇诺酮类药品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将患者发生ADR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氟哇诺酮类药品致ADR多发生于31~6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静脉推注与口服。结论临床应用氟哇诺酮类药品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时判断和处理ADR的发生,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门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军 《中原医刊》2007,34(9):86-86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门诊102例ADR监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是中成药、抗精神病药及心血管类药物,主要的ADR类型是全身性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心血管系统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上报的10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例不良反应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7.6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3例,占77.57%。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110例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通过对ADR上报范围及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促进我院ADR监测工作的进步。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上报特点。结果 14岁以下及45岁以上年龄段占比例较高;男性与女性ADR发生率大致相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较高;涉及的药品以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制剂居多;2012年ADR上报数量及质量较往年显著提高,药师上报ADR数量居首。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受人口学因素、给药途径、药品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医、护、药多种职业的协同优势,加强防患意识,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发生9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使用不良反应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门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抗感染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l2月收集到的218例抗感染药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抗感染药ADR报告涉及9类药品,其中β内酰类抗生素引起的ADR比例最大,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规范使用抗感染药,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华伟芳 《当代医学》2013,(31):111-111
目的了解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方法总结285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观察指标有ADR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用药途径、治疗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类别、ADR临床表现及转归情况等,整理分析其一般规律。结果男女ADR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DR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85例ADR中,超过60岁的患者有127例(44.56%)。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率亦有很大的相关性,静脉给药发生ADR187例,占总例数的65.6%。治疗时间与ADR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治疗1~5d内发生ADR的几率最大,共有151例,占总例数的5298%。抗生素类发生ADR最多,共149例,占总例数的52.28%,其次为中成药注射液,共76例,占总例数的26.6%。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121例,占总例数的42.46%。结论为减少ADR的发生,可以从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严格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使用中成药以及注意用药后的反应等方面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近两年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ADR)进行分析,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防范临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37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年龄以>45岁患者发生率较高,占比75%,其中男女发生比例约为1∶1,女性191例(占比51.06%),男性183例(占比48.94%);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为主,其次是静脉滴注给药,两者占比>90%;发生SADR的前三名药品种类分别是内分泌系统用药(占比23.26%)、抗感染药(占比22.46%)和抗肿瘤药(占比19.52%)。SADR所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为主,分别占比30.08%和占比16.71%。结论 为了预防和避免SADR的发生,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医院应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2例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因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2例,观察本组患者合用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西药类型的合用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不同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在皮肤和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发生;抗感染药物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与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3.13%比肌肉注射给药21.89%,口服给药15.63%,外用局部给药9.38%多,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多种西药合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