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伤或疾病所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最严重的伤残之一,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造成患者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其中,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可引起尿路感染、尿潴留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据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12~15年随访研究的报道,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43%-75%)。对我国唐山大地震截瘫患者15年后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2.
正常膀胱功能包括贮尿和排尿两方面,是由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相互协同而完成的。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包括交感(T_(12)-L_3)、副交感(S_(2-4))和躯体神经(S_(2-4))三方面,并受脊髓、脑桥的调节和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仅严重损害了病人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和/或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器官(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的功能障碍最为常见。SCI后的膀胱功能,往往依SCI的平面不同而有所差异。圆锥以上SCI占全部SCI的8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患者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尿潴留与尿失禁同时存在,尿路感染和膀胱内高压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害肾脏功能,是圆锥上SCI病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痉挛性膀胱尚可根据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同性如何,再细分为协调和不协调两个亚型,以不协调者最为多见。圆锥部SCI占全部SCI的1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低张力、无反射的弛缓性膀胱,患者贮尿功能良好而排尿功能障碍,尿潴留与尿路感染常见。 据Tanagho(1988)估计,在美国有超过50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其治疗有多种方法,本文从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方法作一综述,同时对膀胱神经再支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新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重建膀胱功能训练,提高截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我科63例截瘫患者分阶段,联合应用无菌间歇导尿、膀胱区脉短波及针灸治疗,为患者训练膀胱功能重建。结果:63例截瘫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均在4周内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重建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Brindley技术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患者有85%于伤后出现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增加,反射性尿失禁,出现膀胱贮尿及排尿双重功能障碍。由于易并发尿路感染,加之膀胱内压增高引起尿液的膀胱-输尿管返流,最终造成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因此重建膀胱功能对脊髓损伤患者十分重要。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电刺激排尿的研究。1976年英国的Brindley在动物研究成功的基础上成功地将Brindley骶神经前根刺激器应用于人体,揭开了电刺激排尿临床应用的新篇章。Brindley刺激器分体内植入部及体外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等检查:对1例L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右侧T11与S2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硬膜内吻合术。结果:2只犬在术后8个月时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近端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当刺激开始时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内压均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膀胱注射HRP后48h实验侧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临床1例患者术后55个月时随访,膀胱充盈后可产生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建立人工反射弧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可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综述了通过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各种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对各种不同方法的重建方式、治疗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膀胱神经再支配和骶神经前根电刺激重建膀胱排尿功能研究进展的论述,反映了当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肌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不仅可应用于创面缺损的覆盖、外形的重建,有收缩能力的肌瓣还被广泛应用于瘫痪肌肉的动力功能重建。除了骨科临床常用的四肢动力功能重建外,还被探索应用于外科其它领域的功能重建。如Acker报道的背阔肌心肌成形术(cardiomyoplasty)、Perez—Abadia等报道的股薄肌成形术(graciloplasty)以及Baeten等报道的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等,Stremel将其统称为动力性肌成形术(dynamic myoplasty)。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评价与修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评价与修复刘智胥少汀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可引起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治疗方法,包括清洁间歇性导尿术、药物治疗和尿道外括约肌切开术等,取得...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仅严重损伤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大脑、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器官功能紊乱,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器官(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功能障碍最为常见。1 历史回顾 脊髓损伤是人类最严重的灾难性损伤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而且影响患者工作单位、生活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在人类的医学史上,脊髓损伤一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毫无希望的疾病。古希腊医学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Crede手法按摩、耻骨上区轻叩法、扳机点法及电针刺激法等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留置导尿法和综合膀胱功能训练,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尿路感染较明显减少,膀胱容量与残余尿量亦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取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和间歇性导尿的等模式,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方法 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L5后根近端与S2后根远端在硬脊膜囊内分别行显微缝合,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建立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5个月,在破坏L6~S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及膀胱内压测定.结果 18只大鼠存活至术后5个月,9只大鼠成功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根,获得实验结果.实验侧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可记录到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0.10±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串刺激(3mA、20Hz、5 s)S2后根,均可记录到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分别为(0.11±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经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内压分别为(6.55±1.33)cmH2O和(6.11±2.01)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截瘫前刺激S2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为(0.144±0.02)mV,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0.17±0.02)mV,膀胱内压为(10.77±1.78)cmH2O,均大于实验侧截瘫前后(P<0.01).而电刺激对照侧截瘫后S2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膀胱内压无变化.结论 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康复期膀胱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9例不完全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均行包括膀胱收缩练习在内的系统康复治疗,记录膀胱管理方式(包括留置导尿、耻骨上膀胱造瘘、清洁间歇性导尿及自主排尿),评估膀胱排尿功能。观察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排尿感觉、膀胱内压等指标,对影响膀胱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单纯留置导尿率由45.0%下降至13.9%,自主排尿率由45.0%上升至53.1%;ASIA分级B、C、D级患者的自主排尿率分别为5.6%、25.7%和77.8%,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减轻,自主排尿率逐渐增高(P 0.05)。94例入院时采用留置导尿的患者中,17例出院时恢复自主排尿,77例仍需导尿,前者排尿感觉恢复比例明显高于后者(P 0.05);91例愿意接受膀胱内压检测,其中出院时自主排尿患者其膀胱内压异常比率低于导尿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IA分级和排尿感觉与脊髓损伤后康复期膀胱功能预后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ASIA分级D级或有明确排尿感觉的患者无需进行尿道干预,可自主排尿;膀胱内压检查对于评估排尿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膀胱管理方式的选择并无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容量感觉训练法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缩短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时间的方法.方法 按入院顺序将42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进行膀胱功能重建,观察组采用容量感觉训练法进行膀胱功能重建.观察两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膀胱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尿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主排尿量及排尿正常恢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容量感觉训练法可使膀胱得到合理的容量刺激,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及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缩短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时间的方法。方法按入院顺序将42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进行膀胱功能重建,观察组采用容量感觉训练法进行膀胱功能重建。观察两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膀胱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尿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主排尿量及排尿正常恢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容量感觉训练法可使膀胱得到合理的容量刺激,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及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7.
1 神经恢复的解剖特点 1.1 神经根恢复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是几个不同解剖结构恢复的结果,损伤平面或其下的神经根是最常见的恢复结构。由于外周神经对创伤的耐受性比中枢神经系统强且有更强的恢复能力,因此事实上每个SCI患者局部神经根功能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恢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 选用20只体重280~30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B组为L6神经根总干与S2神经根总干端端吻合造模.术中显微解剖测量各神经根的外径,L6与S2脊神经根间的距离及L6的可分离长度.术后观察大鼠排尿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并行BBB评分.术后2周取材对各神经根行Fast Blue染色,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于L6椎体平面,L6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54±0.33)、(0.68±0.13)、(0.88±0.10)mm;S2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39±0.42)、(0.62±0.08)、(0.79±0.14)mm.L6神经根可分离长度为(10.76±2.11)mm;L5、L6神经合干处与S2椎间孔间的距离为(14.21±1.95)mm.两组模型均可无张力吻合.各组大鼠均存活,术后排尿、排便与术前无异.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为(20.20±0.35)、(19.80±0.23)分;B组为(20.20±0.35)、(19.20±0.3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6、S2神经根总干的神经纤维为(892±32)、(788±29)根;L6、S2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54±26)、(532±17)、(325±19)、(478±22)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大鼠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且能重建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3个月的无菌间歇导尿,观察与比较导尿管留置时间不同患者膀胱容量的改变与泌尿系感染率。结果: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大于4周的患者,其泌尿系感染率为95%,膀胱容量平均为295±73ml;导尿管留置不足4周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为35%,膀胱容量平均为455±103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应尽可能早期拔除导尿管,进行间歇导尿,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自制膀胱控制器对截瘫犬膀胱功能的重建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Wang S  Hou C  Chen A  Zhang S  Diao Y  Yin C  Wang J  Xu R  Zhang W  Zha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80-782,I002
目的:研究神经原位膀胱功能重建的电刺激治疗方法。方法:4只犬经T10平面造成截瘫后,在双侧S2神经根上植入刺激电极并通过导线与皮下的接收器连接,同时作硬膜内S1-S3后根切除。术后每天进行电刺激,观察截瘫犬的排尿情况,并进行膀胱造影检查。结果:4只犬均获得电刺激人工控制下排尿,排尿量80-140ml/次,排尿模式为刺激后排尿。膀胱造影发现膀胱充盈好,电刺激排尿过程中膀胱口张开,尿液排出,残余尿量约15-20ml。结论:自制膀胱控制器结合骶部去传入能很好地重建截瘫犬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