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杨  梁继河  尹文  李志超  冯蕾 《医学争鸣》2002,23(2):104-10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肺泡区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的调节。方法 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收集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s,PAM)进行培养,分正常对照组,LPS组,NO+LPS组。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核提取物中NF-κB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结果 LPS组NF-κB活性和TNF-α含量在刺激24h后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LPS组NF-κB活性和TNF-α含量均显低于LPS组(P<0.01)。结论 LPS诱导PAM的NF-κ活化,导致TNF-α基因表达增强;NO可抑制NF-κB活化而减少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促炎因子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60nmol/L佛波酯孵育THP-1巨噬细胞24h后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丹红组和脂多糖+丹红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液中促炎因子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和rr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丹红注射液明显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释放,下调核因子NF—κB和TLR4的表达。结论丹红注射液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抑制TLR4和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IκB信号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核酸酶保护法检测系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α和IL-1β mRNA表达;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和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F—κB活化、p65亚基核转位以及IκBα和IκBβ的降解。结果:正常培养状态下,系膜细胞可组成型表达TNF—α和IL—1β,而不表达IL-1αmRNA,AngⅡ刺激后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显著上调,NF—κB特异性抑制剂2-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AngⅡ诱导系膜细胞NF—κB活化,p65核转位及胞质内IκBα和IκBα的降解。结论:AngⅡ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可能通过NF—κB/IκB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p38蛋白激酶对脂多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38蛋白激酶对脂多糖(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肺泡巨噬细胞。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SB203580(p38蛋白激酶抑制剂)+LPS组、PDTC(NF—κB抑制剂)+LPS组和SB203580+PDTC+LPS组。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蛋白激酶和NF—κB抑制蛋白(I-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后胞核NF-κB和p38蛋白激酶染色显著增强,而I—κB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SB203580、PDTC均可显著降低LPS刺激的肺泡巨噬细胞NF-κB,p38蛋白激酶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并显著增强I—κB的表达(均P〈0.05)。同时应用PDTC和SB203580预孵育肺泡巨噬细胞,与LPS刺激组相比,p38蛋白激酶和NF—κB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I-κB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但分别与SB203580+LPS和PDTC+LPS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p38蛋白激酶和NF—κB活化;p38蛋白激酶可能通过调节I-κB降解而调控NF—κB的活化,NF—κB可能是p38信号途径下游的最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内毒素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PTX组、内毒素(LPS)组、PTX LPS组。实验0、1、2、4、8及12h测定肺湿重/干重比值(W/D)、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PTX LPS组与LPS组比较,PTX干预后可明显减轻小鼠ALI程度、降低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8的含量、抑制肺组织NFκB的表达。结论PTX可能通过部分抑制NFκB活化、减少TNFα和IL8的产生,从而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方法用LPS(100μg/L)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在LPS后立即或4h后加入DADLE(104M)。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成像检测巨噬细胞凋亡及坏死,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细胞核NF—KB的活化水平,Westemblot法检测p38MAPK活化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IL-1β和HMGB1水平。结果DADLE明显抑制了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及坏死,降低了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和HMGBl的水平,而且对巨噬细胞NF—kB及p38MAPK的活化均有抑制作用。结论DADLE通过抑制NF—kB及p38MAPK的活化。减少了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坏死及细胞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LPS刺激下体外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分3组培养,即空白组(Sham组)、LPS组[空白组+LPS(1μg/ml)]和Res组[LPS组+白藜芦醇(10μmol/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检测各组成熟破骨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法(Q-PCR)检测各组中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与IκBα中磷酸化蛋白的水平。结果 TRAP染色:Res组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目相比LPS组明显减少;ELISA检测:LPS组中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Res组较LPS组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显著降低(P<0.05);Q-PCR检测:LPS组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Res组中TNF-α、IL-1β的基因表达明显被抑制(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Res组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水平相对于LPS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下调LPS刺激下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中TNF-α与IL-1β的表达,进而影响破骨细胞的形成,有望作为治疗无菌性松动引起的炎性骨溶解的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9.
核因子κB及其在失血性休克时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lappa B,NF-κB)是一种具有转录激活功能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当其接受特定的信号刺激后,转位进入细胞核,启动多种基因的转录,失血性休克时,可通过活性氧、内毒素(LPS)、TNF-α和IL-1β激活NF-κB,从而启动TNF-α、IL-1β、多种趋化因子、IL-8、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炎性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等黏附分子和E选择素(E-sel)等多种蛋白因子的基因转录,通过这些蛋白因子及二级炎性介质的作用,影响血液循环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He B  Zhao M  Qi G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2):1360-1364
目的 初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泡巨噬细胞转录因子的活化及细胞因子释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COPD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各8例,均为稳定期患者,另有健康者8例作为对照,经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刺激后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8,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同时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方法分别检测肺泡巨噬细胞核因子kB(NFkB)、激活蛋白(AP)-1、AP-2及AP-3的活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泡巨噬细胞在LPS刺激前后IL-8释放的量均显著增加(F=4.34,P<0.05及F=3.56,P<0.05)。在LPS刺激后COPD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可释放更多的IL-1β及TNFα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肺泡巨噬细胞转录因子AP-1基础活性及LPS诱发的NFkB的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 COPD缓解期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可释放过量的IL-8,同时LPS可刺激肺泡巨噬细胞释放IL-1β及TNFα,而转录因子NFkB和AP-1的活性增强,可能促进了IL-8,IL-1β及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信号分子MAPK家系、PKC家族和NF—κB为线索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激活巨噬细胞的途径。方法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RK1/2.JNK、p38、PKCα、PKCβⅠ、PKCβⅡ、PKCγ、PKCε和PKCζ的含量。以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巨噬细胞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结果双歧杆菌DNA注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RK1/2、PKCα和PKCβⅡ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JNK、p38、PKCβⅠ、PKCγ、PKCε和PKCζ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歧杆菌DNA注射组巨噬细胞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可通过活化ERK1/2、PKCα、PKCβⅡ和NF-κB来激活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白介素(IL)-37信号通路探讨口腔黏膜免疫稳态的机制。方法 :通过牙龈绦虫感染后人巨噬细胞诱导的口腔炎症模型,在C57BL/6J小鼠中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分为对照组和rhIL-37b组。qPCR检测IL-37、炎症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和IL-1β和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蛋白印迹检测IL-37和NF-κB通路的表达。微电脑断层扫描(微CT)成像用于确定骨质流失。结果 :THP-1细胞在牙龈绦虫感染后显示出IL-37 mRNA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rhIL-37b处理的细胞显示牙龈绦虫感染后人巨噬细胞的IL-6、TNF-α和IL-1β的产生减少,IκBα降解增加,磷酸化的p65水平降低。在小鼠牙周炎模型rhIL-37b组牙龈炎症和骨质流失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37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牙周炎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降低了牙龈组织骨质流失和细胞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免疫炎症被认为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主要发病机制。前期研究发现姜黄素可改善由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造成的PD小鼠脑内胶质瘢痕的形成,提示其在神经系统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文中观察姜黄素对中脑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帕金森样病变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脑定位注射LPS诱导炎性反应,模拟帕金森样病变,同时给予姜黄素进行治疗,7 d后通过转棍实验和悬挂实验对小鼠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价;通过RT-PCR检测小鼠中脑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iterleukin,IL)-1β的表达量,通过ELISA方法检测小鼠BV-2小胶质细胞系TNFα和IL-1β的释放量。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的核转位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NF-κB的转录活性。结果姜黄素可显著改善由LPS引起的小鼠运动障碍,降低脑内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减少TNFα和IL-1β的释放,可显著抑制NF-κB的核转位,降低NF-κB的转录活性。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位,降低NF-κB的转录活性来发挥抑制中脑炎症的作用,从而改善由于LPS引起的帕金森样病变炎症导致的小鼠运动障碍,这也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PD的治疗药物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该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8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AP组,PDTC(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预处理组及正常组3组。SAP模型经胆胰管内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0.1ml/100g完成。PDTC预处理组在建立SAP模型前1h腹腔内按100mg/kg体重注入PDTC。建模后3、6、12h3个时间点将大鼠处死,血样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留取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不观察肝组织受损情况,应用SP免疫组化汉检测SAP肝组织NF-κB,用RT-PCR的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素-6(IL-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 SAP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明显的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凋亡出现。PDTC预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未见差别。SAP组AST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DTC预处理后各时间点AST均较未处理组下降。正常肝组织偶见NF-κB活化的肝细胞,在SAP肝组织可见肝细胞NF-κB活化。经PDTC预处理后肝组织NF-κB 化的阳性肝细胞数与未经PDTC处理者相比明显减少。SAP时肝组织TNF-α、IL-6、ICAM-1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经PDTC预处理后相应各时间点均降低。但SAP肝组织ICKAM-1mRNA各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存在肝损伤,TNF-α、IL-6mRAN表达参与肝损伤,SAP肝损伤时NF-κB活化并上调TNF-α、IL-6mRNA的表达,抑制NF-κB活化可下调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大鼠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SIRS大鼠。实验分三组,即正常对照组、SIRS组和PTX组。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NF—κB活性和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RS组大鼠NF—κB活性和IL-6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SIRS组比较,PTX(组大鼠NF—κB活性和IL-6表达明显降低(P〈0.01)。在SIRS组大鼠中NF—B活性和IL-6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X(可明显抑制SIRS大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NF—κB的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10 mg/L LPS体外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瘤株(L929)杀伤法检测TNFα的含量、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IL-1的活性、Griess法检测NO的水平.结果 APS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激活巨噬细胞对TNFα、NO与IL-1的分泌.结论 APS抑制巨噬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是其保肝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α硫辛酸(ALA)后处理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A组)、ALA后处理对照组(B组)、脓毒症组(C组)和脓毒症联合ALA后处理组(D组)。A、B 2组均行假手术,C、D 2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模型。B、D 2组大鼠术后立即给予ALA 200 mg/kg灌胃。24 h后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肾组织行PAS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印迹法测定NF?κB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脓毒症可以诱发肾脏病理学改变,与A组相比,C组SCr和BUN含量分别增加了178%和66%(P<0.01),TNF?α、IL?6及IL?1β水平分别增加55%、114%和110%(P<0.01);同时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144%)和细胞核内的表达(102%)显著增加(P<0.01),并IκBα的表达下降61%(P<0.01)。早期给予ALA可以明显改善上述变化,与C组相比,D组SCr和BUN含量分别下降了48%和26%(P<0.05),TNF?α、IL?6及IL?1β水平分别降低25%、37%和40%(P<0.05);同时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和细胞核内的表达显著减少41%和49%(P<0.05),IκBα的相对表达水平增加103%(P<0.05)。结论 ALA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改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路与肾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以及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肾癌细胞系786—0的NF—κB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采用ICC、ISH、Westernblot和EMSA技术检测15例肾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中NF—κB信号分子IKKα/β、IκBα、p65和ICAM-1的表达和NF—KBDNA结合活性;As2O3处理肾癌786—0细胞后NF—κB信号分子蛋白表达、p65mRNA表达和NF—κB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肾癌组织中NF—κB DNA结合活性及p65、IKKα/B和ICAM-1蛋白表达量升高(R〈0.01),但IKB仅蛋白明显降低(P〈0.01);经2μmol/L浓度As2O3处理786-0细胞72h后,p65mRNA含量、NF—κBDNA结合活性及p65、IKKα/β、IκBα和ICAM-1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P〈0.01)。结论:NF—κBDNA结合活性及p65、IKKα/β和ICAM-1蛋白增加可能与肾癌的发生和进展有关;2μmol/L以上浓度As2O3可以全面抑制786—0细胞中p65、IKKα/β、IκBα和ICAM-1蛋白和p65mRNA的表达,抑制NF—κBDNA结合活性,可能是As2O3抑制786—0细胞增殖的另一种机制,NF-κB有可能成为抗肾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核岗子κB(NF—κB)结合活性和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PMEC细胞株,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NAC对HPMEC增殖活化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NAC(1mmol/L)处理1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0ng/mL)处理1h。NAC+TNF-α联合处理。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检测HPMECNF—κB的结合活性;免疫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应的HPMEC胞质内NF—κB抑制蛋白(IKB—α)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观察HPMECNF—κB表达的核内转移;激光共聚焦检测NAC对HPMEC中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NAC对HPMEC的增殖活化有明显抑制作用,NAC+TNF-α联合处理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TNF-α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F—α刺激后具有诱导HPMECNF—κB结合活性.且IKB-α表达明显减弱,NAC处理组IKB-α表达高于TNF—α处理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NF—α处理1h后.HPMECNF—κB的主要表达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内;NAC预处理后联合TNF—α刺激,HPMECNF—κB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出现核内转移极少。HPMEC经TNF-α处理后细胞内COX-2表达明显高于NAC+TNF—α联合处理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AC+TNF-α联合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抑制HPMEC增殖活化;NAC可抑制HPMECNF—κB结合活性、减少核内转移发生和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Bmi?1是否有防治萎缩性胃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针对7周龄Bmi?1基因缺失(Bmi?1 knock out,BKO)纯合子小鼠和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利用组织学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 Western blot比较分析胃的表型差异。结果:与WT小鼠相比,BKO小鼠表现为胃壁变薄、腺体萎缩和炎症浸润的萎缩性胃炎表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阳性细胞面积和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IL?6、TNF?α和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在小鼠中,Bmi?1可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防治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