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咬合病与TMD临床新概念与发展研讨会于2021年6月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就咬合与颞下颌紊乱病临床常见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热烈讨论.研讨会分别举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和主题论坛座谈讨论两部分.在学术报告部分,专家分别就咬合与颞下颌紊乱病新认识及其治疗的关系、临床治疗中咬合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和后牙种植固定修复后咬合变化规律与辨证调等主题做了报告.在研讨会部分与会专家与代表对临床中的热议问题(牙)与咬合的关系及其在口腔各专科的临床意义、调(牙)能否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紊乱病的命名与分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其中一些问题达成共识,解决了临床上的一些疑点和难点,对咬合病和TM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颞下颌关节疾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ease,TMD)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损伤、颞下颌关节脱位、颞下颌关节强直、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炎性疾病以及肿瘤等,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基础研究有助于了解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致病机理,并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虽然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多年来存在争议,但随着对颞下颌关节疾病了解的加深,以及影像学的发展、关节镜和手术方法的改进,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外科治疗有了明显进步。本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脱位、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强直、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以及肿瘤等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外科治疗现况及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目的 探讨如何采用客观定量的方法评价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和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定量计算每例患者(共60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不同检查者获得的各项指数的一致性,并应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定量评价TMD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不同检查者获得的各项Fricton紊乱指数值相近;(2)Fricton紊乱指数可明确反映TMD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治疗后临床功能的改善。结论 评价TMD功能障碍程度或评价TMD治疗效果宜避免使用非客观的、描述性的报告,Fricton紊乱指数是一方便且有效的客观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随内窥镜技术被引入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就关节内窥镜在TMD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医学界对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但咬合调整作为常见的口腔临床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主要包括调(牙合)、正畸治疗、修复治疗、正颌治疗与(牙合)板治疗等。文章回顾既往文献,梳理常见咬合调整治疗方式及其与TMD之间的关联,为咬合源性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菊红  姜倩  兰青 《口腔医学研究》2014,(11):1077-1079,1084
目的:观察使用Roth诊断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疗效。方法:选取76名TMD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患者24h佩戴Roth诊断垫;对照组患者仅给予TMD健康指导。观察6个月后,应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TMD患者临床症状。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Roth诊断垫治疗某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评价矫治错(牙合)同时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各种错(牙合)畸形伴TMD患者42例,详细记录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年的牙(牙合)情况及TMD症状、体征变化、颞下颌关节(TMJ)X线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TMD症状及体征基本痊愈,占71.4%;好转7例,占16.7%;无效或加重5例,占11.9%.结论错(牙合)畸形伴TMD的年轻患者经正畸矫治可以恢复咬合或作(牙合)重建,建立(牙合)平衡,使颞下颌关节、下颌回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但已经发生器质性损害或TMJ解剖结构不对称的患者,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手术优先"正畸正颌治疗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就诊于常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患者共计43例,均采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分别对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进行自身的评估以及客观的分析。对于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描述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T1期:一般为术前一周到两周;T2期:术后两周到三周即术后正畸开始前;T3期:整个治疗过程结束,一般为术后10个月到一年左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女性患者TMD发病率较男性高,所有患者治疗后TMD比例(32.6%)低于治疗前(79%)。牙合平面偏斜超过2 mm患者患有TMD概率明显高于偏斜小于2 mm的患者(P=0.009)。有TMD及无TMD患者中均存在T1到T2阶段最大张口度明显变小(P<0.001),T2到T3阶段明显增大(P<0.001),T1与T3阶段无明显变化(P>0.05)的情况。双颌手术或下颌单颌的手术方式对各阶段最大张口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方法在改善骨性错牙合患者面部外形及咬合的基础上,能够缓解合并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9.
心理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和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对心理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借助关节镜采用微创的方法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1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例)采用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B组(9例)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通过术后随访及问卷调查来评价关节镜在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术后6个月至2年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面瘫、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发生率以及创口预后满意度和疼痛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辅助治疗组术后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组,而并发症远远低于传统手术组。结论关节镜辅助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安全可行。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更适用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1.
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方法很多.目前临床上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中医治疗TMD方法主要有:针灸、按摩、口服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或炎性疾病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重要亚类.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TMD发病率约为6%~10%[1],TMD是仅次于牙周病、错(牙合)畸形及龋病的口腔常见病.我国口腔工作者早在20世纪60~ 70年代即逐步开展了对TMD,包括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或炎症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的研究工作.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及理论在口腔领域的应用与普及,我国在TMD基础研究方面也进入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液中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TMD患者咬合板治疗后[牙合]接触变化的研究,颞下颌关节腔内基因转染的生物安全性实验研究,hIL-1Ra基因体内转染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的免疫组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稳定型咬()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稳定型咬板治疗302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其中207人单侧,95人双侧,总共397例).该疗法对TMD疼痛的总有效率为80.3%,对嚼肌、颞肌、翼外肌疼痛的平均总有效率为86.1%.认为稳定型咬板通过阻断干扰的激惹因素,缓解肌痉挛,从而解除疼痛.它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石涛  郭英  李阳  邢文忠  李振春 《口腔医学》2019,39(2):144-147
目的观察采用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接诊的1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比较采用稳定垫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数和髁突影像学改变(CBCT)。结果经过3~6个月治疗后,94.87%患者原有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均得到改善; 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下降; 70.51%的患者髁突骨质增生硬化,出现适应性改建。结论稳定垫可以作为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垂直距离减小和下颌后移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咬合因素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咬合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将临床上收集的,明确有不良咬合因素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例共49例,根据其不同的咬合因素归类并临床分期,然后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解剖测量分析7具尸体颞颌关节盘和髁状突的前后斜面.结果病理性的(牙合)垂直距离减小对TMD发病的影响最大,病理性的(牙合)垂直距离减小和病理性下颌后移(牙合)关系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不良咬合关系通过改变颞颌关节正常的受力方式,使颞颌关节长期处于微创伤运动中,而产生关节结构间的紊乱,并反过来加重关节组织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邀光  房维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2):1069-107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s)是临床常见病但是病因复杂,相应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停演变.本文围绕由RDC/TMD到DC/TMD的改进,DC/TMD的临床应用实施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人群的咬合特征特别是动态咬合特征进行初步临床调查及分析。方法参考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类及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DC/TMD)收集TMD患者140例,对照组80例,口内检查其静态咬合特征,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与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协调性,下颌功能运动咬合干扰及牙齿不均匀磨损情况,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动态咬合特征。结果 TMD患者可存在多种静态咬合特征;下颌功能运动咬合干扰及牙齿不均匀磨损与TMD具有相关性,而ICP-RCP的协调性与TMD的存在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TMD患者静态咬合特征表现为三维方向的复杂多样性;ICP-RCP不协调尚不能作为TMD的敏感因素;当存在下颌功能运动咬合干扰或牙齿不均匀磨损时需警惕TMD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全口义齿修复后髁突角状骨质增生的治疗与追踪观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牙颌患者的口颌系统可发生显著变化.关于患者出现肌肉酸痛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并且颞下颌关节(TMJ)出现骨质病变伴随疼痛时如何处理的报道较少,笔者在临床尝试使用稳定性骀垫治疗该类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可以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文从笔者的科研和临床经验出发,对创伤性TM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该病的早期防治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