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内胆管结石对ICC术后生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8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阳性组)58例,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阴性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石阴性组相比,结石阳性组在肿瘤大小、CA199、CEA、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石阳性组肿瘤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区域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等病理特征(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1.9%、10.7%、3.5%,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56.67%、33.3%、16.67%(χ2 =46.61,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8%、10.7%,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76.7%、43.3%、23.3%(χ2 =26.60,P<0.001)。结论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期晚,术后生存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改善ICC的预后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0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I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 103例ICC病人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70%、45.76%,无瘤生存率为67.65%、40.7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影响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是影响ICC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神经束侵犯、脉管侵犯和术前CEA是影响ICC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ICC的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规范ICC的治疗,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方式(是否需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一应用拉米夫定预防良性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方法 总结单一应用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的31例良性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乙肝病毒再感染情况,同时检测肝移植手术前、后血清及肝穿刺组织乙肝表面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8.2个月(3.2~7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乙肝病毒总的再感染率为19.4%(6/31),术后1、3、5年乙肝再感染率分别为7.1%(2/28)、16.0%(4/25)及26.1%(6/23),生存率分别为87.1%(27/31)、80.6%(25/31)及66.1%(20.5/31)。术前HBeAg和HBVDNA的清除率分别为54.5%(6/11)和50.0%(5/10)。术前HBVDNA和HBeAg阳性患者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率高。结论 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预防良性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术前应尽可能使HBVDNA和HBeAg转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7例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3,n=35)和低NLR组(NLR≤3,n=42),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因素,术后总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NLR组的术后总生存时间长于高NLR组(P<0.05),高NLR组与低NLR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3(HR 2.15,95%CI 1.23~3.73,P=0.007)、淋巴结转移(HR 2.04,95%CI 1.10~3.76,P=0.023)、血管侵犯(HR 2.10,95%CI 1.10~4.00,P=0.024)为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3可以作为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乙肝病毒联合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HBsAg阳性、HBV—DNA复制的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经肾活检确诊并住院治疗和随访的20例HBV—MN成人患者,分成乙肝活动组(10例)和无乙肝活动组(10例),血清FnBsAg阳性、HBV—DNA〉1000拷贝/ml的HBV—MN患者称乙肝活动组,接受抗乙肝病毒联合免疫抑制剂加ACEI和/或ARB治疗;血清HBsAg阴性、HBV—DNA〈1000拷贝/ml的HBV—MN患者称无乙肝活动组,仅接受免疫抑制剂加ACEI/ARB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缓解率、副反应发生率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乙肝活动组伴有高血压3例(30%),无乙肝活动组伴有高血压6例(60%),两组患者均有浮肿和血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白蛋白(Al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例光镜和电镜下表现均无差异;肾组织免疫荧光显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均在3种及以上,两组间C1q和纤维蛋白原沉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乙肝活动组完全缓解率60%,总缓解率100%,平均缓解时间13.7个月;无乙肝活动组完全缓解率70%,总缓解率90%,平均缓解时间13.2个月。(4)治疗副反应:乙肝活动组1例出现血HBV~DNA升高,1例出现肝酶升高;无乙肝活动组2例出现肝酶升高,减药物剂量后肝酶恢复正常,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BV—MN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并不取决于血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HBV—MN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若血中乙肝病毒复制者,在严密监测情况下,抗乙肝病毒联合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是一种对疾病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及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IC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将患者分为未清扫组、常规清扫组和扩大清扫组,比较三组患者预后情况并釆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8例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9例,年龄30-81岁,平均59岁。根据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未清扫组纳入80例、常规清扫组纳入34例、扩大清扫组纳入64例。178例患者肝切除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为29.2%(52/178),总体中位生存时间25.8个月。未清扫组、常规清扫组、扩大清扫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80)、52.9%(18/34)、40.6%(26/64),三组整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清扫组与常规清扫组、未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ICC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肿瘤最大径、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患者生存有关(P<0.05)。结论CA19-9,肿瘤最大径、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是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可行手术切除术的ICC患者,行腹腔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即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无需扩大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移植中心和天津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活体肝移植术的106例儿童受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手术由同一外科团队完成。根据供者术前HBV血清学标志物的结果,将儿童受者分为供肝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组(45例)和供肝抗-HBc阴性组(61例)。了解两组儿童受者的新发HBV感染情况,分析供肝抗-HBc阳性组儿童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了解新发HBV感染患儿的特征。结果供肝抗-HBc阳性组和阴性组新发HB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8/45)和2%(1/61)。受者术前抗-HBs阴性、术后无抗病毒治疗是抗-HBc阳性供肝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发病距移植手术的中位数时间12个月(8~48个月)。9例儿童受者中,接受拉米夫定治疗7例,未予抗病毒治疗2例,均全部存活。结论应用抗-HBc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其术后存在感染HBV的风险。受者术前抗-HBs阴性、术后未给予预防性核苷类似物治疗是抗-HBc阳性供肝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接受供体抗-HBc阳性的肝移植儿童受体应使用核苷类似物预防新发HBV感染,移植术前亦要加强对其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差异,分析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92例IC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53例)和非手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因素。结果:手术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同期非手术组患者(60.35%vs.28.21%、39.66%vs.7.69%、17.24%vs.0,均P0.0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手术组患者(24个月vs.9个月,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I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ICC对患者预后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对ICC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手术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及存活时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和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治疗的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71例肿瘤切除的患者行术后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80例手术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1.5月。1、3、5年生存率为68.6%、40-3%、25.4%。根治性手术切除组和姑息性手术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0个月及15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2,P〈0.001)。本组总的肿瘤切除率为88.8%(71/80),对可能影响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的15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CAl9-9水平、手术切缘及邻近组织器官侵犯对预后有影响(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切缘和肿瘤数目是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是ICC的首选治疗方法,R0切除和单个肿瘤是评估ICC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取得良好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ICC患者肝内胆管组织(肿瘤组)和30例肝内胆管结石仅合并慢性炎症患者肝内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正常组)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中、TGF-β1与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呈依次降低,而caspase-3的阳性表达呈率依次升高(均P0.05);在ICC组织中,TGF-β1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917,P0.01),且两者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890,P0.01;r=-0.894,P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均为肝内胆管结石相关ICC预后的独影响因素(均P0.05),TGF-β1与survivin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患者(χ~2=13.192,P=0.001;χ~2=10.536,P=0.002),而caspase-3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χ~2=5.469,P=0.023)。结论: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ICC组织中表达异常,三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细胞,是恶性程度较高和预后较差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严重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是ICC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HBV相关ICC具有类似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另外,新近研究表明HBV阳性ICC患者术后预后优于HBV阴性患者,且HBV阳性IC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因此,进一步探索HBV在ICC的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hepatolithiasis associated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HLAI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3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LAIHCC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6%、36.4%与30.3%,与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4%、34.3%与28.6%,P=0.57).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61.7%与58.6%,显著优于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患者(x2=20.426,P=0.000).HLAIHCC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ICC(x2=19.700,P=0.000),肿瘤直径显著大于ICC(P=0.04);血清CA19-9水平(P=0.049)和手术切缘(P=0.01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HLAIHCC具有与IC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根治性切除术是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血清CA19-9和手术切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值与患者远期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89例ICC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分为50例高NLR(NLR值≥2.5)组和39例低NLR组(NLR值2.5);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中位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低NLR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10%、48.72%、38.46%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42.00%、24.00%、18.00%(P0.05);低NLR患者的生存时间34个月、无瘤生存时间16个月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19、9个月(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姑息手术、NLR值高水平与ICC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ICC患者术前外周血NLR高水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ICC患者的远期预后还受到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手术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者肝移植时保留下腔静脉与否与术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及HBV DNA原位杂交法检测15例肝移植时切除的病肝下腔静脉的HBV标志物,对20例不保留腔静脉的肝移植受体(经典组)与7例HBV复制活跃并保留腔静脉的肝移植受体(背驮组)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及术后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经典组10例(50.0%)及背驮组5例(71.4%)肝移植时切除的病肝下腔静脉壁的HBV标志物HBsAg、HBcAg及HBV DNA均呈阴性。经典组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HBV再感染1例,再感染率5.0%(1/20),再感染时问在术后22个月;背驮组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无一例发生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0(0/7)。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HBV复制活跃者其肝后下腔静脉组织中无HBV存留及复制。因此,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不会增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受体HBV再感染或乙肝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对56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ICC占同期手术的原发性肝癌8.74%,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胆管结石17例。术前确诊率为75%(42/56),发生在左肝34例,右肝22例。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为51.79%(29/56)。姑息性手术35.71%(20/56),探查活检术10.71%(6/56)。根治性切除(R0切除)1、3、5生存率分别为80.83%、36.11%、12.90%,姑息性切除(R1、R2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7%、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4.07,P0.05)。淋巴结阴性组28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33.68%、14.03%;淋巴结阳性组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5%、7.29%、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20,P0.05)。而肿瘤生长部位及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对生存无影响。结论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胆管癌的重要途径,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境界不清,尤其大网膜增厚、腹水存在应想到腹腔广泛转移的可能,应用腹腔镜探查,减少剖腹探查几率。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 al ysi s,MHD)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 i t i sB Vi rus,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改善其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通过临床发现,相当多的MHD患者对常规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差,血清转换率低下。本研究探讨了对MHD患者应用胸腺肽a1改善其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的方法,将79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 i-HBc(-)及Ant i-HBs(-)的M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MHD患者39例,进行常规疗程(O月、1月、6月)肌内注射普通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μg/针,每次注射剂量为2针20μg,共三次6针,总剂量为60μg;B组MHD患者40例,按A组方法行乙肝疫苗接种,随后行胸腺肽a1皮下注射,每次1.6mg,每周2次,连续用4周(共8针),第一针在疫苗注射后立即皮下注射。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 ml U/ml为产生保护性血清转换。注射结束后3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析两组之间保护性血清转换率及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有26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66.67%,B组患者有37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9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B组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HD患者对常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低下,胸腺肽a1可明显改善MHD患者的免疫应答,增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故可减少MHD患者感染乙肝的概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评价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癌胚抗原(CEA)对肝内胆管癌(ICC)术后患者预后的作用。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切除术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6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CA19-9和CEA的组合(正常和升高),将患者分为3组,分析CA19-9联合CEA与IC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ICC术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CA19-9联合CEA与ICC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CA19-9联合CEA与术前白蛋白水平、乙肝、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白蛋白水平、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受侵及术前CA19-9联合CEA与ICC患者术后生存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1)、CA19-9联合CEA均升高(P=0.00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A19-9联合CEA对于ICC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升高提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目前临床普遍建议乙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以阻断母婴传播,为验证其效果,做以下研究.方法:乙肝血清指标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共三次(实验组)与未注射孕妇(对照组)所产幼儿于5岁采血检测HBsAg及抗-HBs,将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孕晚期预防性应用HBIG组孕妇所产新生儿随访5年后,两组幼儿的HBsAg反抗-HBs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并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所以己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治疗效果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治疗以及微创外科时代肝部分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胆管结石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1998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胆管癌的患者为225例,同期肝胆管结石患者2333例.手术切除组2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2.9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71.43%、52.38%;介入治疗组13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85个月,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15%、7.69%、0.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长期的炎症、反复的感染、胆汁淤积等因素是肝内胆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肝部分切除不仅能够去除结石、预防结石复发,对于预防胆管癌变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