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即上颌窦底外提升,是解决上颌后牙缺失后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有效方式.其技术敏感性较高,术中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和上颌窦黏骨膜穿孔.若未对手术风险进行完善评估,对术中并发症处理不妥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影响远期种植效果.本文将对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的术中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预防及处理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2.
上颌窦底提升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时骨量不足的可靠办法,但技术敏感性较强,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此并发症管理的指南或共识.因此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各大院校专家讨论起草了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针对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这一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并讨论外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建议的治疗方法。方法 122例上后牙缺失并且骨量不足的患者于2010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15日接受了外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已完成上部修复。测量记录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记录所有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比如过量出血、上颌窦底黏膜穿孔、感染、创口裂开、急性上颌窦炎、移植骨吸收,以及统计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术中8例发生窦底黏膜穿孔,术后3例当晚少量鼻出血,术后1~2周3例伤口裂开,术后2周1例急性上颌窦炎伴化脓性感染;术后6个月内,有6例患者的移植骨出现部分吸收,6颗种植体发生松动或自行脱落。结论 外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相关的并发症有黏膜穿孔、感染、创口裂开、移植骨吸收以及种植体松动、脱落,可通过术前周密检查、术中控制手术操作、修补穿孔黏膜、术后适当加大抗生素剂量、缝合裂开创口并配合使用漱口水及系统性抗生素治疗等方法预防及治疗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Sinustech上颌窦底开孔钻在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开孔钻在种植上颌窦提升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例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需要上颌窦提升手术患者,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51.6岁,平均牙槽骨高度7.8mm。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模型手术分析精确测量种植区域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计算出种植体与上颌窦底的接触位置,测量种植体这一位置的直径,再通过骨质分类预定好上颌窦底开孔直径,制作种植手术导板进行种植导航手术,先用先锋钻钻至距上颌窦底1mm深度,然后换上选定直径的上颌窦底开孔钻,逐级扩大种植窝洞同时收集开孔钻槽沟上的自体骨屑,最后将种植窝洞预备到术前设计的直径并将上颌窦底皮质骨钻开一定直径大小的圆孔,提升上颌窦粘膜后植入收集到的自体骨或/和人工骨后安放种植体,检查初期稳定性。术后即刻CT检查植入方向、植骨情况、粘膜穿孔情况。结果:上颌窦底开孔后粘膜完整,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好;CT检查种植体与骨组织接触紧密,种植体尖端为骨粉和粘膜覆盖包绕,粘膜完整连续无破溃。结论: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和快速成型模型手术来获得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精确距离对于用上颌窦底开孔钻在上颌窦底钻出特定直径的孔至关重要,没有骨折的上颌窦底骨质能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中取出自体骨屑可以减少人工骨粉的使用,提升术中粘膜完整无穿孔,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及出血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医生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进行口腔种植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接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手术的患者366例(共植入468颗种植体),统计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及出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发生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的患者25例,发生率为6.83%;发生术中出血的患者23例,发生率为6.2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式、上颌窦黏膜厚度≥ 0.3 mm和吸烟是患者术中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危险因素(均P < 0.05)。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式、上颌窦黏膜厚度≥ 0.3 mm及上颌窦前壁有血管是术中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通过术前口腔检查结合CBCT等影像学检查,分析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及对患者吸烟量的控制可为临床医生对种植适应证的把握及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操作提供帮助,减少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上颌窦底形态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手术风险及提升效率密切相关。根据对窦底结构的形态学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分型方法。骨嵴是上颌窦底骨皮质突起,骨嵴的存在增加了上颌窦提升术中窦黏膜穿孔的风险。不同学者通过不同方法研究窦底骨嵴发生率为9.5%-58.0%,骨嵴高度为2.8-8.1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行上颌窦底外提升加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共25位患者,53颗种植体。11位患者(A组)行内镜辅助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加种植体植入,同期植入23颗种植体,其中瑞士士卓曼BLT种植体12颗,韩国Megagen AnyOne种植体11颗;14位患者(B组)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加种植体植入术,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其中瑞士士卓曼BLT种植体18颗,韩国Megagen AnyOne种植体12颗。结果 A组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率(13.0%)低于B组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率(23.3%),25位患者均已完成最终修复,随访6~20个月复查所有种植体均稳定固位良好,无感染征象,未出现松动脱落。结论 内镜技术应用于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实现可视化操作,更大幅度提升上颌窦底黏骨膜,精准检测微小穿孔,降低穿孔率,提高手术精度。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窦底解剖形态、上颌窦病变等的影响,其中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是否对囊肿进行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中遇到的上颌窦囊肿问题的不同处理策略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上颌窦底提升中,术后出血是上颌窦底提升的常见并发症,常导致术中视野不清、上颌窦黏骨膜意外穿孔、甚至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等,对上颌窦底提升出血并发症的认识至关重要.依据国内部分专家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概述了上颌窦底提升出血的发病因素、走行于上颌窦区的血管解剖位置及分布特点、出血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以及预防措...  相似文献   

10.
穿牙槽嵴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的决策因素复杂,如何为病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材料以改善上颌窦底的可用骨量,是种植医生面临的难题。本文针对上颌窦底提升的定义、上颌窦底提升的风险评估、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目标、窦底形态与术式选择、牙槽嵴顶形态与种植体构型的选择因素等做一总结性概述,希望为广大口腔种植医生的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开窗植骨与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55侧)上后牙缺失患者,其中34例(40侧)窦底牙槽嵴骨高6~10 mm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9例(15侧)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同期完成一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9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无窦膜穿孔,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 mm,26颗种植体平均负载30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34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3 mm,手术操作中有3颗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发生率为4.1%(3/73),在73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71颗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成功率97.3%(71/73)。结论: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一种微创、简单、可靠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足的种植临床技术,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后牙槽嵴高度不足时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不同术式和不同充填材料提升上颌窦底,进行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89例上后牙缺失的患者,其中68例窦底牙槽嵴骨高6一lOnun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21例骨高2-5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同期完成一期种植手术86例,二期完成种植手术3例.充填材料有自体颗粒骨、人工骨粉或者自体颗粒骨加人工骨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21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2例术中窦膜穿孔,以可吸收生物膜修补后同期完成种植手术.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mm,59颗种植体有1颗松动失败,其余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68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1mm.植入术中有3例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3例术后2天内鼻腔少量自发性渗血,其余无明显症状.在121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119颗种植体平均负载15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临床上上颌窦底骨高度不足的情况应根据上颌窦底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并根据需提升高度不同选用不同的充填材料,大多数可以同期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改良上颌窦底提升术在处理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65名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共103个植入位点。上颌窦底下方的剩余牙槽骨高度为2~9mm。其中,30例剩余骨高度为5~9mm的患者,采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35例剩余骨高度为2~5mm的患者,行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随访9-30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高度为4.43mm(2.22~5.47mm);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高度为5.95mm(4.16~12.85mm)。103个种植位点中仅2例在术中发现黏膜穿孔,1例在戴牙后3个月出现种植体松动,其余种植体均形成良好骨结合,存留率为99%。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能够有效促进上颌窦内成骨,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高度,超声骨刀及外提升术中小开窗术式的应用,可显著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4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患者45例(50侧上颌窦,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4 mm),于术前、术后当日或术后第2天及术后6~9个月的愈合期后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术式的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及种植体早期成功率。结果 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分别有19例和26例(上颌窦分别为21、29侧)患者;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分别为4.76%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6~9个月的愈合期,两种术式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分别为(5.18±0.48)mm和(7.32±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术式种植体早期成功率分别为95.8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4 mm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提升术在早期上颌牙龈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7例局限于上颌牙龈部的早期牙龈癌(男5例,女2例),于上颌窦前壁开窗,行上颌窦底粘膜提升后,矩形扩大切除窦底上颌骨及肿瘤,腭瓣或颊脂垫瓣修复创面。结果 1例上颌窦底粘膜破损,其余6例病人上颌窦底提升顺利,随访1~2年有利于修复重建,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种植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种植体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日趋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但是剩余骨高度不足仍是影响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包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和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这2种术式有效解决了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底壁分嵴等情况,以及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归纳总结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基本原则,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切口设计、手术方法,以及3种改良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比较,骨挤压器和骨冲顶器的应用,初步探讨植骨材料的选择,辅助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特殊器械(超声骨刀和内镜)的特点,伴发上颌窦囊肿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林柏均  吕鸣樾  袁泉 《口腔医学》2022,42(3):193-199
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是上颌后牙骨量不足时常采用的骨增量方式,根据手术进入上颌窦的路径分为经侧壁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相比经侧壁上颌窦底提升有创口小、治疗时间短及患者更易接受等优势,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骨增量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剖因素是最为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及上颌窦假性囊肿变化。结果:全部手术中无囊肿破裂和上颌窦黏膜穿孔,愈合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期无种植体脱落。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6.85±1.07)mm.术中提升高度为(6.93±2.07)mm。术后窦底提升高度(GBH)为(13.88±1.87)mm、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GSH-1)(12.76±2.03)mm。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上颌后牙区常因骨量不足而成为种植的难点区域,常用的解决办法为上颌窦侧壁开窗窦底提升术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因为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时间短、术后不适感少等优点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早期应用常伴有同期植骨,但由于骨替代材料存在感染、低吸收率及引发上颌窦再气化等风险,近些年来临床上开始主张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时不再植骨。目前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植骨与不植骨的愈合状况和临床疗效等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报道。本文就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否需要同期植骨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羊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法,对比0.012型号、0.014型号镍钛双级上颌窦黏膜剥离器以及伞形剥离器剥离窦底黏膜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1.5~2岁山羊24只,配伍组设计随机分成0.012型号组(A组)、0.014型号组(B组)、伞形剥离器组(C组),每组8只。建立动物模型,在上颌窦内提升冲顶后,3组分别向窦底的近中和远中剥离上颌窦黏膜至本器械的最大剥离限度或窦底黏膜穿孔时,测量剥离长度。结果A组平均剥离长度为12.41 mm±4.35 mm,2例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B组平均剥离长度为23.38 mm±4.84 mm,1例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C组平均剥离窦底黏膜长度是2.61 mm±0.30 mm。经方差分析计算得3组剥离上颌窦黏膜总体均值不全相同(P<0.01)。各组再行SNK法比较后得出,A、B、C组剥离窦底黏膜长度的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镍钛双级上颌窦黏膜剥离器在行上颌窦黏膜剥离能获得较大的黏膜剥离范围。0.014型号弹性及刃适中、安全,能够大面积剥离窦底黏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