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  相似文献   

2.
陈文进  鲁玉辉 《光明中医》2022,(7):1157-116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养阴方剂用药经验.方法 将《温病条辨》中关于三焦养阴论治方药,写入Excel软件中并复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等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方药进行方剂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温病条辨》治疗温病养阴的方剂29首,使用药物22味,总频次112次.上...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温病条辨》12个承气汤方为代表的温病承气下法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精神,并在扶正祛邪、固护津液等方面有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下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水血相关证治探讨聂天义(四川省涪陵市中医院648000)关键词《温病条辨》,水,血,相关证治《温病条辨》是阐述温病辩证论治的专著,温病是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变过程中是以伤阴为主。该书虽附有《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等篇,亦多涉及阶...  相似文献   

5.
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续)山西中医学院(030024)郝印卿太原制药厂职工医院郝国卿3吴氏《温病条辨》瑕瑜小识清·吴鞠通是继叶天士而后的温病大家,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书。后来的学者对其《温病条辨》毁誉不一,甚至认为《条...  相似文献   

6.
略论吴瑭《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继承和发展(浙江省乐清市中医院325600)周朝进关键词:吴瑭,温病条辨吴瑭(1736~1820年),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是清代温热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书。本文试就《温病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方法:通过研读《温病条辨》原著,查阅《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辨病论治思想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温病条辨》的辨病论治思想内涵主要是首先辨病名,然后分辨病期,最后以脏腑定位为线索,进行审证辨证,其临床意义在于首倡辨病,利于把握温病本质;辨病分期,利于温病异病同治;审证论治,利于温病选方用药。结论:《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对当今中医学病证结合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方药组成探讨银翘散的制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源于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是中医学辛凉清解法的代表方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一中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又日"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虽说《温病条辨》是以桂枝汤为第一方,银翘散为第二方,但实质上仍以银翘散为治疗温病的第一方.一般认为银翘散立方旨在辛凉清宣、透热外达.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亦日"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  相似文献   

9.
张琦  华浩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5):435-438
《温病条辨》157首汤剂及《伤寒论》98首汤剂的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汤剂的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及日服用总量等方面都暗含汤剂用量的内涵。《温病条辨》汤剂与《伤寒论》汤剂进行比较后,发现《温病条辨》汤剂的平均药味及煎服法与《伤寒论》汤剂一脉相承,差异较小,在方剂的药物来源分类、方剂的重量及目服用量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温病条辨》中竹叶的功效。方法:研读《温病条辨》,结合历代本草中关于竹叶的论述,对其功效进行总结。结果:《温病条辨》中竹叶的功效主要有辛凉透表、清泻表热、清透凉营、芳香清络、淡渗利湿。竹叶味甘淡、性寒,具芳香之气,寒能清热,甘能滋补,淡能渗利,芳香而具透达之性,符合温病热盛阴伤而夹秽浊的病机特点。结论:竹叶一药而多效,在《温病条辨》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王以信 《天津中医药》1990,(5):36-36,21
《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专著,吴鞠通博采前贤论治温病的方法,间附自己的临床经验,辑成《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2.
陈禹霖 《国医论坛》2014,29(2):16-17
《温病条辨》的形成受到《伤寒论》的重要影响,其所载方剂近半源自仲景方。然吴鞠通并非照搬经方,而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其中,将其化裁应用于温病治疗中。吴鞠通学术思想众多,其中以“救阴”贯穿《温病条辨》全书。本文拟从吴鞠通“救阴思想”的角度浅析《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方剂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14.
双花清热汤化裁自清代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桑菊饮.二方疏风清热,针对风温、冬温等温病初起,风热侵袭肺卫而设.高秉钧将《温病条辨》中以"三焦为纲,以病为目"的辨证纲领延伸到外科、皮肤科疾病.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玫瑰痤疮等为面部损容性疾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伤于风者,上先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汤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温病条辨》中汤方的药味数、单剂量及服药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温病,是指一种以温邪为主要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温病多热象偏重,故易化燥伤阴.清代医家吴鞠通(吴瑭)以擅长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在其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辨证为纲、以病名为目,开创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先河,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笔者通过研习《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探求其...  相似文献   

17.
张再良 《中医药学刊》2005,23(3):424-426
以吴瑭的《温病条辨》为基础,从经方与时方、伤寒与温病、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联展开论述。列举了《温病条辨》对经方的运用和化裁,分析了《温病条辨》中其他主要方剂的构成和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温对立的由来。强调寒温在临床上实际上是统一的,尽管历史上医家为了纠偏会对某一方面有所强调,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理解,同时对《温病条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所起的作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胡骏  谈钰濛  倪青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273-1275
"顾护阴液"是《温病条辨》的重要思想,本文对《温病条辨》"顾护阴液"法从三焦辨证和药味配伍的制方法则两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糖尿病"阴虚为本"的病机特点,联系临床中针对该病"阴虚"本质的治疗,解析"顾护阴液"之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三仁汤所彰显的"气化湿亦化"的理论真谛为众所熟知。追溯其源——《温病条辨》尚可发现吴鞠通关于宣气化湿法的诸多论述。故本文主要以三仁汤为引,对吴氏所著《温病条辨》中的宣气化湿法的运用,进行初步探究、分析总结,以期本文能对临床巧用《温病条辨》中的宣气化湿法带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的条文为依据,通过两书中化瘀法的应用比较,探讨《温病条辨》对《伤寒杂病论》化瘀法的发展与创新,对化瘀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