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神经修复用导管材料以及制备方法的研究近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 Science 1996—01/2005—12有关神经修复及神经导管方面的文献,检索词分别为“nerve conduit,nerve guide,nerve regeneratio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数字期刊库、万方数据库1996—01/2005—12有关神经修复及神经导管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神经修复,导管”,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神经再生、神经修复及神经导管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120篇关于神经修复、神经导管的文献,纳入2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用神经导管桥接断离神经是神经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制备神经导管的材料按其降解性能分为生物不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发展复合材料将是制备导管的主要方向。结论:虽然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还有许多,如神经生长因子、雪旺细胞等,但是新型的导管及制备方法将会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缺损过去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组织工程神经支架的出现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思路。将神经支架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通过分析指出:复合型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在长段神经缺损的修复中在理论和实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未来本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组织工程人工神经诱导管的制作及其生物相容性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文捷  周跃  王建民  陈建梅  王建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05-4707,i002
目的:观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管生物相容性及其神经再生诱导作用。方法:采用肌肉包埋、雪旺细胞直接接种以及坐骨神经缺损桥接预实验的方法观察两种构成比不同的PLGA管[(85:15)或(50:50)]的生物相容性及其神经再生诱导作用。结果:①肌肉包埋条件下。PLGA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采用细胞直接接种的方法,观察到雪旺细胞在PLGA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体内神经桥接情况下,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PLGA管组未见类似现象。④与硅胶管组相似。PLGA(85:15)管能够顺利完成坐骨神经缺损桥接作用,再生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评价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PLGA(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PLGA(50:50)相比,PLGA(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缺损过去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组织工程神经支架的出现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思路。将神经支架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通过分析指出:复合型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在长段神经缺损的修复中在理论和实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未来本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人工神经诱导管的制作及其生物相容性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管生物相容性及其神经再生诱导作用。方法采用肌肉包埋、雪旺细胞直接接种以及坐骨神经缺损桥接预实验的方法观察两种构成比不同的PLGA管[(85∶15)或(50∶50)]的生物相容性及其神经再生诱导作用。结果①肌肉包埋条件下,PLGA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采用细胞直接接种的方法,观察到雪旺细胞在PLGA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体内神经桥接情况下,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PLGA管组未见类似现象。④与硅胶管组相似,PLGA(85∶15)管能够顺利完成坐骨神经缺损桥接作用,再生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评价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PLGA(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PLGA(50∶50)相比,PLGA(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目的:总结近年来常用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2-01/ 2010-12.检索关键词:神经导管;生物材料;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再生.纳入标准: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非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不可吸收性和对再生神经的远期不良影响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生物降解材料在神经再生完成后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目前未能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神经结构的支架.生物衍生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排异反应小,可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起支架作用,但缺血后存在管形塌陷、再生不良、吸收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等问题.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单用一类材料难以制作出理想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通过结合各类材料的优点,与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许旺细胞等联合应用,制备新型具有生物活性的导管材料,将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目的:总结近年来常用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2-01/2010-12。检索关键词:神经导管;生物材料;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再生。纳入标准: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非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不可吸收性和对再生神经的远期不良影响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生物降解材料在神经再生完成后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目前未能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神经结构的支架。生物衍生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排异反应小,可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起支架作用,但缺血后存在管形塌陷、再生不良、吸收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等问题。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单用一类材料难以制作出理想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通过结合各类材料的优点,与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许旺细胞等联合应用,制备新型具有生物活性的导管材料,将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文捷  周跃  王建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148-150,T0006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 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 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 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mm&;#215;5mm&;#215;0.3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太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 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177;0.66),(17.15&;#177;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177;0.16)μm,(3.96&;#177;1.73)μn,(10135&;#177;1053)个/mm^2,(23.4&;#177;2.7)%比(0.45&;#177;0.19)μm,(4.07&;#177;1.86)μm,(9879&;#177;1491)个/mm^2,(23.6&;#177;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 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作为治疗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发展迅猛,但也存在着较高风险性,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目的:分析不同脑血管支架材料的特点及发展状况。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2001/2010有关各种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效果研究。结果与结论:球囊扩张性支架具有较好的顺应性,支撑力强等特点,但受外力作用后容易变形;新型球囊扩张性支架可降低再狭窄率,但价格较昂贵;自膨胀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力,顺应性好,可适应成角病变,贴壁性佳,不容易形成死腔,支架释放后无缩短现象,但后扩后有连续点断裂的危险;编织支架柔韧性好,支架未完全释放时可回收,网孔直径小,释放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缩短现象,很难精确定位,贴壁欠佳。相信随着支架工艺的不断改进,新型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支架置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将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作为治疗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发展迅猛,但也存在着较高风险性,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目的:分析不同脑血管支架材料的特点及发展状况.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2001/2010有关各种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效果研究.结果与结论:球囊扩张性支架具有较好的顺应性,支撑力强等特点,但受外力作用后容易变形;新型球囊扩张性支架可降低再狭窄率,但价格较昂贵;自膨胀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力,顺应性好,可适应成角病变,贴壁性佳,不容易形成死腔,支架释放后无缩短现象,但后扩后有连续点断裂的危险;编织支架柔韧性好,支架未完全释放时可回收,网孔直径小,释放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缩短现象,很难精确定位,贴壁欠佳.相信随着支架工艺的不断改进,新型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支架置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将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为修复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如何获得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是这一研究的核心和难点。目的:回顾性分析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和制备方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库有关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和方法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软骨支架材料分为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可采用相分离法、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技术、气体发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及静电纺丝法制备支架材料。由于胶原、琼脂糖和藻酸盐等水凝胶类天然材料可提供足够的生物相容性、增殖和黏附能力及亲水性,电纺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支架又可以保证支架的力学强度、塑形要求、孔隙率、可降解性等,将天然材料利用包埋技术和表面修饰技术复合于电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上将更有利于支架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为修复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如何获得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是这一研究的核心和难点。目的:回顾性分析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和制备方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库有关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和方法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软骨支架材料分为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可采用相分离法、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技术、气体发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及静电纺丝法制备支架材料。由于胶原、琼脂糖和藻酸盐等水凝胶类天然材料可提供足够的生物相容性、增殖和黏附能力及亲水性,电纺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支架又可以保证支架的力学强度、塑形要求、孔隙率、可降解性等,将天然材料利用包埋技术和表面修饰技术复合于电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上将更有利于支架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概述近年来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Elsevier SDOS 2000-01/2007-04相关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文献,检索词“nerve conduit,peripheral nerve injury”,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04相关文献,检索词“神经导管,周围神经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有关的非生物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衍生材料的文献.排除标准:相关度不大的文章,重复性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07篇关于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文献,最终纳入3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资料综合: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制备神经导管的材料主要包括非生物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衍生材料.非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不可吸收性和对再生神经的远期不良影响几乎没有临床应用价值,只适合应用于神经再生的实验中.生物降解材料在神经再生完成后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目前未能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外周神经结构的支架.生物衍生材料具有去细胞成分,防止排异反应;可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起支架作用.由于单纯使用神经导管,不能提供有效的接触引导作用,人们开始人为地改变再生微环境,加快神经生长速度,促进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最后分析了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应用前景. 结论:随着生物学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神经导管材料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必将得到不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概述近年来甲壳素类材料制备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pringerlink 2000-01/2009-08有关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文献,检索词"nerve conduit,peripheral nerve injury",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2000-01/2009-08相关文献,检索词"神经导管,周围神经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有关的非生物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衍生材料的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甲壳素类神经导管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要求的有关文章.排除标准相关度不大和重复性文章.结局评价指标:神经组织工程;甲壳素类神经导管材料;神经导管制备.结果:①随着医学材料的进展,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的神经导管用于桥接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中甲壳素类神经导管可在合理的时间段内降解,有可控的生物亲和性、降解性能、多孔性和机械性能.②在导管结构、复合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表面修饰、添加种子细胞及神经生长因子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③通过改变再生室的空间结构和微环境,从而加快神经生长速度,促进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并对材料表面修饰及制备方法加以改进,使得导管适应神经再生.结论:随着生物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甲壳素类神经导管材料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必将得到不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SD大鼠制备去窦弓反射模型,为心血管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新和实验方法.方法 通过切断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建立去窦弓反射模型,利用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动态观察SD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监测分析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结果 去窦弓反射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应用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时均有明显的血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率不引起相应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SD大鼠同时破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可明显降低压力感受性反射,该模型可应用于心血管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可在体内降解,避免出现的神经卡压等问题,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比较自体神经移植与3种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差异. 方法:通过电生理学检测,形态学观察等神经恢复效果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近年来常用的胶原神经导管、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聚乙醇酸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虽然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在理论上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不同合成材料的神经导管之间在神经功能恢复中存在明显差异性,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异,是较为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聚乙醇酸神经导管因自身的因素影响其降解性能,在3种神经导管中的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最差,胶原神经导管需要交联剂改善其机械性能,其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居于前两者之间,因此,这3种神经导管在神经功能再生方面还有潜在的缺陷,不能完全替代自体神经移植,而且3者之间的性价比,还缺少足够的大样本长期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来验证,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D生物套管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观察各组一般形态、显微镜下吻合口处神经恢复形态以及组织学表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施旺细胞数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值的组间差异,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1)A组大鼠在第8周时足底溃疡出现明显自愈,右下肢开始出现自主活动,部分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12周时仍未出现明显的自愈,右下肢无活动;其余实验组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8周时出现明显的自愈,并且右下肢表现出自主活动。第12周时A组大鼠右下肢足趾仍然呈挛缩状态,不能自由活动,而其余3组右下肢足趾大部分恢复自主活动。(2)纵切面见B组、C组、D组所构建的小间隙管腔内均可见到再生神经纤维。第12周时,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22.30±4.66)根/400视野,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1.60±4.45)根/400视野,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6.20±4.66)根/400视野,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9.20±5.81)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48,P<0.001);抗S-100染色单位视野下,A组施旺细胞数目为(16.00±2.24)根/400视野,B组施旺细胞数目为(21.00±3.40)根/400视野,C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0.20±3.03)根/400视野,D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4.80±3.35)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7.63,P<0.001)。术后第12周时,A组MNCV值为(7.57±1.79)m/s,B组MNCV值为(11.49±1.12)m/s,C组MNCV值为(13.86±2.03)m/s,D组MNCV值为(20.16±2.48)m/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80,P<0.001)。D组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后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施旺细胞数目以及MNCV均具有明显优势,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5、5.45、2.15,P<0.001、<0.001、=0.034;t=21.87、16.05、5.35,P均<0.001;t=23.19、15.97、11.60,P均<0.001)。 结论本实验证实自体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神经损伤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