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山东省钩体病临床病例特征,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放射检查综合确诊病例,然后对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经对1985~2002年临床1512例疑似钩体病患者检测,综合确诊249例,阳性率为16.47%。其中仅有少数病例为钩体病现症病人(13/249),而绝大多数(236/249)为钩体病中枢神经系统后发症。临床符合脑血管钩体病的特征者213例;调查分析显示:后发症病例在山东分布较广,发病人数以14岁以下少年儿童最多,发病时间以每年第四季度与次年第一季度较多见,波摩那群钩体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血清菌群。结论 脑血管钩体病是感染钩体最多见、最严重的后发症,一旦怀疑本病,应尽早进行特异血清学诊断,及时对症治疗,以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后发脑动脉炎148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后发脑动脉炎148例调查分析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济南250014)王丽娟,林孔翊,陈志林,冯开军钧端螺旋体(钩体)病后发脑动脉炎是钩体感染后发生的神经系统后发症.80年代以来,山东省每年都有此类患者发生。为探讨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制...  相似文献   

3.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菌群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于 1974年首例报告以来 ,因菌群复杂多次引起暴发和流行。进入 90年代以后 ,我县钩体菌群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钩体菌群变化规律 ,加强防制 ,控制暴发和流行 ,1997~ 1999年开展了钩体病人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监测。现将本次监测结果结合我县 1985~ 1989年监测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1]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用MAT法检测抗体和分离培养病原体。3 宿主动物监测 在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  相似文献   

4.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夏秋季流行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由于我国防疫部门的有力工作 ,和人们卫生防疫意识的增强 ,该病的发病率大为降低 ,大多表现为散在发病 ,可因缺乏典型流行病学特征而导致误诊。本文收集我院近 10年收治的 5 6例病例胸片 ,现就其X线表现进行总结 ,以期从放射线角度对本病加深认识 ,减少漏诊。1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 5 6例具有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上具有钩体病一组症候群 ,结合试验室检查诊断为钩体病患者的胸片 ,平均年龄 2 2 (11~ 74 )岁 ,职业主要为农民 ,男 36例 ,女 2 0例 ,平均发病时间 3(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诊断病例、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进行抗体测定.采集临床诊断病例血液和鼠、蛙、猪肾、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 [结果]2005~2008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1316例,死亡11例,除攀枝花市、德阳市、甘孜州和阿坝州外,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自然人群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和澳州群为主,宿主动物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 [结论]近几年我省钩体病处于最低发病水平,主要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与病人感染主要菌群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稳定.但培养分离出钩体的宿主动物主要为高山姬鼠,而不是黑线姬鼠.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需密切注意主要传染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历年来 ,西昌市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发病率、死亡率高 ,严重影响当地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解钩体病死亡因素 ,收集 1971-2 0 0 3年病原学确诊的 133例钩体病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971- 2 0 0 3年检出钩体菌株经四川省疾病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来中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发现和研究[15]我国汤泽光(1937年报告)在广州一个多鼠的监狱中观察到了3例Weil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经豚鼠动物试验,肝脏组织切片涂银染色,其中1例发现了典型的钩端螺旋体。1939年钟惠澜报告,观察2例脑膜炎症状的钩体病患者,该病人的血清对犬型钩体呈阳性反应。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叶惠芬(1954)从病人分离出钩体。1955年10月在钟惠澜、魏曦、聂第楷带领下,率先在广东省新会、江门和中山地区进行了人、畜和小型啮齿动物钩体病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该地区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1952年,在浙江省临海县从病人组织切…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因接触疫水而感染发病。临床上以高热、软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因早期诊断不明确,进入肺大出血型后而死亡。为了解我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做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现对宾阳县1998年24例钩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我县钩体病个案调查资料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报告。采集病人和疫区内接触同一疫水的人群血清进行玻凝试验和凝溶试验检测,血清学结果由广…  相似文献   

11.
韦芳青  何标祖  蒙福荣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70-257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县为广西所辖县份之一,是钩体病重点疫区,1986-2007年共报告钩体病病例995例,发病死亡人数为32例,病死率为3.22%。为了解钩体病病例的死亡原因,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病死率,现对32例钩体病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1978~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为进一步掌握我省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对1978~2003年河南省钩体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本研究室掌握的河南省1978~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监测资料。1.2检测方法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法,病人诊断标准为,单份血清以1∶400为阳性,双份血清以抗体4倍升高为阳性。健康人群血清以1∶100为阳性,动物血清以1∶20为阳性,病原分离:取病人血液及鼠、…  相似文献   

13.
1997—2006年宜昌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发病情况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病例526例,死亡18例,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高发人群为20~50岁年龄组男性青壮年,尤其是田间耕作的农民;高发季节为每年的8—9月;各地区发病不均,以枝江地区平均发病率最高。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监测工作,警惕因恶劣天气引起的雨水型和洪水型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加强灭鼠工作,强化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仙居县1974~2005年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582例,钩体病疫情经过了由上升至下降的过程。为探讨钩体病在仙居县的流行演变的趋势和规律,对1974~2005年发病的582例钩体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的疫情年报表,人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 irosis,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 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我国曾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钩体病流行,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的有10次,而9次是洪涝之年[1]。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6.
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类季节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型别较多,临床症状复杂,危害较大。自从1886年Weil医生首次报导本病以来.各国学在钩体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疫苗的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八十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方法用于钩体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山东省1964~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964~2006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64~2006年钩体病共报告133 594例,死亡81例。除鲁北地区滨洲,其余16市均发生过钩体病,分布在89个县,占全省的66.92%(89/133)。发病时间为7,8,9月份,流行形式主要为雨水型,其次是洪水型,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波摩那群。带菌猪是山东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带菌率与雨水型、洪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结论20世纪80年代前钩体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严重,年均发病率在13.50/10万,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年均发病率在0.071/10万。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1]。钩体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全球已有77个国家和地区有钩体病的流行。在我国钩体病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北和湖南等长江流域[2、3],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发现钩体病[4],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钩体病主要流行于农村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 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