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往研究中 ,我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降低是左室后侧壁受累的一个标志[1] 。也有的研究认为右室心肌梗死对其也有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右冠存在病变时 ,V1、V2 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受累血管数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并于发病后 5 0d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5 1 6±8 9)岁。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肌酶谱改变。1·2 心电图 所有病例均记录发病当日及次日标准的 12导联心电图 ,电压 1mv …  相似文献   

2.
朱蕾  张少敏 《现代医院》2004,4(10):16-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4年 3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6 6例 ,分析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并根据其胸前导联ST段的压低范围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Ⅰ组 ,n =14 ) ;胸前导联V1-3 ST段压低组 (Ⅱ组 ,n =11) ;胸前导联V4-6ST压低组 (Ⅲ组 ,n =18) ;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组 (Ⅳ组 ,n =2 3)。结果 Ⅲ、Ⅳ组较Ⅰ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增加 (P <0 0 1)。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 2 8 6 %、18 2 %、72 2 %和 82 6 % ,与Ⅰ组比较 ,Ⅲ、Ⅳ组的左前降支病变比例高 (分别P <0 0 5和P <0 0 1) ;回旋支病变在Ⅰ、Ⅱ、Ⅲ、Ⅳ组分别占 35 7%、5 4 6 %、72 2 %、6 0 9%。与Ⅰ组比较 ,Ⅲ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高 (P <0 0 5 )。左前降支病变程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V1-3 ST段压低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 ,而伴有胸前导联V4-6或V1-6ST段压低则多存在左前降支和 /或回旋支的严重狭窄病变 ,多支病变比例较高 ,有较大范围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3.
在以前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是左室后侧壁受累的一个标志。也有的研究认为右室梗塞对之也有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右冠脉存在病变时 ,V1、V2 导联ST改变与冠脉病损支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我院收治的 2 0例初次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于发病后 5 0d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其中男 18例 ,女 2例 ;年龄 (5 1.6± 8.9)岁。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肌酶谱改变。1 2 心电图记录 所有病例均记录发病当日及日后标准的 12导联心电图 ,电压 1mV ,纸速 2 5mm /s。S…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较前壁心肌梗死有较好的预后 ,但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中确定哪些病人处于高危亚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指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具有较高的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1 ] 。而右室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右胸导联作出。本研究旨在借助入院时标准12导联心电图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V1 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预后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3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来自我院1988年 10月~ 2 0 0 2年 6月住院病人。所有病人胸痛发生至入院时间均小于 12h ,且无心梗病史及慢性肺病病史 ,若合并有前间壁、…  相似文献   

5.
王平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42-1542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无ST段压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近5年收治的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以及2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观察3组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发生严重并发症(36.7%)及病死率(10.0%)高,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似。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预后不佳,可做为危险分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AIMI)常可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 ,是早期常见的心电图表现 ,但其发生机制及重要性尚不够明确。本文对其发生机制 ,临床特点作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 我院 1 995年~ 2 0 0 1年收住的AIMI1 5 8例 ,其中男性 1 1 2例 ,女 4 6例 ,平均年龄 6 1± 4 (39~ 83)岁。所有病人均有典型临床表现、血清心肌酶谱(CK、CK -MB、LDH)及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动态变化 ,符合AIMI的诊断标准。其中 37例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 检测方法 住院后每天作心电图 (常规 1 2导联、后壁导联V7~V9、右胸导联V4…  相似文献   

7.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难于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反映出急性心梗的典型改变,当胸痛时V_(1-3)导联ST段后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现对1993~1999年22例急性后壁心梗患者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持续性胸痛超过0.5h,合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血清酶学测定CK肌酸激酶)、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LDH(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酸)有动态变化;③V_(7-8)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本组中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8例,5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8例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合并前壁及高侧壁心肌梗死。平均年龄(66±4)岁,其中男18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6月应用颅痛定(L -TH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 ,观察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6月急诊入院的AMI 86例 ,其中男 6 4例 ,女 2 2例 ,年龄 4 5~ 70岁 ,平均 (5 8.6± 6 .3)岁 ,入院距初发时间 0 .5~ 11.0h ,平均 (4.5± 1.8)h。前壁MI 4 4例 ,下壁MI 14例 ,下壁合并后壁 12例 ,下壁合并右室 8例 ,前间壁 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入院前已服抗心律失常药 ,心功能Ⅳ级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 8mm ,不…  相似文献   

9.
1 资料和方法回顾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大都会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1996年 1月~ 1999年 6月急诊PTCA的左室下壁梗死中单纯右冠状动脉阻塞患者 2 4例 (PTCA均在起病8h内完成 ) ,经右胸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 (起病 2 4~4 8h内完成 ) ,证实右室受累者 10例 ,均有右室节段运动不良 ,其中早期心电图 (胸病发作 4h内完成 )有 4例患者 (40 % )右胸V3R~V6RST段抬高≥ 1mm的同时V1及胸前多个导联压低。除V1ST段压低≥ 1mm外 ,V2ST压低最明显 ,这一右胸导联ST段移位方向矛盾 ,以及左胸导联ST段压低发生在急性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0.
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同功酶 (CK -MB)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诊断中的重要性已十分明确 ,本文观察了AMI患者的CK、CK -MB的峰值 ,提示其作为一个预示危险指标 ,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入选对象 选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发病的AMI患者 72例 ,AMI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其中男性 5 8例 ,女性 14例 ,平均年龄 (6 2 5±7 8)岁 ,平均病程 8h ,根据梗死部位、心律失常、心衰和预后分组。1·2 病例分组 根据梗…  相似文献   

11.
龙春燕  朱旭龙 《现代保健》2011,(26):170-17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心力衰竭的特点,探讨AIMI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本院8年来收集的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按心衰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多方面比较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伴心衰较多。(2)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病变范围宽,预后差。(3)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结论老年AIMI伴心力衰竭,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高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院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Ⅱ、Ⅲ及I、aVL导联及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出现低血压、缓慢心律失常、休克三个并发症之一的患者作为高危组,不出现任何并发症者为低危组。结果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抬高组,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S-T正常组。结论院前常规l2导联心电图S-T段偏移对判断高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变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即起病 12h)血钾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关系的研究国内报道少 ,现将我院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对 14 9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含量的测定 ,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月 ,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时间在12h内住院患者共 14 9例 ,其中男性 112例 ,女性 36例 ,年龄 33~ 89平均年龄 (6 5 2 7± 8 16 )岁。发病至入院最短时间为 30min ,平均时间 (6 8± 4 2 )h ,所有病例均未应用利尿剂、激素、碳酸氢钠。有肾病…  相似文献   

14.
李春梅 《中国校医》2001,15(1):41-42
1998年 5月以来 ,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的 9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 ,有 38例采用尿激酶加常规治疗 ,6 0例仅用常规治疗。临床观察表明 ,治疗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98例患者中 ,男性 5 9例 ,女性 39例 ,年龄 42~ 75岁 (均符合 1979年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 )。其中治疗组38例为在职或退休教师 ,男性 2 6例 ,女性 12例 ,年龄 42~ 75岁 ,平均年龄 6 0岁。本组均具备下列条件 :①严重胸闷 ,持续性心肌缺血性疼痛≥ 30min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②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 ,肢体导联…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近期预后与心电图QT离散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笔者通过观察AMI患者QT离散度 ,以探讨该指标变化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50例AMI患者诊断均符合WHO标准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⑴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可精确测量QT间期的导联≥ 9个。⑵无心房颤动或扑动。⑶无室内传导阻滞。⑷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本组 50例中 ,男 4 0例 ,女 10例 ,年龄 4 2~ 76岁 ,平均年龄 (56 4± 8 2 )岁 ,前壁AMI 2 0例 ,前间壁 16例 ,下壁 14例 ;平均随访 (12…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5月间在我院做动态心电图 ,有明确心肌梗塞或典型心绞痛病史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过程中有一次以上心肌缺血出现时病人无症状。无痛性心肌缺血判断标准 :病人无症状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0 1mv持续 1min以上 ,两次间隔 1min以上。 17例病人 ,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4 6岁至 71岁 ,平均年龄 5 7岁。其中急性前壁心梗3例 ,陈旧性前壁心梗 4例 ,急性下壁心梗 1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例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3例。1·2 临床资料 因有心悸、胸闷、胸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对所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包括观察组患者54例(左回旋支出现了病变的情况),对照组患者70例(右冠状动脉出现了病变的情况);针对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针对两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对比分析发现,在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在Ⅰ导联以及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以及患者的ST段抬高水平Ⅲ大于Ⅱ导联方面,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更为明显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在Ⅰ导联ST段抬高以及ST段抬高水平Ⅲ小于Ⅱ导联方面,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更为显著的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选择心电图检查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获得的诊断效果显著,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赵强 《现代保健》2010,(6):52-5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收住院诊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将患者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和合并右室梗死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和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容量负荷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P〈0.05)。结论与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合并症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8年1月到2007年12月,共收治8例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病例,本组男性6例,女性2例,50~60岁2例,60~70岁5例,70岁以上1例。所有病例经内科常规检查、X线检查和B超检查,排除腹部疾病所致,一般解痉止痛药无效,常规心电图检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心电图表现:8例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均呈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3例,心电图改变:胸前V3~V5导联呈qRs型伴ST段弓背向上抬高≥1.0mv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