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不和"所致哮喘因机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篇》 ,在大多数中医内科书中 ,被用来解释失眠或不寐的一种病因病机。笔者重温《内经》原文 ,并证之临床 ,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阐述的并非不寐 ,而是哮喘 (相当于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中夜间性哮喘 )的病因病机。这一型的哮喘有其特殊的原因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一般从脾胃入手。1 “胃不和”所致哮喘的病因病机《素问·逆调论篇》云 :“帝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得卧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卧而喘者 ,皆何藏使然 ?…  相似文献   

2.
正原文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者,为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夫"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相似文献   

3.
升补宗气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末期表现。CHF的主要症状有:疲劳、乏力,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中医学虽无“心衰”的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时已多处论及心衰的病因病机及典型表现。如《素问·逆调论》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素问·痹论》曰:“脉痹者,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水热穴论》云:“故水病…  相似文献   

4.
<正> 〔篇题解释〕调,和顺也。逆调,即逆其和顺,不协调之意。人身之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表里上下,和调为顺,失调则病。本篇所讨论的内热、内寒、肉烁、骨痹、肉苛诸证以及由于经脉脏气逆调所致的气逆喘息等病证,主要是由于阴阳水火、营卫之气逆调所形成的,故以“逆调论”名篇。正如高世栻所说:“调,调和也;逆调,逆其寒热水火荣卫之气,不调和也。寒热逆调,则为烦为痹,水火逆调,则为肉烁、为挛节。荣卫逆调,则为肉苛。脏气逆调,则为息喘也。”又吴(?)注:“逆调者,逆于调摄而病,兹乃论其致病之由也。”  相似文献   

5.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愿闻其故。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意为阳明经气逆,脾胃功能失调,可致卫气不能按时入阴,卫气流行不从其道,阳不入阴,故而出现不得安寐的现象。"卧不安"已成为当今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卧不安"致"胃不和"也成了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1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利则卧不安”语出《索问·逆调论》篇。经云:“不得卧而患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认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对此论中的“卧不安”,历代注家多有分歧、有认为指手卧不安或不能平卧的,如高峰’一氏云:“卧当解释为争卧较为适宜,并非睡眠之谓、不安当为辗转不宁,起居不安之状。据此,’‘胃不和则卧不安”可释为由于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胃气便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使人不得手卧而…  相似文献   

7.
过去有些医家论失眠因素之一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医师写脉案常引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汤”,这是转引的误解。原来《素问·逆调论》的不得眠不指睡眠(失眠),指的是不得平卧,今所谓“端坐呼吸”,原文如下:“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喘鸣)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  相似文献   

8.
哮喘     
一、哮喘定义支气管哮喘,属于古代“喘促”、“上气”病范畴。《内经》中叙述喘息颇多,但似难确指本病,《素问·逆调论》之“不得卧而息有音者”甚似本病。  相似文献   

9.
胃虽属于中土,而与肺“土金相生”;大肠虽司传导,而与肺相表里。三者部位虽异,而气息相通。凡气血之往来,经络之贯注,津液之敷布,脏气之交换,莫不休戚相关,彼此互通。是以喘虽属肺而恒与手足阳明——大肠、胃有关。《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何以致喘?缘“阳明如市”,水谷杂居,虽曰气血之本,实乃“藏污纳垢”之所,一旦痰食秽浊蓄积其中,则气化被阻,肺失降令,气逆不下而喘息之症作矣。且“阳明主阖”,其经脉以下行为顺,胃气不降而肺气得平者鲜矣。故《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  相似文献   

10.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沈建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9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宋·《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  相似文献   

12.
万鹏  陈泉  周德奇 《新中医》2011,(6):157-158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拾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本病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较多的论述,如《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脉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付灿鋆主任中医师是重庆市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7年,付老对喘证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处方,受益匪浅。现将付老治疗喘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心力衰竭的论述。《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之客也。”故心衰属于祖国医学之心悸、喘息等范畴。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对于心衰病人应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辨  相似文献   

14.
定义哮喘是以气喘发作为主要证状的一种疾病。在发作时,呼吸有声,喉若拽锯,甚则咳逆不能卧息。这种发作,往往在相当长的年月中反复出现。远在秦汉时代的内经和金匮两书中,就有“喘咳上气。”“喘息有音。”“喘而两胠满。”“咳逆倚息不得卧。”及“喉中作水鸡声。”等等记载。  相似文献   

15.
<正> 小青龙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23条曰:“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第35条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从以上论述可知,本方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外寒引动内饮则痰饮上逆,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卧;水饮溢于体表,当汗出  相似文献   

16.
罗艳超  蔡超产  陈喆  徐峰 《天津中医药》2023,40(12):1543-1546
焦虑性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惊悸”范畴,其病机为“木郁”所致三阴三阳枢机不利,阴阳失衡。初病在气,因气机失调,五脏升降失常,气血逆乱而见不寐。久病入络,营血瘀滞;脏腑气机不调,营血瘀滞不解,则营卫无所化生,由实转虚,遂成本虚标实之不寐证。“达之”以斡旋厥阴少阳枢机,转运三阴三阳为大法,初期开达气机,调和脏腑,久病入于营血,以化瘀养血,调和营卫。枢机得利,阴阳相交,气机调畅,营卫和合,则不寐可愈。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厥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朱丹溪曰:“厥证乃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厥冷也。”既讲病机,又云病证。《内经》把气血阴阳逆乱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之证,均称为厥。如《厥论》的“寒厥”,《生气通天论》的“煎厥”、“薄厥”,《调经论》的“大厥”等,在病机上《内经》强调“下虚”,如  相似文献   

19.
<正>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曾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理论原则,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理与规律。其“厥逆”便是在正邪相争过程中,引起阴阳失却平衡出现的一种征象。“厥”与“逆”在《内经》之中,或单独出现,或二字并称,多表示病机,亦常作为病名。称病机则指为阴阳气血之逆乱;作病名则表示阴阳气血逆乱所致之昏仆、肢厥等病症。纵览《内经》全书,厥逆为病层出不穷。因此,对蕴于经中的厥逆发病学说实有研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乃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至功能失代偿时的综合症,病势危笃,令患者危在旦夕。综合其状,无非两大主证:一为肿,一为喘。所以然也,如《素问·逆调论》云:“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类证治裁·喘症》曰:“肺气不降,浮肿发喘”,“肺胀水停,上气喘咳”,“肾不纳气,身动即喘”。《索问·水热穴论》谓:“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综上,究其病理乃心、肺、脾、肾之虚为本,心脉瘀阻、气机不利、水湿泛滥为标。其常见证型可分三类:1、瘀阻心脉证;2、气机不利证;3、阳虚水泛证。是余拟活血、利气、行气三大治则,以图速平、症情,挽舟于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