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7~ 2 0 0 0年 ,我科应用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法对 52例肝癌患者实施肝切除术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2例 ,男 4 0例 ,女 1 2例。年龄 4 2~ 58岁。影像学检查 :均经B超检查 ,提示肝癌诊断 4 9例。CT检查 3 2例 ,提示肝癌 3 0例 ,磁共振检查 1 4例 ,提示肝癌诊断 1 3例。病理与超声引导下肝活检检查 :本组术后切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 ,肝细胞癌 (HCC) 4 6例 ;胆管细胞癌 4例 ;大肠癌肝转移 2例。有 6例术前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病理检查 ,与手术后大块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手术方式 :本组 52例中 ,实施经典右…  相似文献   

2.
入肝血流阻断对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肝血流阻断对部分肝切除术后正常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PTC组,肝门阻断15min切肝组;PH组,部分肝切除组;SO组,假手术组,测定术后肝脏重量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24、48、72h和7d各时相点PCNA标记指数;观察各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结果 PTC组较PH组术后肝再生率下降;PCNA标记指数降低,高峰延迟;PA水平恢复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在肝叶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采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方法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治疗效果良好,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均少。结论应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肝叶、段切除能达到与经典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一样可避免大出血和空气栓塞外,且不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切除术的安全性、术中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总结1987年至1994年用肝门血流间歇阻断法施行各种类型肝切除术144例,其中肝门血流阻断10~15min 者98例,阻断16~20min 者46例。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5.3%,死亡率为1.7%。结论:认为常温下阻断第一肝门血流切肝术是一种安全而又简便的方法,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孙昌勤  刘曙光  熊勇  王何斌  何清秀  董梅 《四川医学》2002,23(12):1252-1253
目的 比较肝切除不同肝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研究 ,70例病人包含两组 :甲组 42例 ,肝切除时选择性肝门血流阻断法 ;乙组 2 8例 ,肝切除时入肝血流阻断法。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失血量 ,术后谷丙转氨酶升高幅度及恢复正常时间 ,术后平均出血量及引流量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甲乙两组估计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96 7± 895 3ml和 85 7± 12 0 8 4ml(P <0 .0 1) ,术后谷丙转氨酶升高幅度 5 0 7~ 830 3U/L和 12 7 0~ 12 61 8U/L(P <0 .0 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35 7% (P <0 .0 1)。结论 肝切除时选择性肝门血流阻断优于阻断入肝血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采用常温下肝区域性血流阻断(RHVO)行肝切除术35例经验,并与在同期采用常温下全肝人肝血流阻断(THIO)行肝切除术18例作对比研究。结果:RHVO阻断时间明显长于THIO阻断时间(P<0.01),两组术中失血量无差异(P>0.05)。术后3d肝功能SGPT改变RHVO组明显轻下THIO组(P<0.01).RHVO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HIO组(0.05>P>0.01)。结论:常温下RHVO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防治术后肝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孟奇 《广西医学》2012,34(12):1696-169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彭力辉蒋国庆邓小红周兆锋(江西省赣州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赣州341000)肝叶切除最常用的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是常温下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由于肝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因肝细胞缺血而导致的肝细胞继发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阻断与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优点与缺点,为临床行肝切除术选择血流阻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35)及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24),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4、7天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Pringle组与HVC组比较,Pringle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白蛋白明显低于HVC组(P〈0.05),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HVC组(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较第一肝门阻断操作相对复杂,但肝功能损伤较轻,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门阻断肝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肝癌,胆管癌,肝血管瘤,肝包虫病等)行选择性肝门阻断法肝切除,对病变大小,位置,术前,术后肝功能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56例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出血,胆漏,感染等并发症,平均住院13.5d。术后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3例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结论:与全肝肝门阻断法相比,选择性肝门阻断法行肝切除术出血少并便于控制,对肝脏损伤小,有利于术后病人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该院1993年1月-2004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5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5例患者中,男38例。女27例。男女之比1.4:1。手术切除26例,切除率为40.0%(26/65)。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切除8例。内或外引流术34例,探查性手术5例。根治性切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0%、46.2%、15.4%;姑息性切除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43.0%、14.3%;非切除引流者1年生存率为11.0%;探查性手术者生存期均小于3个月。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平均生存时间较姑息性切除术组和非切除引流术组明显延长(P值分别为0.011、0.000)。结论根治性切除术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存活率的关健;对不能根治者行姑息性切除或引流术可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连续与间歇注射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大鼠肺炎模型的疗效与耐药性差别.方法 采用滴鼻法建立大鼠支原体肺炎感染模型,模型随机分为连续组和间歇组.连续组连续腹腔注射6d,间歇组采用间歇腹腔注射方式注射3d,停3 d,重复2次,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3、6、9、12 d进行肺灌洗分离支原体,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测定MIC值.并对大鼠肺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间歇给药组疗效优于连续给药组,治疗12d时连续给药组MIC值高于间歇给药组.结论 阿奇霉素间歇给药方式治疗支原体感染肺炎优于连续给药方式,且与连续给药方式相比较不易引起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外科治疗与姑息性治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姑息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治疗7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病历纪录,分析切除率、生存率等数据.结果 手术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60%、36.20%和10.60%,高于引流组的60.00%、14.30%和0.00%(P均小于0.05);根治性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种解剖性血流阻断方案与对应的预阻断方案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肝切除术中最佳血流阻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开展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纳入240例肝脏肿瘤行开腹手术患者,划分为3个大组和6个小组,每小组各40例:半肝血流阻断组(A1组)及预阻断组(A2组)、门静脉主干阻断组(B1组)及预阻断组(B2组)、保留半肝门静脉的肝门阻断组(C1组)及预阻断组(C2组),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1)各直接阻断组与预阻断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术后输血例数明显更少,术后3 d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更高;(2)3个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输血患者术中,出血量按C1及C2、B1及B2、A1及A2组依次明显增加,术后通气时间按A1及A2、C1及C2、B1及B2组依次明显延长,术后3 d ALT及AST水平按B1及B2组、A1及A2组、C1及C2组依次明显增加。结论:3组解剖性血流阻断方案均有一定适用性,但通过血流预阻断技术均有助于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输血,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难点及处理技巧。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3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难点与对策。结果31例均获得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其中行肝方叶切除11例,左肝外叶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3例,尾状叶切除6例,全组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严格遵循手术治疗原则,改进手术技巧,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并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A组)进行肝切除;33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进行肝切除;对两组术后肝功能及术中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出现腹水4例,无死亡、腹腔大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B组出现腹水5例,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5、9、14 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时采取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迅速恢复的有效的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完全阻断顺行切除与选择性阻断逆行切除术式对巨大肝癌患者健侧肝组织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近期收治巨大肝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顺行切除与选择性阻断逆行切除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健侧肝组织凋亡指数(AI),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及肝功能状态指标水平等。结果:B组患者术后健侧肝组织AI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术后健侧肝组织细胞内钙离子、MDA及SOD浓度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术后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术后PA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较于第一肝门完全阻断顺行术式,选择性阻断逆行切除术式可有效保护巨大肝癌患者健侧肝组织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的临床价值,降低患者死亡率。方法:选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行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输血例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肝脏血流阻断时间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应用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解剖性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大肝癌切除过程中的适用范围.方法 接受手术切除的大肝癌病例212例,按血流阻断方式分为A组(解剖性血流阻断法)与P组(Pringle法),按肿瘤与肝内血管的毗邻关系,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比较A组与P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病例背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A组(632±437) ml,P组(546±549)ml]、输血病例数(A组44.33%,P组3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P组术后第1天、第7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ALT:A组术后第1天(384±171)U/L,第7天为(53±24) U/L;P组;第1天(446±253)U/L,第7天为66±30)U/L.TBIL:A组第1天(22.2±8.6) μmol/L,第7天为(17.6±5.1)μmol/L;P组第1天(25.7±8.1) μmol/L,第7天( 20.4±7.7) μmol/L]恢复的快(P<0.05);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部位分类后:中央型肝癌A组较P组:术中出血量(P=0.007)、输血病例数(P=0.026)减少;术后ALT及TBIL恢复快(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31),住院时间缩短(P =0.042).周围型肝癌A组较P组:术中出血量(P=0.000),输血病例数(P=0.001)增加;术后ALT、TBIL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血流阻断法适用于邻近主干血管的大肝癌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PKP)和睾丸切除术联合间歇性雄激素抑制(IAD)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Pca)的疗效。方法 40例中晚期Pca患者行TUPKP治疗并且行睾丸切除术和IAD治疗。结果 6个月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MFR)、残余尿量(RV)、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等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UPKP和睾丸切除联合IAD治疗中晚期Pca的疗效确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